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四明山脉的清韵

刘勇

一个优秀的作家,可能会被人一时遗忘,这里自然会有社会的或人际的种种可知和不可知的原因。但是,他绝对不会永远被人遗忘,总是会不时地要被人记起,去言说他。尤其是他那种独特的艺术创造,总会有人去津津乐道。审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诸多作家,这样的情况真不少,如沈从文、魏金枝、徐志摩、张爱玲等。也许有人会说,是他们的作品写得不好,是历史淘汰了他们。其实,事情并没有这样简单,沈从文被人遗忘的情况就说明了这一点。后来被夏志清发现以后,就开始被人说起。魏金枝也是一位被人们遗忘了一段时间的作家,但他创造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总是不时地要被人们瞩目和言说。摆在我面前的专著《浙东山区世界的审美表现——魏金枝小说创作研究》就证明了这一点。这是刘家思、刘桂萍撰写的一部富于学术价值的专著,填补了一项空白,对于认真梳理和书写中国现代文学史与小说史,具有重要的学术借鉴意义。

魏金枝的小说创作一开始就受到鲁迅的高度评价,中国现代各种小说选本中总是少不了他的作品,这无疑首先就表明了魏金枝作品所具有的文学价值。自然,这也显示了其潜在的研究价值。然而,不知什么原因,魏金枝的作品并没有被学术界所充分关注,而与之并列的一些作家则研究得很充分,一对比起来,自然不能妄论是学术界不客观的态度造成的,但起码可以说是学术界的视野不及所造成的,这应该是一种忽视和偏失。从这一点上说,《浙东山区世界的审美表现——魏金枝小说创作研究》是及时雨,弥补了以往研究中的缺陷,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魏金枝是“五四”第一代作家,他的创作不仅贯穿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而且贯穿了当代文学十七年,反映了20世纪近50年的文学创作的基本面貌。但是,以往并没有系统梳理,更没有深入研究过魏金枝小说创作的历史,学术界大都将其小说的实绩仅仅定格在左翼小说上。大家都知道,鲁迅先生对魏金枝的小说有较高的评价,强调了他的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的重要地位。鲁迅所肯定的魏金枝小说首先是他创作的乡土小说,其次是左翼革命小说,但是学术界并没有认真探讨鲁迅所肯定的魏金枝小说到底是哪一类小说,更缺乏对其小说的深入解读,通常将其当成左翼革命小说家。的确,魏金枝从“五四”时期开始,就致力于中国社会革命。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一度被通缉,更姓改名,1930年加入左联,编辑《萌芽月刊》,推进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但是,他的创作并不是这种革命人生的简单化的对应。《浙东山区世界的审美表现——魏金枝小说创作研究》纠正了这种偏失,它全面论述了魏金枝近50年的小说创作发展历程,分别对其乡土小说、左翼小说、国防小说、抗战讽喻小说、现实批判小说和新中国颂歌小说展开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不仅把握了魏金枝小说创作的整体风貌,而且论述了魏金枝不同历史时期小说创作的不同特征,揭示了其思想和艺术的发展演变轨迹,给我们以系统的认识。透过魏金枝的创作,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深化了我们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认知,彰显了重要的学术价值。在一定意义上说,这本专著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

任何作家都有自己描写世界、表现生活和反映现实的独特视角与独特方式。一个成熟的优秀的作家更是如此,不管其创作如何变化,总有其独特的所在。揭示作家创作的独特性,彰显文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揭示其文学价值和成就,是文学研究的重要任务。《浙东山区世界的审美表现——魏金枝小说创作研究》充分论述了魏金枝小说创作的这种独特性。作者认为,魏金枝小说创作主要以浙东嵊县四明山区的村镇为取材视阈,始终运用人性的艺术视角进行审美观照,进行深层的审美探索和艺术表现。从乡土小说开始,魏金枝就对人性中的善与恶、美与丑、爱与恨、公与私、苦与乐、生与死等一系列命题进行了出色的表现,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人物画廊,表现了中国60余年的历史风云与沧桑巨变。在这里,乡土中国农村的各色人等,凶恶的统治者、开明的知识分子、怯弱的农民、无奈的村民、奸诈的商人、狠毒的高利贷者、觉醒的农民、无私的革命者、诈骗的迷信制造者等,都性格丰满,非常感人。作者对魏金枝笔下的这些人物展开了系统的分析,充分显示了其独特的价值。他认为,魏金枝总是以质朴清新的笔调展现了主人公悲惨的苦难命运,揭示了乡土中国封闭落后的浙东山区乡村世界的沉滞的气氛,显示了深挚沉郁的艺术风格。阅读这本著作,不仅让我们走进魏金枝的小说世界,领略其艺术风致,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理解了社会,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历史形态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而且使我们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实绩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文学总是不断被阅读的。读者总是会带着自己的嗜好和偏爱去阅读作品。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道理。然而,这部专著对于魏金枝创作的评价则是保持了比较客观的态度,显示了求真的学术品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政治性和社会意识形态对作家的影响非常强劲,对现代文学的影响也非常强大。文学写什么和怎么写,成为摆在作家前面的重要问题。因此,一些优秀的作家总是保持创作的相对自由和独立自主状态,将时代与政治融入个人独特的理解和表述之中,显示了独特的艺术成就。但是,也有不少作家没有走出来,其创作流于概念化,沦落为政治工具和意识形态的传声筒。魏金枝从“五四”走过来,感应着激烈的时代潮流,深受时代政治的影响,也一度自觉地适应意识形态的要求,难免使其创作也遭遇到了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浙东山区世界的审美表现——魏金枝小说创作研究》中指出:魏金枝的小说创作通常总是能够充分发挥其自主性,独立地、自由地进行创作,追求时代政治与艺术的融合,从而凸显了艺术追求,确保了作品的艺术价值。但是,魏金枝偶尔也被时代政治和意识形态僵硬地牵着走,其创作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被挤占,因此也有作品艺术价值不高、审美性不强。这种见解不仅新颖而且可信,是作者真正走进了魏金枝的小说世界的表现,显示了客观把握研究对象和严谨地对待学术研究的认真态度。正是这样,这部专著显得更加有价值。

文学创作是人类精神的延承,也是人类文化的表现,更是文学流脉的张展。这里既有个人的天才性的创造,也有对前人经验的借鉴、对他人文学乳汁的吸取。《浙东山区世界的审美表现——魏金枝小说创作研究》深刻地论述了魏金枝小说创作和中外文学的继承与发展的紧密关系。作者认为,魏金枝的小说一方面深刻地接受了雨果、契诃夫、屠格涅夫等外国作家的小说艺术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吸取了鲁迅和郁达夫等人创作的“五四”小说的乳汁,并最终内化为自身成长的营养,形成了自身的创作特色,创造了属于他自己的文学世界,展现了不断创造的能力,富于新意。作者不仅深入地论述了魏金枝在艺术上对前人的继承,而且充分地论述了魏金枝在艺术上对前人的发展,揭示了魏金枝小说创作的文学价值,刷新了人们对于魏金枝小说的认识,显示了很强的学术价值。

总之,《浙东山区世界的审美表现——魏金枝小说创作研究》是一部富于学术价值的专著。全书框架体系科学,结构严谨,逻辑性强。在论述中,立论公允,观点新颖,论证充分,鞭辟入里。全书操作非常规范,引证交代非常清楚,显示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尤其是,作者为了完成此书的写作,翻越了大量尘封的报刊,发现了不少散佚的作品,为现代文学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和小说文本。这又是一个鲜明的特色,也是作者认真对待学术的表现。

在这里我想说几句关于本书作者的话。两位作者都是我的好朋友。家思与我相识甚久,多年前他曾在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中国现代文学高级研修班学习过,当时我是研修班的班主任,因家思学业突出、为人谦和、勤勉低调,得到了大家的好评,也和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此后由于工作的关系,我们交往不断,我越来越多地看到家思的学术品格,他是一个只要能看书写文章,什么都能容忍的人。正因如此,他这些年来学术研究方面的成就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形成自己的特色。他连续多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文章越写越扎实,尤其在资料的发掘整理方面做出了多方面的重要贡献,有些经他发掘辨析的资料,具有改写文学史的价值和意义。家思长期致力于文学史料的研究,可谓“埋头苦干,淡泊名利”。据我所知,他常常为查找资料四处奔波,有时候为一个小小的资料所下功夫之大之深,是许多人想象不到的。我有时候甚至用心感受过家思,我觉得在家思身上看到了一个真正学者的生活的意义。家思为学术付出的艰辛与努力,对我也常常是一种鼓励,我为有家思这样的学友深感骄傲和荣幸!桂萍老师与我相识不久,我编发过她的文章,她也组织过我的讲座。她的文章犹如她的为人,热情诚恳,质朴真切,但往往也独有新见,在她从容坦然的情态中不乏一种认真仔细、一丝不苟,这一点倒是和家思非常相似。我非常珍视与本书两位作者的情谊,更愿意看到两位学者在学术上不断取得更多更大的成果!

文学史总是在不断研究中发生变化,不断改写,时时呈现出新的面貌。我认为,这本著作不仅凝结着两位作者的心血,更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书写增添了新质。我将它郑重地推荐给大家。是为序。

2017年10月28日于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