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丝绸之路历史与文化:王继光先生纪念文集
- 朱悦梅 段小强 周松主编
- 3字
- 2025-04-25 19:29:05
史论篇
试论齐家文化的渊源
段小强[1]
齐家文化是黄河上游地区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之一,关于齐家文化的渊源,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齐家文化是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的继续和发展,马厂类型孕育着齐家文化的因素,齐家文化保留着马厂类型的痕迹,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不可分割的联系。(2)甘肃地区以彩陶为特征的文化,到马厂时期已分化为东、西两区,其后东区发展为齐家文化,西区发展为四坝文化。(3)齐家文化是马家窑文化的继续和发展,并吸收了邻近的客省庄二期文化的因素而发展起来。(4)齐家文化不是从半山—马厂文化独立发展形成的,它是陕西龙山文化在西传的过程中,受到当地原有文化(即马家窑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5)齐家文化是“常山下层文化”的继续与发展,“常山下层文化”是齐家文化的先驱。(6)典型齐家文化是从桥村一类遗存发展而来的。(7)齐家文化是它所固有的或在土著文化(马家窑文化)的基础上,在发展过程中较多地吸收或接受了中原地区,特别是晋南龙山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具有本身特点和自成系统的原始文化。[2]
在现有考古材料的基础上,我们认定齐家文化与马家窑文化的关系最为密切,本文力图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证齐家文化渊源于马家窑文化的观点,敬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一 分布范围
齐家文化的分布是以甘肃兰州一带为中心,分布范围东到泾、渭流域,西达湟水流域至河西走廊一带,南至白龙江流域,北抵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的广大地域。马家窑文化则主要分布于甘肃中南部地区,以陇西黄土高原为中心,东起渭河上游,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省东北部,北达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可见,齐家文化的分布地域,基本上是和马家窑文化重合的,这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说明了它们存在一定的文化联系。
二 考古学年代
考古学年代分为绝对年代和相对年代,在齐家文化与马家窑文化所处的甘青地区的史前时代,辨明其绝对年代就不得不依靠碳14测定数据;而弄清二者的相对年代,主要是从地层叠压关系体现出来的。
1.绝对年代
马家窑文化晚期马厂类型早期标本中测定的绝对年代为2280BC±140,晚期为2055BC±110。可知整个马厂时期可能大约在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3]至于齐家文化的绝对年代,现有三个数据。其中早期齐家文化测定年代为2255BC±140,时代和马厂类型中晚期相当。其他两个标本出于典型齐家文化的永靖大何庄遗址,年代是2050BC±115和2015BC±115。这两件标本都出于该遗址同一柱洞,数据可用平均值2043BC±81,是在马厂文化最晚的碳-14年代之后,但相差不远。永靖另一个齐家文化遗址秦魏家,相对年代要比大河庄为晚,绝对年代当为稍后的公元前2000年。[4]
以上的碳-14测定的年代结果表明,马家窑文化发展到后期马厂类型时期,大约公元前2000年正是典型齐家文化兴起的大致年代。
2.相对年代
甘肃渭源县寺坪遗址发现了齐家文化叠压在马家窑文化上的层位关系,从而在地层上判明了这两种文化的相对年代。甘肃天水师赵村遗址也发现有马家窑文化与齐家文化的地层叠压关系,即齐家文化的下层为师赵村六期文化遗存(相当于马家窑文化半山、马厂类型),地层关系明确地揭示了两者的前后关系。
齐家文化与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的密切关系在柳湾墓地显得更为清楚。如在层位关系上,柳湾墓地齐家文化与马厂类型之间有打破或叠压关系的共14组墓葬,如 M392打破 M391,M271打破墓M281等。前者皆属于齐家文化,后者即被打破者均属于马厂类型。这为两者的相对年代提供了确凿的地层证据,判明齐家文化的年代晚于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5]
三 文化特征
1.器物形制
通过类型学的研究,不难发现齐家文化的器物如常见的双大耳罐、碗、粗陶侈口罐和粗陶瓮与师赵村六期文化(相当于马家窑文化半山、马厂类型)的同类陶器相同。不仅器形相同,而且纹饰也是一样的。宁夏海原菜园村切刀把墓地出土的双大耳罐、单耳罐、双耳壶等陶器与师赵村齐家文化的同类器基本相同,这些迹象表明,半山、马厂类型与齐家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后者是前者的继续和发展。[6]
青海省乐都柳湾墓地在随葬陶器方面,首先从陶器的质料、色泽、制法上看,齐家文化与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是相同的。再从陶器的组合、器形和纹饰的演变方面,均可看出从马厂类型到齐家文化是一脉相承发展下来的。特别是马厂类型晚期和齐家文化早期,许多器物的器形几乎雷同,甚至都很难区分开。如彩陶壶、双耳彩陶罐、豆、侈口罐、粗陶双耳罐、壶、双大耳罐、高颈双耳罐等,不仅器形相似,而且纹饰大体一致,器物的种类组合也相同,并存在着上下演变关系。然而在彩陶花纹方面却存在差别,如马厂类型常见的四大圆圈纹、全蛙纹或半蛙纹,到齐家文化都不见,而齐家文化出现的蝶形纹、蕉叶纹等,马厂类型却未见,可见,齐家文化的彩陶已处于衰落阶段。[7]
2.社会经济
齐家文化与马家窑文化的居民以经营原始的旱地农业为主,种植粟。在农业生产工具中,两种文化都出土了相似的生产工具。刀、锛、斧是当时的主要生产工具。石刀的形状可分为长方形、半月形和带柄形等多种。
在这两种文化中,制陶业和彩陶都非常发达。马家窑文化以精美的彩陶著称于世。在师赵村遗址发现烧制陶器的陶窑,保存较好。系横穴式陶窑,由火膛窑室窑箅和火道组成。窑室平面呈椭圆形,直径1.2—1.4米。制法以泥条盘筑法为主,多经慢轮修整。陶器多呈橙黄色或砖红色,套只有泥制陶和夹砂陶,泥制陶器上多施彩绘,彩绘呈色有红、黑、白三种,以黑色为主。纹样有以旋涡纹为主的几何纹和鲑、鸟、蜥蜴纹以及舞蹈纹。夹砂陶器纹饰较简单,以斜行交错纹为主,此为附加堆纹等。器形有盆、钵、勺、瓶、壶、罐、甑、缸、带嘴锅等多种,齐家文化中,迄今为止发掘的陶器有3000余件,在师赵村遗址发现有烧制陶器的窑址3座,均为横穴窑。制陶者已能熟练掌握烧窑技术,陶色纯正,多呈红褐色,很少出现颜色不纯的斑驳现象。器表往往施有一层白陶衣,纹饰以篮纹和绳纹为主,次为眩纹、划纹和附加堆纹。还有少量彩陶,彩色用红、黑两彩,花纹有蝶形纹和蕉叶纹,较为新颖。造型以平底器为主,次为三足器和圈足器。常见的器类有碗、盆、豆和单耳、双耳、三耳的各式罐。[8]
而冶铜业和铜制品的出现是这一时期先民在生产上的一项巨大成就。在马家窑文化的林家遗址的房址内发现一件铜刀(F20:18),短柄长刀,通长12.5厘米。经鉴定为锡青铜。它是目前发现的马家窑文化中期文化中唯一的青铜器,也是时间上最早的青铜器。[9]在齐家文化的皇娘娘台、大河庄、秦魏家等10余处遗址内都发现有红铜器和青铜器。共出土铜器60多件。器类有刀、锥、斧、镰、矛、凿、匕、环、泡、镜、铜饰品和铜渣等。青海贵南尕马台遗址出土了一件最早的七角星形铜镜。青海沈那遗址出土的铜矛,呈阔叶状,有中脊,中部还附有一倒钩,长62厘米,宽20厘米,是迄今所知齐家文化最长的一件青铜器。齐家文化遗址中还出土有铜、骨复合工具。总寨和魏家台子遗址发现骨柄铜刀和骨柄铜锥共5件,刀长5厘米,锥长6.7厘米。这种铜、骨复合工具目前仅见于齐家文化遗址中。铜器的制作采用冷锻法和范铸法,刀、锥以锻为主,斧、镰为范铸而成。铜器经光谱定性和电子探针等方法鉴定,其成分有红铜器和青铜器,后者包括铅青铜、锡青铜和铅锡青铜。青铜器的发现表明齐家文化的炼铜技术已从冶炼红铜发展到冶炼青铜的阶段。齐家文化晚期已逐步进入青铜时代。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一批数量可观的红铜器和青铜器,表明齐家文化发展到晚期已进入青铜时代。[10]
3.社会性质
关于马家窑文化的社会性质问题,从发掘报告和论文中所见到的观点有三种:处于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阶段;处于母系氏族公社制晚期或临近解体;处于父系氏族公社阶段。[11]我们倾向于第三种观点,即马家窑文化处于父系氏族社会。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文化内涵显示的父权制特点非常鲜明,如甘肃永靖马家湾马厂类型遗址共发现7座房址,结构为圆形或方形的半地穴式,其中4座方形,3座圆形。居住面都敷有一层草泥土和红胶泥的硬面,质地坚硬,表明平整。依照复原图来看,房子有一个阶梯式的门道,中央正对门道有一根粗木柱,方形房址的四角有四根位置对称的木桩,圆形房址在主木桩周围等距离有四根木柱。在房子中心对门口处,有一个灶,圆形或椭圆形。这些居住遗址的门道朝向散乱无规律,面积在15—25平方米之间。房子附近或周围都有窖穴,大小不等,从位置上看,与房子所属关联性很强。因此可以看出,这些特点正适合父系小家庭的需要,房子周围普遍存在的窖穴,反映了生产力的提高。[12]可见,马家窑文化社会处于父系氏族公社阶段的可能性最大,到了马家窑文化晚期马厂类型时,又出现了成年男女合葬墓及少量的人殉人祭现象,可能已跨入了阶级社会的门槛。
而齐家文化的社会性质,则可以从其墓葬得到证明。如秦魏家的成年男女二人合葬墓,其中男性为仰身直肢,女性则位左,侧身、肢面向男性;在皇娘娘台的成年一男二女的三人合葬墓里,男性仰身直肢位于中间,二女分列左右,屈附其旁。这些合葬墓表明齐家文化中的婚姻状况已由多偶婚制过渡到一夫一妻制,只有少数富裕的人家中过着一夫多妻制的生活,同时也说明男子在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而女子却降至从属和被奴役的地位。齐家文化中还存在以人殉葬的习俗,殉葬者都是奴隶和部落战争中的受害者。殉葬这一恶俗反映了社会地位的差别与阶级分化。墓葬中随葬品的多与少也显示出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如皇娘娘台墓葬的随葬器物,陶器少者一两件,多的达37件,玉石璧少的只有1件,多者83件。这种情况表明,首先齐家文化中以冶金业为主导的手工业在不断地增长,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其次也说明社会内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阶级的出现,私有制产生,原始社会将要崩溃,齐家文化进入军事民主制阶段。[13]
4.精神生活
这两种文化的精神文化生活都集中体现于彩陶艺术作品上,彩陶器图案优美,线条流畅,格局均衡对称,还有一批造型新颖,构思巧妙的陶制艺术品,为其他史前文化彩陶所少见。
马家窑文化中的上孙家寨和宗日遗址出土的舞蹈纹彩盆,是彩陶艺术珍品。前者在盆内画着3组舞人连臂的舞者,后者也在盆内绘着两组分别为11人和13人连臂的舞者,舞蹈动作按一定的旋律和节奏起止,极富韵律,有极强的节奏感,形成优美的舞姿,体现了当时的舞蹈已达到了一定水平。阳山墓地出土彩陶鼓3件,均完好。陶鼓形似象脚鼓,中部呈筒形,两端开口,分别作罐形口和喇叭口。口的内侧各置一环耳,两相对应,在一直线上。喇叭口内侧又设六个或七个鹰嘴突钮,也有做七个镂孔的,这些突钮或镂孔是用来绷兽皮的。而两端的环耳是用于系绳悬挂在身上的。鼓的器表彩绘三角纹和波折纹等纹样。这是极为难得的古代鼓乐器实物标本,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制鼓技术和精神生活。[14]
齐家文化的精神文化生活主要也是通过彩陶和人物、动物的雕塑品来表现的。彩陶在甘肃武威皇娘娘台和青海柳湾等遗址中均有出土,共计100余件。彩陶纹饰的色彩有黑彩、红彩和紫红彩,红彩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它和马家窑文化以黑彩为主的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雕塑品均为陶塑,有人头像和鸟、绵羊等形象以及兽首葫芦形陶铃、瓶形陶铃、刻画纹骨形玩具等。
5.宗教文化艺术
在马家窑文化武山傅家门的房址和窖穴内发现带有阴刻符号的卜骨共5件。卜骨以羊、猪和牛的肩胛骨为材料,无钻无凿,骨面留有灼痕和阴刻符号,符号呈“|”、“二”、“S”等形态。而齐家文化的皇娘娘台和秦魏家等遗址亦普遍发现卜骨,共计70余件。卜骨的材料以羊肩胛骨为主,次为牛、鹿肩胛骨。一般不钻不凿,只有烧灼的痕迹。如在秦魏家23号墓内发现一件卜骨被放在高领双耳罐中,罐完整,而罐腹部开一缺口,略大于卜骨,缺口的原陶片仍扣合于腹上。[15]
在马家窑早期文化的傅家门遗址发现了祭祀坑。坑呈长方形,长1.9米,宽1米。坑内埋有猪的头骨和彩陶等。这是首次发现的马家窑早期文化祭祀坑,表明这个时期已经有宗教祭祀活动。而在齐家文化中的大河庄和秦魏家遗址发现有砾石筑成的“石圆圈”遗迹共6处。形制大体相同,皆由大小相若的天然砾石围筑成圆圈形,直径约4米。大河庄1号“石圆圈”遗迹,保存较完整。在它的东边有一具被砍掉了头的母牛骨架,腹内还有尚未出生的小牛骨骼,在它的西边有一具羊骨架。这种石圆圈遗迹显然是属于祭祀性的建筑物。[16]
在甘陇地带,有这样几乎一样的宗教习俗和强烈的宗教崇拜意识,这种宗教文化艺术并非外来的,而且它们之间的时代连续性又非常明显,这就只有这两种文化在宗教文化艺术上具有连续性和传承性的可能了。
综上所述,齐家文化与马家窑文化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特别是马家窑文化晚期(马厂类型)与齐家文化早期尤为明显,可以说,齐家文化渊源于马家窑文化,是马家窑文化的继续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