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组织做大后,创始人就要择机将下属对自己的私人忠诚情谊转为对组织制度的忠诚;同时,为了更美好的未来,他还要放下心中的芥蒂和偏见,主动寻求各路英才为自己所用。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李世民和兄弟们追随父亲李渊,加入争霸天下的战争之中。李世民文武双全,在征战中立下无数汗马功劳。唐朝建立后,李渊登基称帝,封李世民为秦王,授予天策上将一职。后来,在太子李建成及齐王李元吉的步步紧逼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二人后逼迫唐高祖李渊退位。随后,李世民登基称帝,并将年号定为贞观,开启了一个属于他的光辉时代。
李世民虽然战功赫赫,深得部下的拥护,但是在封建时代,他身上背负着诛杀兄弟、劝退父王的不良声誉,给他带来很多烦恼。李世民目睹了隋炀帝因刚愎自用、骄奢淫逸而导致国家败亡,立志要走出一条与隋炀帝完全不同的盛唐之路。但是,得位手段有些不正的他该如何做才能赢得大臣和百姓的认可和尊敬呢?
他思虑再三后,连续打出了三张牌。
第一张牌——放弃私人情谊,他希望下属将对自己的忠诚变为对律令制度的忠诚。他相信只要有合理公平的制度,领导者也秉持公正的态度选择贤能,那么就能君臣上下一心,开创出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他首先要说服的是支持自己登基称帝的功臣们。事情果然如他所料,在他登基之后不久,心腹大臣房玄龄便向他奏请说:“陛下,秦王府中还有一些人没有得到官职,恳请陛下授予他们一些官职,以褒奖他们的忠诚和辛劳。”
李世民听后说:“爱卿能惦念秦王府同僚,朕心里非常高兴,但是我不能答应你的请求,因为朕现在是大唐的皇帝,任用官员必须选择有才干的人,这样才能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不能因为和我关系亲近,便以这种一己之私占用天下公器。”
李世民一番鞭辟入里的话说服了房玄龄。不久之后,他们的这番交谈也传遍了京师,秦王府的旧部也理解了李世民的良苦用心,不仅对他更加忠诚,也相信凭借自身努力一定能得到公正的待遇。而那些非秦王府出身的大臣得知此事后也对李世民更加钦佩,为能遇到如此英明的君主而感到荣幸,也更能放下心来踏实做事。在此背景下,由玄武门之变带来的政治波动迅速消弭。
紧接着,李世民又打出第二张牌——不计前嫌,重用各个派系中的贤良才干人士。魏徵原是太子李建成的部下,为人忠诚刚正,是一位有着极高管理水平的人才。他曾经多次建议李建成早日除去李世民,以解决心腹大患,但均未被李建成采纳,以致双方矛盾逐渐激化。在储君争夺中,李建成落败身亡。按常理来说,李世民登基之后首先应该清洗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手下以巩固统治,但是他并没有这么做,反而按下心中的不满,释放充足的善意,希望他们能为大唐效力。
他征召魏徵入宫,与其进行了推心置腹的长谈,以诚恳的态度和宽广的胸怀赢得了魏徵的心。很快,他任命魏徵担任谏议大夫一职,并委派他前去河北等地安抚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旧部,轻松解决了潜在的动荡隐患。此后不久,他陆续重用原属其他派系的人才,如薛万彻、张玄素、岑文本等人。李世民用这种方式表明了自己宽宏大度、任用贤能的决心,顺利稳定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派系的人马。
紧接着,李世民又放出第三个大招——放下面子,主动求谏,鼓励大臣上书对自己提出批评意见。但是大臣们心中明白,自古以来,帝王们纳谏大多是口头说说而已,忠言逆耳,君王很难听进去。为此,李世民不单对大臣讲“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等道理,还要求宰相在入宫与自己商讨国政大事时必须带着谏官,以备随时谏言。
有一次,大臣元律师因触犯法律被革职,并被定为死罪。但是另一大臣孙伏伽向李世民上书谏言,认为元律师确实触犯了法律,但罪不至死,希望陛下能够秉公处理,不要随意加重刑罚。李世民听后认为孙伏伽的话很有道理,不仅改变了对元律师的判决,还赏赐孙伏伽造价昂贵的兰陵公主园以示嘉奖,并鼓励其他大臣也要像孙伏伽一样勇于谏言,指出皇帝的错误。李世民不但经常主动征求大臣的建议和批评,还要求太子和重臣也虚心接受他人劝谏。
为了缔造一个繁盛的大唐帝国,李世民不计个人私怨,以种种真诚的方式笼络了大批人才,从而形成了贞观之治初期的政治班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