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准备创作时,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 外在的准备工作
一个好的键盘
尽管现在很多人可以在手机上熟练地打字,但创作需要长期坚持,因此舒适的打字工具必不可少,一台电脑、一个好的键盘能让创作工作更加有仪式感。
一个可以记录素材的笔记本
不只是编剧,任何从事创作的人,哪怕是拍一个短视频,也需要记录素材,这是每一个创作者必须的习惯,否则在创作时会素材枯竭。以往很多人选择在手机备忘录记录素材,但我会建议回去之后再在笔记本上重新整理,这也是创作者重新思考的过程。
需要记录哪些生活素材呢?这个没有规定的格式、规定的分类,任何能带给你触动和联想、带给你感动和震惊,或是任何让你觉得有价值的内容,都可以写下来。
素材的来源包括哪些呢?
首先来源于你自身,包括你的遐想、白日梦,这些都是宝贵的创作素材。你幻想一夜暴富,《西虹市首富》就是这样的故事;你幻想选择初恋选择另一条路,那就成了《夏洛特烦恼》——这些电影,都来源于奇奇怪怪的想法。
其次是生活观察,比如今天遇到了什么事特别有趣,听到一个人说了有意思的话,甚至还能主动去采访一些有过特殊经历的人。再如,你某天看到了一部穿越戏,但你有一个更好的关于穿越的想法,跟这部戏大不一样,也可以记录下来。带给你想法的作品不一定是影视剧集,还可以是小说、漫画。
再次是新闻,一些离奇的新闻也能成为创作的原始素材,哪怕没有戏剧化的新闻也可以,在创作中,你不必忠诚于原素材,可以改编成任何有意思的故事。
最后,历史也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因为新闻只是当下的,而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什么事情都曾发生过,太阳底下无新事。但不管你喜欢看什么,别忘了,只要打动了你,你就记录下来,它总会成为你创作的宝库。
■ 内在的思想准备
有了称手的键盘,还有了丰富的素材库,接下来我们就可以进入创作了,但以上都是外部准备,更重要的是我们内心的准备,在思想层面上需要一些统一的认知。
一切事情都是有方法的
我是一个相信方法论的人,简单地说,我认为这世上一切事情都是有方法的,并且一定会存在更好的方法去解决原本无法解决的问题。
方法论是与持续学习相关的,遗憾的是大部分人在离开了学校进入社会以后,就永远关上了学习的大门,这就是他们做不成任何事情的原因。
我相信方法论,并且愿意学习新的知识。举个极端的例子,很多人说赚钱都是命,都依赖于环境,存在这种认知的人,意味着他已经放弃探索赚钱了。实际上,赚钱也是有方法论的,它有四种方法,分别是:劳动、IP、管理和垄断。劳动很容易理解,付出你的体力和智力换取报酬;IP就是你的知识产权,包括你写的书、剧本、拍的电影、唱的歌曲,或是在自媒体做一个网红;管理是创办企业,通过管理一部分人提高生产效率;垄断是这个行业里只有你能玩,别人碰不了,因为你掌控了某一部分资源。
依靠劳动赚钱是存在天花板的,比如送快递,一天送五十单可以赚一些钱,倘若加班后一天送一百单,收入会翻一番,但这就是天花板了,你不可能还要牺牲睡觉的时间去送快递。每个人的人生都会存在这个阶段,但我们要尽快去摆脱这个阶段,尽管它很难通过努力去完成。有些人会选择创业开公司,但你需要考虑清楚的是它真的依赖大环境,一旦大环境开始变差,这门生意就会被侵蚀、压缩。至于垄断,普通人就更不要想了。
综上,我觉得普通人一定要去做IP,这是翻身的最好路径。很多网红都是草根出身,许多不明就里的群众还不理解,觉得那些网红什么都没有,没有根基、没有学历,凭什么能赚那么多钱?这就是认知存在问题——凭什么这些做IP的人要符合这些要求?凭什么只有清北毕业的人才能赚钱?所以我们要打破这个认知,知道赚钱是有方法的,你会突然间豁然开朗,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我是一个穷人家的孩子,出身县城,父母都是农民,我就是走的这样一条路,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拥有自己的代表作,最后成为自己的IP。
编剧和拍戏都是一样的,好像有些人觉得这些离普通人特别遥远,但再难,难得过赚钱吗?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事是赚钱,写剧本倒没有那么难。因此,如果你依然认为“艺术家应该凭借感觉,艺术不是人为的而是浑然天成的”,那么就请你放下这本书。因为我坚信,写剧本一定是有方法的。
培养目标导向的思维方式
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先定目标,在剧本中也是。当你下定决心开始创作,就要扪心自问:写这场戏的目标是什么?整个故事的目标是什么?你要给观众带来什么?这些都必须先于创作。
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先问问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比如,当我问一些新人做编剧的目标是什么,有人说想赚钱,有人说想找份好工作,有人说想出人头地,这时我会告诉他们,当你确定好了目标,就请用你的行动去服务你的目标,写出让自己满意的剧本。
拆解复杂工程,逐步优化
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剧本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高中生写应试作文通常是八百字,而一个短剧的剧本至少也有两万字,长至电视剧则需要几十万字,剧本如此,更不要提拍影视剧了。
我最开始做编剧,后来要操盘整部戏,跟上百人的团队工作一年半,这是一个多么庞大复杂的工程啊,但我非常享受,拥有方法论和目标导向的人在做复杂工程时才会有优势,反而那种体力活、耐力活我并不擅长。
复杂的工程需要拆解任务,比如剧本中有众多元素,时间、空间、规则,可归之为环境;人物的身份有缺陷,缺陷激励目标,然后行动,但人物四周存在阻力对抗,于是就有转折、代价,最后有了结果,主题有了正负价值,人物有了弧光。既然元素就这么多,我们把它们拆解掉就好。
剧组也是如此,人虽然很多,但工种只有十几个,每个工种也只有几个人,拆解之后,再用二八定律。所谓二八定律,就是当你随意地完成一个复杂工程,那么它大概率会是个烂片,但如果你能拆解开来,每一个步骤都优化一点,就能淘汰掉百分之八十的人。
我刚开始拍戏的时候,四分之一的电视剧集都是赚钱的,二十年前影视圈一点儿都不卷,一旦电视剧火了,主角演员们基本都红了。现在听起来,四分之一似乎并不是一个很高的比例,但如果有一个四分之一的概率就能中奖的彩票你买不买呢?当然买,买四次就好了。所以,四分之一并不低,只是要如何战胜其他四分之三的人呢?只要在每一个环节优化一下就行,因为其他人的想法都一样,“差不多就行了”,可这些人想过没有,如果一项复杂的工程中一百个零件都“差不多就行了”,那么这台机器就垮了,但这一百个零件中优化了其中一个,每一步你都能甩开百分之八十的人。
所以,不管是拍戏还是写剧本,学会拆解复杂任务,再进行优化,这是重要的学习理念。
另外,我还坚信一种思维习惯:“一般锚定。”即如果一件事你不是特别熟悉,但你不假思索凭感觉完成它,那么大概率结果是非常一般。这个思维习惯的好处就在于:你能冷静客观地看待自己,你的水平跟其他人没什么区别。哪怕拥有写作天赋的人倘若没有经过训练,写出来的文章也跟普通人差不多。
我见过一些大英雄、大艺术家、大人物、大明星,如果近距离观察他们,就会发现每个人的天赋都差不多。网上有一句流行语:“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没错,不要觉得他们有多厉害,其实也就那么回事。但区别就在于方法、经验、意志力和认知等方面,他们高于常人,并且愿意接受复杂工程,愿意一一拆解,愿意逐步优化,所以,用“一般锚定”定位自己,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狂妄自大。
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是反人性的,但在影视行业中屡见不鲜。制作一部剧通常都是一年多的周期,哪怕是短剧也需要四五十天,如果你从事这个行业,每天熬夜加班加点,但至少要在两个月后才能给你反馈,尤其是正向的振奋、满足和荣誉感,那怎么办?只能练习延迟满足,因为这份工作不是摘草莓,一伸手就会拥有,这是面对任何复杂工程都必须学会的。如果你现在还在每天花几个小时沉迷游戏,那就说明你不愿意面对延迟满足,游戏给你短促而没有意义的快乐,且能及时满足,这是人的本我所需要的。但如果你学习编剧,在几个月后得到满足,那么它也许能解决你拖延症的问题。总之,学会创作,你就能突破天性,应对复杂的工作,愿意获得延迟满足。
有了这些准备和认知,你就能开始创作了。我会先给你讲理论,给方法,再给模型,然后是实操过程中的具体做法,最终进行商业化。我希望你的作品最终会走向市场,力求真正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