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仁宗与太后 一

第79章 仁宗与太后 一

真宗之前的5个儿子陆续夭折,赵受益的降生,真宗自然喜出望外,从小就很疼爱他。赵受益年纪稍大一点,真宗就细心为他挑选老师,关注他的学业,培养他成为自己的接班人。天禧二年(1018)中秋节,真宗正式下诏册立8岁的赵受益为皇太子,改名为赵祯。

赵祯小时候很顽皮,刘后按照大宋接班人的标准严加管教,虎着脸称为虎妈。杨氏则慈爱有加,百依百顺。赵祯爱上火多痰,刘后严禁他吃生猛海鲜,赵祯偏偏好这口,每次看到刘后把油焖大虾端走便又哭又闹。杨氏心疼赵祯,她偷偷藏了虾蟹让赵祯吃,因此赵祯很害怕刘娥,很喜欢杨氏。

赵祯这个熊孩子也是奇葩,从会走路就不穿鞋袜,如果非要给他穿上,他马上哭着闹着生拉硬拽把鞋袜扔得远远的,宫人给他个赤脚大仙的绰号,说他是八仙之一蓝采和转世。

宋真宗病重,李迪与宰相为祈神消灾而在宫中留宿。八大王赵元俨平素就有野心,这次以探望真宗的病情为由进驻宫中,虽然过了一段时日,可是仍然没有离开的念头。而仁宗年纪尚小,辅政大臣心中非常忧急,却也无计可施。

正好有一天赵元俨需要开水,翰林司用金盆盛了开水,说是八大王要的开水。李迪拿起案桌上的毛笔在盆中搅了一下,盆中的水都黑了,然后命翰林司端进去,赵元俨一看大为惊讶,以为有人暗中下毒想要谋害他,立即骑马离开了。

真宗病危时,唯一不放心的就是自己年幼的儿子,生怕皇位落入他人之手。他最后一次在寝殿召见大臣们时,宰相丁谓代表文武百官在真宗面前信誓旦旦地作出承诺,皇太子聪明睿智,已经作好了继承大统的准备,臣等定会尽力辅佐。更何况有皇后居中裁决军国大事,天下太平,四方归服。臣等若敢有异议,便是危害江山社稷,罪当万死。这实际上是向真宗保证将全力辅佐新皇帝,决不容许有废立之心。真宗当时已经不能说话,他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胸,又伸出五指,再展三指,有人臆测真宗想让自己的弟弟,即小说戏文中知名度极高的“八千岁”赵元俨摄政并辅佐赵祯。但刘后事后对大臣解释说,官家所示,仅指三、五日病可稍退,别无他意。赵元俨闻听此事后,发现自己已经成为刘后当权的障碍。为了避免遭到刘后的残酷打击,他立即闭门谢客,不再参与朝中之事,直到刘后去世。

事实上真宗晚年,刘皇后的权势越来越大,基本上控制了朝政,再加上宰相丁谓等人的附和,说真宗留下遗诏,要“皇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相当于让刘后掌握了最高权力。

宋真宗赵恒,可谓是情深义重的帝王,对他的初恋情人称得上是忠贞不渝、仁至义尽了。

真宗去世后,仁宗继位。刘皇后成了刘太后。刘太后很有政治才能,皇帝幼小,刘太后垂帘听政。刘太后是宋朝历史上第一个垂帘听政的太后。后来李宸妃去世了,刘太后决定按宫人的礼仪下葬。宰相吕夷简不同意,吕夷简说:太后要是不为你刘家的后人着想,那么怎么葬随你便,要是想要刘家后人平安,就要按太后的礼仪葬李宸妃,且要在棺木中注满水银,防止尸体腐烂。刘太后是玲珑心,一点就透,马上按照吕夷简的的建议埋葬李宸妃。

刘娥统领六宫的整个时代,赵祯并不知道李氏是自己的生母。李氏也安分自守,未尝示异。宫中咸惮刘太后,哪个敢泄漏前事;所以仁宗年龄日长,仍视刘太后为母,并不知为李氏所生。刘太后临朝十一年,政令严明,恩威并用,左右近侍,不稍假借,内外赐与,亦有节制。三司使程琳尝献武后临朝图,太后取掷地上道:“我不作此负祖宗事!”

赵祯迎娶皇后时还是风流倜傥的少年,有激情有梦想有自己的审美标准。有个王氏乘着为天朝海选国母的春风从四川来到开封,王氏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赵祯看了一眼后就找不到北了。准儿媳按照议程首先要过准婆婆的关,太后刘娥看到艳冠群芳的小老乡不由一阵眩晕,虽然母仪天下统领后宫多年,仍有同性相斥的醋酸从心底泛出。刘娥深知赵祯是个情种,深怕红颜祸水美女误国,于是一票否决了王氏,把大臣郭允恭的女儿封为皇后。刘娥让美艳不可方物的王氏嫁给刘美的儿子刘从德。刘美即是银匠龚美,龚美有两个儿子,刘从德便是其长子,太后此举无疑有报答龚美的意味。然而,这一许配却极大地伤害了少年皇帝。

赵祯很失落,也很郁闷,看着老表刘从德抱得美人归,他做梦都恨死他。王氏嫁到刘家蓬荜生辉。可是刘从德很快就死了,可能是被赵祯恨死的。赵祯的小心脏一阵狂喜,拟把意中人王氏召回禁内伴驾。诏书由办公厅秘书长富弼起草,富弼拟好诏书后,又在诏书后面写了一个小纸条,力陈王氏进宫的弊端,赵祯看到纸条后,诏书也就不发了。

公元1033年2月,宰相吕夷简和赵祯商议,说要把太后一党从干部队伍中清除出去。

仁宗回宫后和郭皇后提起此事,郭皇后随口说:“吕夷简也是太后的人,不过为人机巧、善于应对而已。”仁宗其实对吕夷简也有所了解,认为郭皇后的话有道理,于是也罢了吕夷简的官。当时宦官阎文应在旁边。

第二天上班,大黄人宣布人事任免名单,吕夷简听到自己的名字,心想挖了半夜的坑,原来是在埋自己啊。吕夷简私下问大黄人闫文应怎么回事,闫文应说是郭后的主意。吕夷简从此恨透了郭皇后。

仁宗沉溺于酒色之中,又宠上了后宫的尚美人和杨美人,有时连朝政都不管不顾。郭皇后仗着有刘太后撑腰,骄横妒忌惯了,再加上她本来就不受仁宗宠爱,现在看到仁宗又宠上别的女人,自然更加不平。而尚美人、杨美人仗着仁宗宠爱,也是目中无人,根本不把郭皇后放在眼里。

有天郭后从赵祯窗外经过,无意中听到尚美人在赵祯怀里说自己长得丑,羡慕嫉妒恨让郭皇后瞬间爆炸,她闯进内室,用尽平生力气一掌向尚美人挥去,尚美人一个猫跳躲在赵祯身后。郭后来不及收手,一巴掌抡到仁宗的脖子上,留下了两道血印子。

打皇帝这还了得?仁宗大怒,气乎乎地转身离开。宦官阎文应建议仁宗上朝时将脖子上的伤痕给朝臣看,这样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废掉郭皇后。仁宗本来就对郭氏为后不满,第二天果然在朝堂上露出脖子上的伤痕让朝臣观看,并流露出废后之意。

这时吕夷简已经官复原职,他因为上次罢相之事忌恨皇后,所以就力劝仁宗废黜皇后。

郭皇后于是被废,被封为净妃、玉京冲妙仙师,赐名清悟,迁居长乐宫。 御史中丞孔道辅、谏官御史范仲淹、段少连等十人集体劝谏仁宗“后无过,不可废。”都被斥责贬职。

郭皇后被废后,仁宗更加没有顾忌,整天和尚、杨等后宫美人泡在一起,不理政事,终因酒色过度病倒。

太后心疼赵祯,把两个美人送到寺庙清修。小女子青春年少芳龄二八,被太后削去了头发,闫文应负责遣送工作。两个美女拉着阎公公撒娇:人家不想出家嘛。公公甩开她们的小手,在她们粉白的脸颊上划拉两下:拉拉扯扯不害臊,我又不喜欢女人!

后宫不可一日无后,虽然早有内定,必要的程序还是一个不少,温柔端庄美丽高雅的名门之后曹氏走进后宫,成为赵祯的第二任妻子。

不久赵祯在后花园散步,在冷宫门口遇到郭后,郭后还穿着离开时的衣服,又脏又破。郭后哭得梨花带雨,把赵祯的心哭成了土豆泥。赵祯说: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朕看你这身衣服太脏了,回去换一下,过两天朕就把你接回去。

回到寝宫后赵祯还沉浸在对郭后的怜香惜玉的伤感中,就写了一首金枝词,命小黄人送给郭后。

郭氏独居道观,孤独凄凉,看到仁宗不忘前情,也是悲喜交集,就和诗表意诉说衷肠。

仁宗看到郭氏的和诗后,更加后悔当初废后,对郭氏的思念日益加深,就密召郭氏回宫。但郭氏不想这么偷偷摸摸,提出如果让她回宫,就要百官见证,光明正大地恢复皇后之位。

不料两人和诗的复印件却出现在了吕夷简的办公室。吕夷简吓坏了,郭后复位意味着他又要下台。

后来郭后因为感冒吃错了药,在月黑风高之夜一命呜呼了。郭后死得突然,朝中有正直的大臣要求彻查郭后的死因。赵祯觉得疑罪从无,宁可使千人漏网,不可错杀一人。何况人死不能复生,就让她入土为安吧。

后来又过了几年,刘太后生病,她对宋仁宗说:我想和太宗死在同一天。三月二十九日,刘太后寿终正寝,真的和那个当年把她逐出王府的公公宋太宗死在同一天。若干年后,她无限疼爱的养子宋仁宗赵祯也死在这一天。三代人同月同日死,不能不说奇异。

刘太后去世后,赵祯十分悲伤,这时八王赵元俨竟朗声道:“治天下莫大于孝,皇上临御十余年,连本生母尚未知晓,这也是我辈臣子未能尽职呢。”

仁宗十分惊诧,便问元俨道:“皇叔所言,令朕不解。”元俨道:“陛下是李宸妃所生,刘、杨二后不过代育。”仁宗不俟说毕,便道:“叔父何不早言?”元俨道:“先帝在日,刘后已经用事,至陛下登基,四凶当道,内蒙外蔽,刘后又讳莫如深,不准宫廷泄漏此事。臣早思举发,只恐一经出口,谴臣尚不足惜,且恐有碍皇躬,并及宸妃。臣十年以来,杜门养晦,不预朝谒,正欲为今日一明此事,谅举朝大臣,亦与臣同一观念。可怜宸妃诞生陛下,终身莫诉,就是当日薨逝,尚且生死不明,人言藉藉呢。”

燕王的意思,李妃是被刘后害死的!

仁宗闻言,忍不住泪眦荧荧,顾问吕夷简道:“这事可真么?”吕夷简道:“陛下确系李宸妃诞生,刘太后与杨太妃共同抚育视若己子,不过李宸妃薨逝,实由正命”。

为了澄清事实,仁宗坐着牛车赶往奉先寺,李宸妃的棺椁被四根粗大的铁索悬在幽深的井底。匠人们奉命将棺椁牵引上来。当棺木打开,只见以水银浸泡、尸身不坏的李妃安详地躺在棺木中,容貌如生,服饰华丽,赵祯这才叹道:“人言岂能信?”赵祯祭拜过生母后,又在刘太后遗像前焚香,然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道:“自今大娘娘平生分明矣。”言外之意就是刘太后是清白无辜的,她并没有谋害自己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