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 古全和(第四册):风雨人生
- 傅希春
- 1492字
- 2025-04-14 14:12:25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像一阵风,转眼之间就变成了人民公社。早在农业合作化之初,古全和的父亲古世才就曾经说过,农业合作化办不成,因为农民古往今来都是一家一户地过日子,各有各自过日子的来头儿,各有各的打算,亲兄弟还要分家,外姓旁人怎么能弄到一起?这就像俄罗斯人说的,“个人管自己,上帝管大家”。然而中国的农业合作化事业却成功了,而且走到了苏联人的前面,发展成一大二公、工农兵学商五位一体的人民公社,创造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新模式,开辟了通往共产主义的新道路。古全和想,他爹没有念过书,不认识汉字,不懂得革命理论,目光短浅,看不清楚历史发展的道路,对农业合作化的道路认识不清楚,不过他相信,他爹面对眼前的这个蓬勃向前的现实,思想一定也会有所变化。
超英赶美的响亮口号激荡着每一个爱国者的心。大学在社会变革的大潮中激变,教学不再是学校生活惟一的内容,校园里也不再只有书声琅琅,而是纳入了生产劳动,师生们散布到四面八方。到工厂农村去办学,到田间去劳动,到山区去植树造林。教育为无产阶级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生产劳动成了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有人说,当今钢产量是一个国家国力的主要标志。于是1958年国家计划年产钢1070万吨。这个宏伟的目标鼓舞人心。党中央号召钢铁生产走群众路线,大小高炉,遍地开花。炼钢风也吹进东湖师范学院校园,所有的单位,包括党委机关,各系科室,也都建立了炼钢小组。不久前废弃的工厂区再次热闹起来,变成了大炼钢铁的场地。
党委办公室主任阎一松从内地参观学习回来,亲自动手,绘制了“小高炉”的图样儿,带领党委办公室的干部,率先突击建成学院第一座小高炉儿。随后各系各单位的一座座小高炉也拔地而起。电动鼓风机嗡嗡的大合唱响彻原先是蒿莱遍地,后来又到处是残砖破瓦的工厂区,如今则是小高炉林立。“小高炉儿”呈锥体状,炉底面积约半个平方米、高约两米,用旧砖砌成,有炉条,但是顶部没有烟囱,烟气从炉顶散出。炼钢用的原料是学院里的废旧暖气片儿、铸铁炉子;用作燃料的是木柴和煤炭。
古全和看着面前突然出现的小高炉儿和忙碌的人们,感觉好笑,想不出这样荒唐的事情为什么会发生在全国著名的高等学校。他念高中时,用的是苏联的物理学教科书,那里面明明写着,炼钢要有摄氏一千几百度的高温,而在这样的“小高炉儿”里,用这样的燃料和设备,最高也只能弄出几百度的炉温,连生铁都融化不了,怎么可能炼出钢来呢?古全和感觉奇怪,阎一松是个精明的老实人,虽然他大学念的是教育系,可是这样的物理常识他也总该会有吧?那他为什么会干这种事呢?在计方平向古全和交代炼钢任务的时候,他对计方平说:“这样的条件是炼不出钢来的。”计方平认真地看了他一眼,但是没有说话,只是严肃地命令他说:“党委指定你做咱们单位的炼钢组长!”之后,二话没说,就离开了现场。这时,古全和想起了吴月英老师前不久对他的批评,想到了“新生事物”,心里忽然感到恐惧和悲哀,头脑里油然闪现出了“指鹿为马”的成语,和“皇封”“钦定”之类的词汇,想到新生事物摸不得,碰不得,神圣不可侵犯的革命道理。
东湖师范学院大炼钢铁的热潮只持续了两三周就悄悄地停止了。听说是物理系的老师们提出了反对意见,步行健书记叫停了校园里的大炼钢铁。古全和佩服步书记的政治勇气,敢在全国到处热火朝天地鼓吹神奇的“小高炉儿”的时候,让师范学院的“小高炉儿”下马。不过此后“小高炉”成了校园里的一大避讳,明白人谁都不谈大炼钢铁这个敏感的话题。不过也仍然有不懂中国政治的人在转年秋天由于非议“小高炉”和大炼钢铁的话题而遭遇不幸,捞到了类似“右倾”乃至“右倾机会主义”之类的政治帽子,其中就有政治上还“不成熟”的古全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