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初中生难倒数学家
- 年代:妹妹馋肉,我只好做学霸
- 狸叔狠高兴
- 2104字
- 2025-04-14 19:00:11
作为国内数学界的泰斗,华老对青少年数学发展倾注极大心血,国内从小学到高中的数学竞赛,几乎都有他的影子,所以听到初中生敢给《数学进展》投稿子,让他来了兴趣。
听到华老要看稿子,吕健有些不情愿,但还是从筐里把顾学文那份找出来,然后走到华老面前递了过去。心里却觉得,华老肯定也是看一眼就没了兴趣。
华老接过稿纸,扶了扶眼镜开始阅读。起初,他的表情确实很平静,但读着读眉头微微蹙起,眼神也变得专注起来,手指开始无意识地在稿纸上轻轻敲击。
看到这一幕,吕健还没啥,毕竟他和华老接触的不多。可作为老友主编陈仲明可太清楚这意味着什么了,这意味着华老对稿件有极大的兴趣。
可小吕不是说这是初中生投的稿吗?华老怎么可能感兴趣?
在陈仲明的惊讶中,华老反复看了几遍,尤其是文中关于构造新解和利用最小性原理进行反证的部分,脸上表情由好奇转为惊讶,最后竟然后露出了赞赏之色。
“这个方法……有意思!”华老放下稿件,转头看向吕健,“小吕,你刚才说这篇稿子内容不行?”
“是……是的华老,”吕健被华老看得有些心虚,“用的都是韦达定理和整除,看起来很初等……”
“糊涂!”华老猛地一拍桌子,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这一下把编辑室里所有人的目光都吸引了过来,十几个编辑都看着华老,不知道他为何动怒。
“你们就是这样对待年轻人投稿的?只看作者身份,只看用了什么‘高深’理论,就不看内容,不看方法吗?!”
华老举着稿件,对其他编辑痛心疾首说道:“中学生怎么了?中学生就不能有创新吗?他们才是数学的未来!你们这样轻易否定一篇充满创造性的稿子,知道会给这孩子心里留下多大的阴影吗?这么多会挫伤多少年轻人对数学的热情?绝对不能这样!每一份投稿,不管它来自大学教授,还是来自偏远地区的中学生,都要认真对待!要看到里面的闪光点!不能因为我们的傲慢和偏见,扼杀了任何一点可能的创新!”
华老的声音回荡在编辑部,编辑们一个个都低下了头,大气不敢出。主编陈仲明也连忙走过来,打起了圆场:“华老您别生气,小吕也是刚来不久,经验不足……”
“经验不足不是理由!”华老打断他,“这是态度问题!是对待科学、对待人才态度问题!”
编辑们嘴上连声称是:“是是,华老教训的是,我们以后一定注意。”
话虽然这么说,可不少人心里并不以为然。他们都是名牌大学数学系的高材生,有的甚至是博士、准数学家,有着自己的骄傲。
中学生?懂什么是真正的数学?一元二次方程解明白就不错了!
能搞出什么值得专业期刊发表的“创造性”?多半是瞎猫碰上死耗子,或者在什么地方看到的一些奇技淫巧罢了。
然而华老是何等人物,一眼就看穿了这些年轻人心中想法。
他冷笑一声,指着顾学文稿件中作为例题的那道不定方程:“你们觉得这文章内容简单?觉得这稿子是中学生侥幸得到的?好!那这道题,就是文章里的问题,现在就用你们的方法来解!题目看着不难吧?整数、平方和,你们这些‘数学家’,应该手到擒来吧?给你们时间,就在这做!”
话音一落,华老走到墙边挂着的小黑板前,拿起粉笔,将这道数论题清晰地抄写一遍。
看到题目,编辑们面面相觑,心里有不以为然变成了不写。不就是一道看起来稍微复杂一点的不定方程求整数解码?
虽然直接求解不容易,但用上同余、二次剩余、或者其他初等数论方法,总能解决吧?
编辑们以年轻人为主,自然有傲气,有人不服气,拿出纸笔开始演算起来。
他们中有人试用模运算缩小范围,有人尝试构造特殊解,还有人想引入更复杂的代数工具……他们都是各自学校的佼佼者,数学功底扎实,本以为解决这样一道“初等数论”不在话下。
然而,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直到窗外天色渐渐暗下来,眼看就要到下班时间,小黑板前的编辑们依旧是眉头紧锁,草稿纸用了一张又一张,各种高深的数学符号写满一篇又一篇,始终无法给出一个完整、严谨的解。
他们发现,这道题远比看上去要“刁钻”的多,用常规方法要么陷入循环,要么计算量大到无法承受。
这时候,他们才真正意识到,投稿的初中生有多么恐怖,远远不是他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之前的不屑和轻视,此刻都化作了额角的冷汗和心中的震惊。
就在这时,华老端着茶杯,慢悠悠地踱步回来。他看了一眼愁眉苦脸的编辑们,平静的问道:“怎么样?没解出来吧!现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吗?”
编辑部里鸦雀无声,之前心高气傲、眼高于顶“准数学家”们,此刻像斗败了的公鸡,垂头丧气。作为第一个审稿的吕健更是羞愧的脸红到脖子。
“华老……我们……错了。”一个年长些的编辑,也是一位副教授级别的,惭愧地承认道,“这题确实不简单。我们小看它了,也小看了这位中学生。”
其他人也纷纷点头附和。这次,他们是真的服了。
注:【书里初中生难道准数学家并非完全杜撰,更非天方夜谭,有真是案例的。在四年后的第29届IMO竞赛中有一道和书中几乎一模一样的题,袋鼠国数学奥林匹克议题委员会的六个成员都未能解决这道问题,于是他们只好向主办国4位最好的数论专家求肋,委员会希望专家能于6小时内解决问题,令人尴尬的是,专家经过一轮苦战都未能解出题目,于是这道题也就变成后世竞赛生口中的“传奇第六题”,顺便提一嘴,大名鼎鼎的华裔数学家TAO也参加了这届IMO,前五题他是满分,这道题只得了1分,可见其有多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