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往事如风:丝绸之路上的民族与王国
- 徐兆寿主编
- 7字
- 2025-04-28 13:10:02
上部 消失的王国
第一章 梦回楼兰
一 发现楼兰
1906年,当“戊戌六君子”的鲜血已经在菜市口渐渐风干,圆明园的灰烬快要在中国的上空飘散时,北京发生了一件令人激动的事。朝廷派出的到日本和西洋考察的五位大臣回国,一力主张立宪强国。慈禧同意。清廷正式发表“仿行宪政”上谕,全国上下立时一片哗然。学界自然是欢呼雀跃,喜极而泣。
就在中国的知识分子等待立宪的时刻,一只从西方伸进来的手,正在轻轻抚去掩盖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的黄沙。
那是1906年12月17日,一个寒风凛冽的日子。就在前几天,一场暴风雪刚刚在这里肆虐。世界变得极其荒凉、肃杀、空茫。但这只准备了很久的手并未就此停下来。他终于在黄沙中发现了罗布泊中的佛塔。他和他的团队在佛塔下搭好帐篷,住了下来。他相信这些黄沙下有惊人的秘密。
一天,两天,三天,几天过去了。一座古老的城池裸露在他的面前。他激动不已。在一个“垃圾堆”旁,他们挖掘出了200多件文物,有写在木片上的文书,也有写在纸上的文书。真正的“流沙坠简”,无论抓起哪一本一抖,都有细细的流沙淌下来,发出一种奇怪的近乎枯草在风中抖动的响声。这些文物,有佉卢文书、汉文文书以及印度语文书。从各个遗址中出土的各类文书,都足以决定性地证明,这个古城当时的官方语言是一种古老的印度语——普拉克特语。这些文书“上面所记载的日期,表明这个神秘之城大约是在3世纪至4世纪时就被放弃了”。文书上的文字同样证明,这个神秘之城的地名,就是史书上提到的楼兰。楼兰,多美的名字,这里曾经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国度。站在经过1800年风沙洗劫后仍然坚强挺立的胡杨木架和芦苇墙前,仿佛能听见楼兰繁华大街上的人声鼎沸、车水马龙。
是的,这就是在唐代边塞诗中一再提到的楼兰王国。现在,这座在黄沙下沉睡了1276年的古城兀立于世界之上,它显得极端不自在,仿佛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也许,它宁愿沉睡在黄沙之下,任凭唐诗将它想象,任凭后人将它无尽地寻找。
而第一个发现楼兰国的这个人便是英国人斯坦因。这个精通东方学的英国人,凭其广博的学识和敏锐的感知力很快就将这些文物让人运回了英国。第二年,他发现了敦煌,用六天六夜的时间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文物中挑选了最精美的宝贝,同样运回了大英帝国。这个借大英帝国殖民东方的机会,将中亚的文物想当然地据为己有的学者,在英国受到了空前的赞扬,但在中国遭遇了百年的讥讽。这是那个殖民时代在文化上留下的历史疑问。如果说欧洲人在进行世界地理大发现之后终于发现了传说中的中国,并用枪炮对中国进行殖民的话,那么,从李希霍芬开始到斯坦因、伯希和等对西亚、中亚乃至东亚地区进行的地理、文化大发现,以及进行的一系列偷盗活动,便是另一种微妙的殖民活动,这便是文化殖民。斯坦因将敦煌及中亚的文物带回英国时,他是作为一位远征得胜、满载而归的英雄回归故里的,他受到的礼遇令其他学者望尘莫及。他们在英国展览那些文物时,并不是在进行保护文物,而是在炫耀大英帝国的权威和文化意志。这个本质在今天仍然未能得到充分的阐释,后殖民主义学者萨义德在阐述文化殖民的问题时,它才得到一部分人认同。当然,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否认,是斯坦因找到了唐诗中的楼兰。
然而,没有被斯坦因重视的佛塔,才是楼兰古国留下的珍贵文物。位于楼兰古城东北部的佛塔高10.4米,为土坯和红柳枝夹筑而成。塔基为方形,长19.5米;塔身高8米,为八角形;塔顶为圆形,直径约6.3米,残高约2.1米。在塔的南侧塔基与塔身之间,有供攀登用的土坯台阶,宽约0.3米。在佛塔附近发现了列拱坐佛浮雕,坐佛持禅定印坐于龛内,这在犍陀罗佛教雕刻艺术中是十分常见的。在城外北郊四五公里处还有另一座佛塔。两座佛塔造型十分相似,均为圆柱形,只是该塔塔顶为一平台,中间还有一个圆的台基,可能是佛塑像基座。台基上部已经损坏,下部残存壁画。
从这些残存的佛塔,我们可以推测当时楼兰国内佛教十分盛行。史料记载,法显在东晋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到达鄯善后,记录了当地佛教的一些情况:“其国王奉法,可有四千余僧,悉小乘学。诸国俗人及沙门尽行天竺法,但有粗精……惟国国胡语不同,然出家人皆习天竺书、天竺语。”那大概是楼兰在史料中为数不多的记载之一了。
佉卢文是起源于古代犍陀罗,后来流行于中亚广大地区的一种文字,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佛教语文,自然也是楼兰国使用的文字。佉卢文使用时正是佛教发展时期,有许多佛经是用佉卢文记载的。公元3、4世纪,佉卢文开始在鄯善流行。比如关于僧团事务,第489号文书上写道:
伟大国王,上天之子夷都伽·摩诃祗梨陛下在位之十年十二月十日……库巴尼(都城)之僧团制定了精绝僧团之规章。
佉卢文和佛塔是当时楼兰佛教盛行的有力证据。[1]
二 楼兰简史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唐诗中的楼兰是一个敌对的存在。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楼兰到底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民族?它们从哪里来,又去往哪里了?
现在发现的楼兰古城,位于塔里木河及孔雀河流入罗布泊的河口三角洲中部,东距近代罗布泊西岸约28公里,北距孔雀河最北沿的古河道29公里,位于东经89°55′22″,北纬40°29′55″。古城南沿及城北约3公里处各有一古河道从西向东入湖,河宽20—40米,深5—8米,楼兰古城行政位置处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境内西北部。
有一种观点认为,楼兰人使用中亚佉卢文作为官方文字,而楼兰本族语言却是一种印欧语系的语言,所以,可以设想,楼兰人是“漂泊东方的印欧人古部落”。另一种观点认为楼兰人属于雅利安人。但是根据人类学家对“楼兰女尸”进行体质人类学测量的结果显示,楼兰人更接近于古代阿富汗人。专家称:“那具保存完好的女尸,浅色头发,眉弓发育,鼻骨挺直的形象,明显具有高加索人种特征。”
对楼兰最早的记载,大概是《史记·大宛列传》中的记载。约在公元前3世纪时,楼兰人建立了国家,当时楼兰受月氏统治。公元前177年至公元前176年,匈奴打败了月氏,楼兰又为匈奴所辖。张骞出使西域,向汉武帝报告“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这说明,在古代塔里木河尾端形成了一个小三角洲,它孕育了楼兰古国。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的商业往来与日俱增,给楼兰经济带来空前的繁荣。
楼兰属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其神奇之处在于,虽远离水源,但是当时广阔的罗布泊使得楼兰仿佛江南水乡。它东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古代“丝绸之路”的南、北两路从楼兰分道。丝绸之路开通后,楼兰国是西出阳关的第一站,其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同时贸易经济也迅速发展起来。
《汉书·西域传》记载:“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扦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四万四千一百。”这记载还需进一步考证。那时的楼兰,商旅云集,市贸热闹,有着整齐的街道,雄壮的佛寺、宝塔。这里地势平坦,水丰草茂,盛产鱼虾蒲苇野麻,有玉石、驴马、马鹿、骆驼等物产,物产富饶,人口兴旺。居民以渔猎畜牧为生。东晋后期,中原局势动荡,与楼兰往来渐疏。公元400年,高僧法显西行取经,途经该地,之后在《佛国记》中说:此地已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这个地方就是楼兰,它曾经辉煌一时,近500年之后就突然神秘地在地球上消失,这为“楼兰”这个名字蒙上了一层极其神秘的面纱,等待我们去揭开。
三 唐诗中的楼兰
一个巨大的疑问是:既然在法显时期楼兰已经成为那样一座将要废弃的城市,而且居民也少,那么,它如何来对抗强大的大唐帝国?唐诗中为什么总是有与楼兰对应的诗句呢?
史书记载,汉时的楼兰国,地处汉与西域诸国交通要道,为了保护自己,在月氏强大时是月氏的附属国,匈奴强大时又是匈奴的附属国。后来月氏远去,又夹在匈奴与汉帝国之间,有时成为匈奴的耳目,有时归附于汉。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大月氏,使者经过楼兰时遭到杀害,自此楼兰与汉朝结下了“梁子”。汉武帝一怒之下出兵讨伐楼兰,楼兰无力反击只好送其王子作为人质,此事才作罢。楼兰夹在汉朝和匈奴之间摇摆不定。最终彻底激怒了汉朝,汉武帝再次派出大军讨伐楼兰,楼兰王深知不妙,立刻打开城门投降,向汉朝示好。
在法显的笔下,楼兰国已经破败不堪。到了玄奘的笔下,它已经成为“纳缚波故国,即楼兰地也”。说明在那个时候已经荒凉至极。可是,战火为什么在那里燃烧?那时的楼兰就是过去的楼兰古国吗?
事实上,唐代的主要对抗者是吐蕃,唐朝与吐蕃在楼兰常常兵戎相见。李白《塞下曲》中的“五月天山雪,天花只有寒……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以及王昌龄《从军行》中的“不破楼兰终不还”中的楼兰,说的已经不是昔日的楼兰,而是一个战场,是广袤的西域。据说,唐时有军队去寻找过楼兰,但没有发现一个强大国家的存在。所以,唐诗中的楼兰实际上是对汉代楼兰的想象。
因为想象,楼兰越来越神秘,以至后来人们似乎忘了之前的战火,将其美化为一个桃源之地。有数不清的作家再也不是以唐代诗人们那样一种国仇家恨地去描绘楼兰,而是将楼兰作为一个神秘的国度去想象。新疆有位叫李广智的作家在《楼兰之谜》中写到,在离楼兰遗址不远的地方,民间仍然流传着这样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大得仿佛没有边际的大泽,高高的芦苇招来了成片的水鸟在大泽上空翱翔,小孩只是收捡水鸟遗下的蛋,就能美美地饱餐一顿了。因为大泽太大,每个生活在这里的人都拥有一只自己的独木舟。人们找来最粗壮的树干一劈两半,将中间挖空,这种独木舟刚好容纳一个人坐进去,既舒服又安全。大泽的每个角落都是一幅风景画,这里不仅壮美而且富饶。
这个地方就是楼兰。
传说楼兰人之所以选择了逃亡是因为早在楼兰繁荣时期就有人预言了它的消亡。那一天,一个头上插满了雁翎,身披雁羽衣的人出现在大泽边。他指着天空说:今天,是楼兰的末日。本来天上飘着丝绸一般的白云,微风习习。灾难瞬间而至。一道巨大的电光炸响在天幕上,似乎要把楼兰的大地劈开,电光之后,天空中出现一颗巨大无比燃烧着的火球,不断地旋转膨胀。“砰”的一声从天空砸下,楼兰瞬间变成了火海。湖水着了,芦苇着了,整个世界都着了。这大火不知烧了多少天,在那之后,楼兰消失了。[2]
这样的故事,我们在《圣经》中也能看到。《圣经》中讲,上帝看到索多玛城中充满了罪恶,这些罪恶便是不信神,崇拜偶像,崇拜欲望,贪婪自私,男女都失去正常的伦理,失去生育能力,成为一座不义之城。于是,上帝用上面所讲的那样一种方式毁灭了这座罪恶之城。
如果楼兰人信上帝,那么,他们无疑也变成了不义之人,这座城也成了罪恶之城。但是,楼兰人信的是佛教。佛教是讲因果报应的,那么,到底他们犯了什么罪才导致他们受到如此的惩罚?
四 消失之谜
一百多年来,人们对楼兰的关注几乎与敦煌一样。人们似乎更关心的是楼兰的消失。关于楼兰消失的原因,大体来看,有以下几种说法:
1.过度开发
楼兰古城位于塔里木河的最东端,再往东就是寸草不生、荒无人烟的白龙堆。为了满足日益增加的食物需求,楼兰人过度垦种,耕地盐碱严重且面积不足;西北内陆地区的水资源与降水密切联系,降水的不稳定导致了水资源的不稳定。过度的土地开发和水资源的不稳定,使楼兰的自然环境早已不堪重负。公元3世纪后,流入罗布泊的塔里木河下游河床被风沙淤塞,在今尉犁东南改道南流,致使楼兰“城郭岿然,人烟断绝”“国久空旷,城皆荒芜”。
2.瘟疫
学者们认为,楼兰一定遭遇过一次灭顶之灾,这便是瘟疫。在巨大的灾难面前,楼兰人被迫选择了逃亡。国没了,家散了,楼兰人像是非洲旱季迁徙的大象,寻找生命之源。已是末路的楼兰人偏偏又赶上了一场大风暴,狂风卷起沙尘,天地连成一片,雾茫茫、阴沉沉。待到黄沙吹散之时,楼兰便消失在尘埃之中。
3.断流
古孔雀河是楼兰古城唯一的淡水源。楼兰古城东部虽有浩瀚的罗布泊,但却无法饮用。就像身处大海,四周皆是水却无水可喝一样。水是生命之本,无水便意味着死亡,因此古孔雀河是楼兰的生命河、母亲河。据《水经注》记载,东汉以后,由于塔里木河中游改道,导致楼兰严重缺水。敦煌的索勒曾率兵1000人来到楼兰城,又召集鄯善、焉耆、龟兹三国的兵士3000人,将水引入楼兰,缓解楼兰缺水的困境。后来,楼兰人还做过种种引水的努力和尝试,但楼兰古城最终还是因断水而被废弃了。
4.战争
公元5世纪时,北方强国林立,战争频仍,楼兰被某一弱小国家所灭。
5.生物入侵
有学者认为,一种从两河流域传入的蝼蛄昆虫,以楼兰地区的白膏泥土为生,后来数量激增,像蝗虫一样侵入居民屋中,人们无法消灭它,只得弃城而去。
6.沙漠入侵
沙漠入侵的速度看上去是缓慢的,但当它以数百年的方式往前行进时,一切文明就都成了废墟。从今天的民勤县来看,沙漠行进的脚步,每天以3米左右的速度前进,一年便是一公里左右,而500年便是500多公里。美丽的楼兰只能被黄沙掩埋。
我们无法想象,我们穿城而过的母亲河黄河一旦断流,我们的生活将会变成什么样。也许那时草木不再葱郁,炎热的夏日再也享受不到母亲河带给我们的清凉,一向为兰州代言的牛肉面也不是原来那个熟悉的味道了。同样,毗邻沙漠绿洲罗布泊而建的楼兰古城失去了他们的母亲河——古孔雀河,该是何种悲伤,他们迫不得已背起行囊,离开曾经心爱的家园,直到楼兰变成一座空城、死城。
往日的繁华已被黄沙掩埋,喧嚣不再,只有呼呼的风声卷起狂沙,仿佛在申诉它的不甘和悲伤。
五 楼兰遗迹
她,有一张瘦削的脸庞,高挺的鼻梁,深邃的眼眶,褐色的长发披肩。即使在3800年之后,我们依稀能够想象出她是那般惊为天人,曾经有个诗人这样描写她:
仿佛远古的神话
最美的音符
湮没在岁月的风尘中
西域的花朵如此妖艳
花香袭人 或者秋波频传
被她击中的人
纷纷落马
楼兰美女只是一种符号
两千多年过去了
楼兰已沉睡在沙漠里
就像眼前的美女
干枯的躯体透露出腐败的气息
没什么力量可以把美留住
在西域,在楼兰这个地方
最美的花只开在心里
她,就是楼兰美女。她美赛天仙,晶莹剔透;她生前并无太多的文字记载,死后却留给世人无限的遐想空间。没有过多的历史功过是非,仅仅留给世人貌美的永久话题……
1.楼兰美女
1980年,考古学家在罗布泊铁板河发现一具保存完好的女性古尸,女性的皮肤为红褐色,还稍有弹性,面部轮廓非常明显,眼睛大而深、鼻梁高而窄、下巴尖而翘。由于这具女性古尸是在神秘的楼兰古城附近被发现的,所以就给她取名为“楼兰美女”。她生前到底如何我们今天无法得知,但今天的人们赋予她奇妙的想象。楼兰,这个在唐诗中被描绘为敌人存在的国度,现在竟然成了诗意的存在,一个令人向往的国度。历史,到底在转换一种怎样的情结呢?
2.楼兰古城
斯文·赫定首先为世界描绘了在罗布泊边缘发现的这座古城,在那里有沙漠掩埋了一大半的佛塔。于是,斯坦因依循他的指引,首先找到了佛塔。从佛塔开始,他将这座消失了1276年的古城展现给世界。在那断垣残壁中,依稀可见往日的繁华。城区呈正方形,面积十万多平方米。古城全景旷古凝重,苍凉而悲壮。城中东北角有一座烽燧,是汉代建筑的风格。烽燧的西南是“三间房”遗址。再往西是一处大宅院。院内,南北各有三间横行排列的房屋。有学者认为,如果根据出土文书推测,三间房毗邻的框架结构房屋是楼兰城的官署遗迹。
3.流沙坠简
第一个来到楼兰古城的人并不是斯坦因,而是李希霍芬的学生斯文·赫定。他轻轻拂去黄沙,大量钱币、丝织品、粮食、陶器便呈现在眼前,甚至还有36张写有汉字的纸片、120片竹简和几支毛笔。以此,他断定这里就是楼兰古城。后来的斯坦因则在这里发现了大量的简牍,凭借这些文物,他证明了楼兰王国的存在,以及其写在竹简上的历史。
4.楼兰“森林法”
在被命名为“三间房”的古楼兰曾发现了中国也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森林法”。它规定:凡砍伐一棵活树者罚马一匹,砍伐小树者罚牛一头,砍倒树苗者罚羊两只。也许这个法典能够告诉我们,楼兰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发现生态对于他们的重要性,而且树木可以很好地遮挡风沙。
从古至今,沧海桑田,人类总是不断尝试战胜自然。生产力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使人类变得狂妄自大,对自然的敬畏不复存在。无论楼兰消失的原因多么复杂,可以肯定的是环境变化是其一。
大约一万年前,地球环境发生了空前的变化,即由末次冰期的干冷环境演变成冰期后时期的湿润环境,借此契机,人类文化也由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而10000年之后,地球环境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性变化,距今10000年至8000年为升温期,距今8000年至3000年为高温期(气候适宜期),距今3000年至今为降温期。
在新石器时代,楼兰便有了人类的足迹。进入青铜器时代,高温期的罗布泊有丰富的水源供给人类,因此这段时期楼兰人口众多。距今3000年前,世界进入降温期,水源不断减少,干旱加重。人类对水源的需求不停增加,罗布泊仿佛一台超负荷日夜不停运转的机器,愈发虚弱。不仅如此,就连罗布泊赖以生存的胡杨树也被人类大肆砍伐。楼兰古城位于塔里木河的最东端,它的东面是历来被过往商旅视为畏途的面积达数千乃至上万平方千米荒无人迹的白龙堆,因此,来往于丝路上的商旅们,无论是从西方经过塔里木盆地到中原,还是从中原经过河西走廊和塔里木盆地到西方,都要在楼兰停留,进行休整,储备足够的食品和饮水,以便通过路程漫长而艰难的白龙堆,楼兰的地位逐渐变得重要起来。为了满足日益增加的食物需求,楼兰人过度垦种,耕地盐碱严重且面积不足;另外西北干旱地区河流的径流本来就变化很大,时而出现缺水,时而出现洪水。过度的开发和资源利用,以及水资源的不稳定,使楼兰的自然环境不堪重负,从此埋下了悲剧的种子。公元3世纪后,流入罗布泊的塔里木河下游河床被风沙淤塞,在今尉犁东南改道南流,很快罗布泊就干涸了。楼兰人早就知道,过度向大自然索取必然会导致严重的后果,5号小河墓地上发现的“男根树桩”表明当时的楼兰人已经产生危机感,希望通过生殖崇拜祈求子孙繁衍下去。但是抱着侥幸心理的楼兰人最终难逃蔑视自然的恶果。
英国作家约翰·海尔在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迷失的骆驼》一书中曾记述:20世纪60年代,最后一批楼兰人后裔迁徙到了新疆鄯善县的迪坎村。真实与否,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宁愿相信楼兰人的后代在现在已经干涸的罗布泊北面,离他们故国不远的地方,安定幸福地世代生活下去。
[1] 古丽比亚:《西天的回声——西域佛教艺术》,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
[2] 李广智:《楼兰之谜》,解放军出版社2000年版,第5—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