第35章 波月洞的“囚徒困境”——合作与背叛的博弈
- 从经济学的角度解构西游记
- 牧野格桑
- 2737字
- 2025-03-29 16:03:22
各位看官,咱们今天不说那些打打杀杀的妖怪故事,来点有文化的,聊聊《西游记》里的经济学——第三十六回,波月洞的故事。这一回啊,咱们不讲什么“妖怪太坏,悟空太强”,咱们来讲讲这波月洞里,妖怪和唐僧师徒之间上演的一出“囚徒困境”。
话说这唐僧师徒,一路西行,那真是“不是在遇妖,就是在去遇妖的路上”。这回,他们来到了波月洞,遇到了奎木狼和他的一群小妖。奎木狼呢,抓了唐僧,想搞一票大的,吃唐僧肉,长生不老。这听起来很刺激,很玄幻,但咱们今天用经济学的眼光来看,这里面藏着一个经典的博弈论问题——“囚徒困境”。
一、啥是“囚徒困境”?
先给各位简单科普一下啥叫“囚徒困境”。话说有两个小偷,姑且叫他们小偷甲和小偷乙吧,他们一起去银行“上班”,结果被抓了。警察叔叔把他们分开审讯,告诉他们:
如果你们都坦白,各判五年;
如果你们都抵赖,各判一年;
如果你坦白,他抵赖,你无罪释放,他判十年;
如果他坦白,你抵赖,他无罪释放,你判十年。
这俩小偷一听,心里就开始嘀咕了。你说我坦白吧,万一那哥们也坦白了,咱俩都得进去蹲五年;我要是抵赖吧,他坦白了,我得进去蹲十年,亏大了!可是,如果我都抵赖,他也抵赖,这样我们都只要蹲一年。
你说这小偷甲怎么想?他想啊,如果小偷乙坦白了,我坦白判五年,抵赖判十年,那我肯定坦白划算;如果小偷乙抵赖了,我坦白无罪释放,抵赖判一年,那我还是坦白划算。所以无论小偷乙怎么选,我坦白都是最好的选择。小偷乙也是这么想的。
结果呢,这俩小偷都选择了坦白,各判五年。但实际上,他们最好的选择是都抵赖,这样才各判一年。这就是“囚徒困境”——每个人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选择了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但结果却是对双方都不利的。
二、波月洞里的“囚徒困境”
好,咱们回到波月洞。话说这奎木狼抓了唐僧,他心里的小算盘是这样的:
如果我把唐僧藏起来,偷偷摸摸地吃,别的妖怪不知道,那我独吞唐僧肉,长生不老,美滋滋;
如果我把唐僧的消息放出去,让其他妖怪都知道,大家一起来抢,那我可能吃不到,还可能和其他妖怪火拼,两败俱伤。
但是,如果我不声张,别的妖怪抓到了唐僧,偷偷吃了,那我岂不是亏大了?
奎木狼这么一想,觉得还是把消息放出去最保险。这样一来,就算自己吃不到,也不能让别的妖怪独吞了。这就是典型的“损人不利己”啊!不对,是“损人可能利己”的心态。
其他妖怪呢,也是这么想的。他们琢磨着:
如果我不去抢,别的妖怪抢到了,吃了唐僧肉,那我岂不是白忙活了?
如果我去抢,说不定能抢到,就算抢不到,也能浑水摸鱼,捞点好处。
于是,大家一拍即合,都决定去波月洞抢唐僧。这下可好,波月洞一下子热闹起来了,各路妖怪齐聚一堂,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
唐僧师徒呢?他们也面临着“囚徒困境”。
唐僧想:“如果我装作很害怕,哭哭啼啼的,这些妖怪可能会觉得我很好欺负,把我吃了;如果我表现得很淡定,很牛X的样子,他们可能会觉得我不好惹,不敢轻举妄动。可是,如果我表现得太牛X了,他们会不会觉得我是在装蒜,然后把我撕票了呢?”
孙悟空呢?他也在想:“如果我大开杀戒,把这些妖怪都打跑了,那可能会吓到别的妖怪,以后就没人敢来惹我们了;可是,如果我把他们都打死了,会不会惹来更厉害的妖怪,到时候更麻烦?如果我袖手旁观,让师傅被抓走了,那我回去怎么跟观音姐姐交代?”
你看,这师徒四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盘,每个人都想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但是,他们的选择加在一起,却不一定是最好的结果。
三、“囚徒困境”的结局
咱们都知道,《西游记》的结局是,孙悟空大发神威,把奎木狼打跑了,救出了唐僧。这看起来是孙悟空赢了,妖怪输了。但是,从“囚徒困境”的角度来看,这里面没有真正的赢家。
妖怪们:本来大家可以偷偷摸摸地,和平共处,说不定还能分一杯羹。结果呢,大家为了抢唐僧,闹得鸡飞狗跳,最后被孙悟空一锅端了,损失惨重。这就像两个小偷都坦白了,各判五年,本来可以都抵赖,各判一年。
奎木狼:他本来可以独吞唐僧肉,结果呢,消息放出去,引来了孙悟空这个煞星,自己也搭进去了。这就像那个坦白的小偷,本来可以无罪释放,结果因为另一个小偷也坦白了,最后判了五年。
唐僧师徒:虽然最后脱险了,但是也吓得不轻,还耽误了取经的时间。这就像那两个小偷,本来可以都抵赖,各判一年,结果因为都想独善其身,最后都判了五年。
你看,这就是“囚徒困境”的悲剧——每个人都想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结果却导致了大家都受损。
四、跳出“囚徒困境”
那么,怎么才能跳出“囚徒困境”呢?经济学家们提出了很多方法,比如说:
建立信任:如果小偷甲和小偷乙能够互相信任,达成协议,都抵赖,那他们就能实现双赢。但是,在妖怪的世界里,信任是最稀缺的资源。妖怪们都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主,谁会相信谁啊?
重复博弈:如果小偷甲和小偷乙不是一次性博弈,而是要多次合作,那他们可能会逐渐建立信任,学会合作。比如说,这次我抵赖了,你也抵赖了,下次我们还抵赖。这样一来,大家都知道合作才能带来好处,就不会轻易背叛了。但是,在《西游记》里,妖怪和唐僧师徒都是一次性交易,下次见面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哪有时间建立信任啊?
外部惩罚:如果有一个强有力的外部力量,比如说警察叔叔,告诉小偷甲和小偷乙:“你们要是都坦白,就都判十年;要是都抵赖,就都无罪释放;要是你坦白他抵赖,或者他坦白你抵赖,那就都判十五年!”这样一来,小偷们为了避免更严重的惩罚,就会选择都抵赖了。在《西游记》里,这个外部力量就是观音菩萨、如来佛祖这些神仙。他们会告诉妖怪们:“你们要是敢吃唐僧肉,我就让你们魂飞魄散,永世不得超生!”这样一来,妖怪们为了保命,可能就不敢轻举妄动了。
五、波月洞的启示
话说回来,波月洞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
合作的重要性: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都需要合作才能完成。就像取经一样,唐僧师徒四人,如果每个人都只想着自己,不顾别人,那他们可能早就散伙了,更别说取到真经了。妖怪们也是一样,如果他们能够合作起来,共同发展,说不定也能混得风生水起,不用整天想着吃唐僧肉。
信任的价值:信任是合作的基础。如果没有信任,大家就会互相猜疑,互相提防,最后谁也捞不到好处。就像妖怪们,如果他们能够互相信任,达成协议,不互相残杀,那他们可能早就把唐僧分了,吃得饱饱的了。
规则的重要性:规则是维护合作的保障。如果没有规则,大家就会乱来,最后导致混乱。就像取经路上,如果没有任何规则,妖怪们想抓就抓,想吃就吃,那唐僧师徒早就凉凉了,更别说取到真经了。
总而言之,波月洞的故事,虽然讲的是妖怪和唐僧师徒之间的恩怨情仇,但实际上,它反映的是一个深刻的经济学问题——“囚徒困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合作、信任和规则,对于我们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好了,今天的故事就讲到这里。咱们下回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