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软实力视域下中国文学对外传播的历史变迁
- 孔许友
- 2字
- 2025-04-25 19:41:56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现状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明显加快,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国家之间的竞争最终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方面。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软实力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成为未来国际竞争的核心。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先提出软实力的概念,他在《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软实力》一文,首次将国家的综合国力划分为两种,即硬实力和软实力。这种提法立刻引起西方的普遍关注和热烈讨论,于是关于软实力尤其是文化软实力的研究便开始了。国内学界也很快认识到这个领域的重要性,并加入到讨论中来。人们一致认为,中国要实现和平崛起,无论从战略上还是从策略上都需要发展和运用软实力,并且着力塑造具有自身优势和突出特点的软实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把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提出了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任务。本书的研究背景正是将文化软实力研究推向历史纵深,使其更加细致、更加全面。当然,这是一个系统而庞大的工程,本书的主旨是具体地将文化软实力与中国文学传播研究结合起来,一方面从文化软实力看中国文学传播的变迁;另一方面从中国文学传播的变迁看中国文化软实力。这样既使中国文学对外传播研究有了一个重要的新视域,使得我们能够比较清晰地看到文学传播变迁背后的文化动力机制;又达到了从一个具体角度考察中国文化软实力历史发展轨迹的目的。
与本书相关的研究成果涉及中国文学对外传播和影响研究、文化软实力研究、异域中国形象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等几个领域,下面选取有代表性的成果结合本书实际情况予以简要介绍。
一 国内研究现状
整体研究中国文学对外传播的著述很少,如季羡林先生所言:研究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影响者多,而研究中国文学对外国文学影响者则少。这话是季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说的,但基本情况到现在仍未转变。总的来看,这类研究主要以下面几种形式出现:(1)对中国某个历史时期的某些作家作品在国外的传播和接受的研究,这类研究的立足点在中国文学;(2)关于某个国家或某外国作家对中国文学的接受研究,这类研究的立足点在外国文学;(3)研究中外文化和文学交流,这类研究的立足点一般兼顾中外文学和文化;(4)对汉学中的中国文学研究的研究。
第一种形式比较全面地著述是宋柏年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在国外》(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该书以中国古代各朝文学在国外为线索划分章节,注重译介情况,材料比较丰富,所涉范围从先秦文学直至明清文学,上下数千年,是一部填补空白的著作。该书基本上是史料性著述,在史料方面对本书有较大参考价值。不过,该书的体例使其难以反映出中国文学对外传播的总体变迁情况,也没有充分体现出文学传播的文化影响因素。王丽娜的《中国古典小说戏曲名著在国外》(学林出版社1988年版)则考证了《水浒传》《西游记》等古典小说戏剧在国外的流传。有不少单篇论文属于这种形式,被讨论较多的课题有《赵氏孤儿》在英国和法国的流传、白居易诗在日本的影响、寒山诗在日本和美国的影响、《三国演义》在东南亚各国的传播、古典戏剧对布莱希特的启发、唐诗对欧美现代派诗坛的影响等。
第二种形式最有影响的应属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合编的大型丛书“中国文学在国外”,系统地初步整理了中国文学在德、法、英、美、日、朝、俄苏、东欧和东南亚的传播和影响,主要以各国文学本身的发展为线索,研究中国文学在不同时期对该国文学的影响。陈铨的《中德文学研究》实际上主要是讨论德国文学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译介和接受,该书最早是由商务印书馆在1936年出版的,可以说是国内该领域的开山之作。
第三种形式的著作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增多,有不少中外文化交流的论著,但涉及文学的篇幅一般很少,直接论述文学交流的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周发祥、李岫主编的《中外文学交流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该书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编,阐述了中国文学在国外的传播和影响和外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论述范围包括了古今中外,而且叙述过程注重文学交流的文化背景,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孟昭毅的《东方文学交流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则专述中国与亚洲各国的文学双向交流,以国别划分章节。当然,由于历史实际的缘故,该书主要内容是中国文学对周边国家文学的影响,论述兼顾各国历史文化发展,对本书也有较大参考价值。还有少数著作是文类交流史,如李强的《中西戏剧文化交流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受到文化理论思潮的影响,文学交流论著更注重从整体中国文化的视角论述中国对外国作家的影响。钱林森在20世纪90年代初主编了一套“外国作家与中国”丛书;21世纪初,在这一套丛书的基础上,他又主编了“外国作家与中国文化”丛书,(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共十卷)涵盖英、法、德、俄、美、日、印、南北欧、朝韩、阿拉伯和波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十分详备,对该领域的学术研究是一个重要推进,其主要内容是中国文化对国外作家和思想家的影响以及外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和接受。由于该丛书的体例,中国文学传播是杂糅在中国文化传播中加以介绍的,加上分国论述,中国文学对外传播的概貌和变迁关节点难以体现。
这一类研究中有不少著述专论个别外国作家和作品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如姚继中的《〈源氏物语〉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陈敬的《赛珍珠与中国:中西文化冲突与共融》(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钱满素的《爱默生和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吴泽霖的《托尔斯泰和中国古典文化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杨武能的《歌德与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孟华的《伏尔泰与孔子》(新华出版社1995年版)、许明龙的《孟德斯鸠与中国》(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张铁夫主编的《普希金与中国》(岳麓书社2000年版)等。也有一些研究专述中国文化对外国作家的影响或外国作家对中国文化的接受,如钱钟书早年写的《17、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范存忠的《威廉·琼斯爵士与中国文化》是这方面较早的论述,20世纪90年代后有卫茂平的《中国对德国文学影响史述》(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赵毅衡的《诗神远游:中国如何改变了美国现代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刘岩的《中国文化对美国文学的影响》(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刘阳的《米修:对中国智慧的追寻》(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等。
对域外汉学中中国文学研究的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汉籍西译及研究的重要性,如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已相继完成了“西方汉学界的中国文论研究”“英语世界的《诗经》研究”“英语世界《文心雕龙》研究”“英语世界宋词研究”等系列研究,另有“英语世界唐诗研究”“英语世界《红楼梦》研究”“英语世界《庄子》研究”“英语世界《周易》研究”等正在进行之中。
21世纪初,文化软实力研究引起国内学术界的普遍重视,出版了一些相关的著作,如李希光、周庆安主编的《软力量与全球传播》(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姚国华的《全球化的人文审思与文化战略》(海天出版社2002年版)、朱威烈主编的《国际文化战略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高占祥的《文化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门洪华主编的《中国:软实力方略》(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胡传胜的《观念的力量与伯林对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王佐书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软实力》(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李晓东的《全球化与文化整合》(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王述祖的《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历史的思考与求证》(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薛晓源、曹荣湘的《全球化与文化资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王宁的《全球化与文化:西方与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等著作。
另外还有大量的单篇论文。总的来看,讨论主要包括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加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中国与其他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比较以及如何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等几个方面。主要观点有:必须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教育,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当今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软实力的竞争越来越重要,中国要在未来的竞争中取得胜利,必须重视文化软实力;国外的“中国威胁论”等直接影响了中国的国家形象,必须加强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我们的硬实力有了很大发展,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我们的软实力还很落后,因此,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应该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新闻传播技术,加大传统文化的普及与推广;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政府要加大对文化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培养一批杰出的国学大师;加大对外文化的宣传和交流力度等。[1]
二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专论中国文学传播的著作极少,相关的研究主要有几个特点:(1)基本上是在汉学界内部进行;(2)基本是以该国文学为叙述的立足点;(3)主要是中国文学在该国译介情况的介绍;(4)较多讨论中国文化对该国思想和文学界的影响或中西的文化对话,其中夹杂了一些对中国文学传播的介绍;(5)更关注该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问题;(6)重视个案研究。这里简要介绍部分较有代表性的论著。
德国人利奇温(Adolf Reichwein)的《十八世纪中国与欧洲文化的接触》(朱杰勤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揭示了18世纪前后中国文化传入欧洲及对欧洲的影响经历了从表层结构到深层结构接触的演变,而18世纪中国与欧洲文化的深层结构接触表现在艺术、习俗、思想道德等精神文化层面的交融。德国人莱因哈德·梅依(Reinhard May)的《海德格尔与东亚思想》(张志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重点讨论了老子哲学对海德格尔思想的影响。19世纪英国汉学家德庇时(Sir J.F.Davis)的文集《中国杂记》中有一篇《中国文学在英国的兴起和进程》,讨论了19世纪中期以前中国文学在英国的传播和影响。克拉克(T.Blake Clark)的《东方的英格兰:18世纪英国戏剧中的东方影响之研究》(Shang Hai:kelly & Walsh,1939)重点论述了《赵氏孤儿》在英国的改编和影响,是这方面较早的著述。法国著名比较文学专家安田朴(Rene Etiemble)的《中国文化西传欧洲史》(耿昇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从宏观上全面论述了中国文化西传欧洲的历史。它论述了从唐代到18世纪(清代中期)期间中欧文化的交流、中国文化在欧洲的传播及其反响,重点在18世纪的情况。美国人詹姆斯·罗宾森(James A.Robinson)的《尤金·奥尼尔和东方思想》(郑柏铭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着重考察了道家思想对奥尼尔的影响。日本中西进的《〈万叶集〉与中国文化》(刘雨珍、勾艳军译,中华书局2007年版)详细讨论了日本古代文学名著《万叶集》中的中国文化因子。
文化软实力研究方面。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先提出软实力的概念,他在《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软实力》一文,首次将国家的综合国力划分为两种,即硬实力和软实力。这种提法立刻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和热烈讨论,于是关于软实力尤其是文化软实力的研究便开始了,也形成了一些初步研究成果,如[美]约瑟夫·奈(Joseph S.Nye,Jr.)的《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吴晓辉、钱程译,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何小东等译,军事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权力与相互依赖》(与罗伯特·基欧汉合著,门洪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法]马特拉(Armand Mattelart)的《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思想与战略的历史》(陈卫星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加]弗雷泽的《软实力:美国电影、流行乐、电视和快餐的全球统治》(刘满贵等译,新华出版社2006年版);[美]柯兰齐克(Joshua Kurlantzick)的《魅力攻势——中国的软实力如何改变世界》(耶鲁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美]考恩(Cowen.T)的《创造性破坏: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王志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英]约翰·汤姆林森(John Tomlinson)的《全球化与文化》(郭英剑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等著作和文章陆续问世,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引起了许多国家的高度重视,各国纷纷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增强国家实力的重要方面。尤其是“9·11”事件以后,针对美国软实力衰退和中国软实力增强的讨论和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
国外对于软实力的内涵和外延等问题也存在不同看法,即使是最早提出软实力概念的约瑟夫·奈,也在不断修改和完善自己的观点。从研究现状来看,虽然软实力或文化软实力成为这几年国内外的一个热点话题,但很少有论者以历史的视角详细考察软实力或文化软实力;也极少有论者讨论文学的对外传播对软实力或文化软实力的影响;而有关中国文学对外传播的研究,也极少论及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事实上,近年来,大部分研究文化交流的学者都强调他者自身的文化和文学需要对文学对外传播的关键作用。这个观点当然有一定的道理,不过,本书认为这只是问题的一个侧面,他者的需要与文学输出国自身的文化软实力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他者有文化和文学上的需要,但之所以引进某国的文化和文学,说到底还是因为该国的文化和文学有足够的吸引力。所以,研究文学对外传播的时候需要综合考虑这两方面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