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月曦国的明镜

在唐朝贞观年间,西域有一个小国,名为月曦国,国土不大,但物产丰饶,人民安居乐业。月曦国坐落于沙漠绿洲之中,四周环绕着连绵的山脉和广袤的荒漠。这个国度有一种奇特的矿石,照在月光下会发出微微的光芒,因此得名“月曦”。

月曦国的王宫庄严宏伟,宫殿前有一座巨大的明镜,据说是用神秘的月曦矿石打造而成,光滑无比,能清晰地映照出人影。这面明镜不但能反射外貌,还能映出人的内心。这是一件奇宝,但也因它的特殊能力而引发了许多故事。

相传,这面明镜是月曦国的开国国王从山神手中得到的。山神告诉国王:“此镜能映人之心,善者见之,内心平和;恶者见之,心生惭愧。若能善用,必能使国泰民安;若滥用,则会召来祸患。”国王虔诚地答应了山神,并将明镜供奉于宫殿前,用以警示自己和臣民。

这面明镜的名声传到了西域各国,甚至远至中原的唐朝。许多商人、僧侣和使者慕名而来,只为一睹明镜的风采。据说,凡是照过明镜的人,都会重新审视自己,或悔改错误,或更加努力向善。

然而,月曦国的繁荣背后并非完全没有阴影。国王手下有一位宰相,名叫乌勒罕,他表面忠诚正直,实则贪婪无度。他靠徇私舞弊积累了大量财富,还暗中勾结外邦,谋取私利。

乌勒罕虽然听说过明镜的传说,但他从未敢直视明镜。每当经过宫殿前,他总是低头快步走过,生怕自己的内心被镜子揭露。有一天,一位年轻的大臣无意间提到:“宰相大人为何从不照明镜呢?难道是心中有鬼?”这句话传入了国王耳中,引起了他的怀疑。

于是,国王下令召集文武百官,站在明镜前一一照镜。他心想,若乌勒罕果真清廉,便可消除自己的疑虑;若他有不轨之心,镜子必会显露真相。

到了那一天,所有大臣都站在明镜前接受“内心的审视”。轮到乌勒罕时,他的额头渗出冷汗,双腿发抖,却不得不上前。他勉强抬头一看,却大惊失色——镜子中映出的并不是他的脸,而是一张狰狞的野兽面孔,双眼布满血丝,嘴角还滴着鲜血。

大殿上一片哗然,众人指指点点:“宰相果然心怀鬼胎!”乌勒罕跪倒在地,痛哭流涕:“陛下饶命!我确实贪污受贿,但我愿将所有财富归还国家,从此忠心为国效力!”

国王冷冷地看着他,说道:“明镜能揭露人心,但真正的审判在于人的行为。乌勒罕,朕给你一个机会,限你三日之内将所有赃款归还,否则后果自负!”

乌勒罕连连磕头,回去后将多年积攒的金银财宝悉数上交,还交代了自己与外邦勾结的细节。三日后,他再次站在明镜前,这次镜子中显示的却是一张普通的人脸,虽然略显憔悴,但没有了狰狞的野兽之相。

这件事过后,明镜的名声更盛了。然而,有一天,一个年轻的樵夫来到王宫,请求国王允许他照明镜。国王很奇怪,问他:“你不过是一名平民,为何要照这面镜子?”

樵夫诚恳地说:“陛下,我听说明镜能映人之心。我从小家贫,最近靠砍柴为生,但我的内心却充满了怨恨。我怨恨命运不公,怨恨他人比我富有,甚至想过偷窃或伤害他人。我不想成为一个坏人,所以我想看看镜子里,我究竟是不是一个恶人。”

国王听后,点头答应了他的请求。樵夫站在镜子前,看到自己满脸污垢,眼神中透着一股阴郁的光芒。他低下头,默默流泪,说道:“原来我真的变成了一个丑陋的人。”

国王走到他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孩子,镜子只是揭示真相,但改变的力量在你自己手中。去吧,勤恳劳动,善待他人,你会发现自己的模样会变得越来越美。”

樵夫深受感动,从此改掉了怨天尤人的习惯,努力工作,最终成了一名受人尊敬的商人。他常常告诉别人:“镜子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敢直视自己的内心。”

然而,明镜的威力让国王渐渐感到不安。他发现,许多人开始过度依赖镜子来判断他人,甚至有人故意陷害他人,声称“某某人在镜子前显露了丑恶的面孔”。国王意识到,若继续滥用明镜,国家可能会陷入混乱。

于是,国王召集群臣,宣布了一项决定:将明镜封存于王宫深处,不再公开使用。

多年之后,月曦国的一位年轻王子听闻了明镜的传说,对它充满了好奇。他问年迈的国王:“父王,既然明镜如此神奇,为什么您要将它封存呢?如果我们能用它来区分善恶,不是能让国家更加清明吗?”

国王沉思片刻,缓缓说道:“孩子,明镜虽然能映照人心,但它终究只是一个外物。人若心生敬畏,自会自省而改;但若心怀侥幸,便会因镜生恐惧,却不知悔改。更何况,倘若人人都只看镜中他人之恶,谁又能真正专注于反省自身呢?镜子最大的意义,不是用来评判他人,而是教我们懂得内心的审视和修正。”

王子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他后来继承了王位,虽未曾使用明镜,却将父王的教诲铭记于心。他常常劝诫臣民:“不要等着外物来揭露你们的内心,而要学会自己面对内心的善恶。最好的明镜,永远在你们的心中。”

于是,月曦国的人民渐渐养成了自省的习惯。虽然那面明镜从未再次出现,但它的精神却深深地融入了这个小国。

这个故事也提醒了我们:真正的成长与改变,源于内心的觉醒,而非外物的强迫。无论外界多么纷扰,我们都应在自己的内心找到那面“明镜”,用它去审视自己,修正自己的行为,从而成为一个更加善良、更加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