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

白蛇传是中华民族的著名传说,也是世界文化中的亮丽瑰宝,它起源古远,内蕴丰富,流传广泛,其影响已经超越了国界,对日本、新加坡等国的文学都产生过不小的影响。现代以来,更有不少作家屡屡以白蛇传为素材进行创作,产生了小说、戏曲、话剧、影视、现代舞等诸多样式的文艺作品,不仅形式丰富,而且表现精彩,影响巨大。然而与白蛇传创作的繁盛局面相比,学术界对这些作品缺少必要的关注,相关的学术研究显得较为冷清,虽然也有学者尝试对其中的部分作品进行评论,但大量有价值的白蛇传作品还是被人们忽视了,它们被蒙上了岁月的烟尘,埋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梳理现代以来改编创造的白蛇传作品,并对其进行整合分析,提取其中具有艺术审美价值和学术理论意义的问题是很有必要的,这既可以填补学术界在这方面研究的不足,又可以通过研究总结得失,为后来的白蛇传创作提供艺术参照和理论支持,也能够为研究其他民间传说提供一个扎实的案例。

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本书集中研究现代以来创作的白蛇传文艺作品,主要包括:

第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之交的三部话剧:向培良的《白蛇与许仙》、高长虹的《白蛇》、顾一樵的《白娘娘》等。

第二,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有谢颂羔编著的小说《雷峰塔的传说》(《白娘娘》)、秋翁(平襟亚)的小说《新白蛇传》、卫聚贤的话剧《雷峰塔》、包天笑的小说《新白蛇传》、田汉的京剧《金钵记》、刘念渠的话剧《白娘子》等。

第三,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白蛇传以戏曲居多,有田汉的京剧《白蛇传》、徐菊华改编的京剧剧本《白娘子》(草本)、姚昕编撰的读物《白娘子》、何迟与林彦合著的京剧《新白蛇传》、苗培时的评剧《白蛇传》、张沛与沈毅合著的晋剧《白蛇传》、袁多寿的秦腔《白蛇传》、华东戏曲研究院编审室改编的越剧《白蛇传》、王景中改编的豫剧《白蛇传》(常香玉演出本)、唐山专区皮影社剧目组整理的皮影剧本《白蛇传》、丁汉稼改编的扬剧《白蛇传》、杨鹤斋改编的秦腔《白蛇传》、里果整理的二人转《白蛇传》、苏州市戏曲研究室编印的苏剧前滩《白蛇传》、王健民与马仲怡合作改编的淮剧《白蛇传》、哈尔滨市评剧院改编的评剧《白蛇传》、武汉市楚剧团改编的《白蛇传》、马少波的京剧《白娘子出塔》、泉州市高甲戏剧团剧目工作组编的《许仙谢医》、朱今明与赵慧深的电影舞台剧本《白娘子》、重庆市戏曲工作委员会编的川剧《白蛇传》、丁西林的古典歌舞剧《雷峰塔》以及张恨水与赵清阁的同名小说《白蛇传》等。

第四,20世纪70年代以来,台港及海外作家改写的白蛇传作品有:大荒的长诗《雷峰塔》、林怀民编导的云门舞剧《白蛇传》、刘以鬯的实验小说《蛇》、李乔的长篇小说《情天无恨——白蛇新传》、李碧华的长篇小说《青蛇》、田启元的实验话剧《白水》与《水幽》、严歌苓的短篇小说《白蛇》、周蜜蜜的短篇小说《蛇缠》、赵雪君的京剧《祭塔》、陈庆龙的短篇小说《蛇的女儿》等。

第五,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陆作家改写的白蛇传作品有:萧赛编的小说《青蛇传》、高舜英的京剧《青蛇传》、孙蓉蓉编著的民间故事《白蛇传》、罗怀臻的新编越剧《许仙与白蛇》、芭蕉的网络小说《白蛇·青蛇》、包作军的微型小说《白蛇后传》、李锐与蒋韵合著的小说《人间:重述白蛇传》、罗湘歌的短篇小说《白蛇》、邱振刚的中篇小说《许仙日记》、吴锦的长篇小说《白娘子新传》、沈士钧的长篇小说《青蛇新传》等。

以上所举作品,形式各异,风采不同,其中虽有失败之作,但是也有不少作品的艺术水准相当高。以上所列的绝大部分作品没有得到学术界的充分关注,即使在专门研究白蛇传的专著和学位论文中也鲜有涉及,如向培良的话剧《白蛇与许仙》、高长虹的话剧《白蛇》、顾一樵的话剧《白娘娘》、谢颂羔编著的小说《雷峰塔的传说》(《白娘娘》)、秋翁(平襟亚)的小说《新白蛇传》、卫聚贤的话剧《雷峰塔》、刘念渠的话剧《白娘子》、包天笑的小说《新白蛇传》、赵雪君的京剧剧本《祭塔》等,审视和整理、分析这些文艺作品,发现其中被忽视或者轻视的艺术成分,指出改编的得与失,将为白蛇传研究,甚至是艺术创作研究带来很多启示。

本书注意到文艺创作的前文本影响,对现代之前的白蛇传作品,尤其是那些影响较为深远的白蛇传作品如《西湖三塔记》和《白娘子永镇雷峰塔》、黄图珌的《看山阁乐府雷峰塔》、梨园抄本《雷峰塔》、方成培的《雷峰塔传奇》、弹词《义妖传》、宋玉山的小说《雷峰塔奇传》以及梦花馆主据弹词《义妖传》“翻译”的小说《白蛇全传》等进行考察,将其作为现代白蛇传文艺改写的重要背景和参照,通过主题阐释、意象解析、角色设置、情节安排等方面的研究透视其中的“互文”关系和“超越”效能,以期获得对现代白蛇传文艺创作的全方位立体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