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萨克斯坦简史
- (哈)坎·格奥尔吉·瓦西利耶维奇
- 2563字
- 2025-04-28 11:48:03
译者说明
一 关于时间
沙皇彼得一世1699年12月发布诏令,宣布采用按照儒略·恺撒所创立的儒略历,纪年从基督诞辰算起,新年从新世纪的第一天(即1700年1月1日)算起。儒略历在俄国一直沿用到1918年1月31日,自1918年2月1日起实行公历(格里高利历)。
本书因个别章节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俄文材料,因此有关俄国与哈萨克斯坦的历史部分采用的是儒略历纪年法,直至俄国1918年正式实施公历纪年法。也就是说,本书第五章至第九章第一节(即1918年2月1日之前的部分)全部使用儒略历纪年法,其他章节使用公历纪年法。儒略历与公历的换算公式为:
公历1582—1700年2月28日:儒略历日期+10=公历日期
公历1701—1800年2月28日:儒略历日期+11=公历日期
公历1801—1900年2月28日:儒略历日期+12=公历日期
公历1901—2000年2月28日:儒略历日期+13=公历日期
二 关于译音
本书译自俄文版,书中的人名和地名主要依据商务印书馆的《俄汉译音表》。个别人名、地名、官名、尊称、著作名称等(尤其是来自突厥语和蒙古语的词汇)则参照汉语文献的通俗译法。
三 关于俄文文献将哈萨克人称为吉尔吉斯人的问题
关于俄文文献为何将哈萨克人称为吉尔吉斯人的问题,中亚学界曾经认真探讨和考察,但并未得出确切结论。
15世纪,中亚的吉尔吉斯人、哈萨克人等前现代民族已经逐步成型;尤其是在哈萨克汗国建立后,哈萨克人被称为“乌兹别克—哈萨克人”,后来更被简称为“哈萨克人”。16世纪初出现“哈萨克斯坦”一词,其境内居民被称为哈萨克人。
这些中亚民族与俄国紧密交往发生在17世纪。在俄国与中亚汗国及各部族之间交往乃至向中亚发动殖民征服过程中,对吉尔吉斯人和哈萨克人并未做出正确区分。俄罗斯帝国时期的许多文献将“吉尔吉斯人”和“哈萨克人”混为一谈。多数时候,帝俄时期的文献中,所谓“吉尔吉斯人”往往指“哈萨克人”,或者哈萨克人经常被称为“吉尔吉斯—凯萨克人”(киргиз-кайсаки)、“吉尔吉斯—凯萨茨克人”(киргиз-кайсацки)、“吉尔吉斯—哈萨克人”(киргиз-касаки)、“草原吉尔吉斯人”(степные киргизы)或“吉尔吉斯人”(киргизы或киргизцы)等。可以说,当时的俄国人认为哈萨克人是吉尔吉斯民族之一部。
对于吉尔吉斯人本身,俄文文献往往称为“吉尔吉斯帐”(Киргизскаяорда)、“大吉尔吉斯人”(Большие киргизы)、“阿拉特吉尔吉斯人”(Алат киргизы)、“布鲁特人”(буруты)、“白布鲁特人”(белыебуруты)、“阿勒泰吉尔吉斯人”(Алатай-киргиз)、“吉尔吉斯-卡尔梅克人”(киргиз-калмыки)、“克尔丘兹人”(кыркюзы)、“土著吉尔吉斯人”(коренныекиргизы)、“卡拉吉尔吉斯人”(каракиргизы)、“山地吉尔吉斯人”(горные киргизы)、“荒石吉尔吉斯人”(дикокаменные киргизы)、“蒙昧吉尔吉斯人”(дикиекиргизы)等。此外,吉尔吉斯人也往往指叶尼塞河吉尔吉斯人(叶尼塞人,езерцы)、西伯利亚吉尔吉斯人、阿尔泰人(алтырцы)、阿尔泰萨尔人(алтысарцы),以及后来被称为“哈卡斯人”(хакасы)的部族等。
18世纪,俄文文献和欧洲文献往往将哈萨克人误称为“吉尔吉斯—凯萨克人”和“吉尔吉斯—哈萨克人”。到1867年,干脆将哈萨克人简称为“吉尔吉斯人”。甚至19世纪末捷连季耶夫撰写的《征服中亚史》等著作也都将哈萨克人称为吉尔吉斯人。
造成这种现象有许多原因。首先,由于吉尔吉斯人与哈萨克人的族源相近,生产生活方式乃至宗教信仰和文化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相似性;当时的吉尔吉斯人和哈萨克人作为前现代民族有许多共同特点,正处于向近现代民族演进、分化的过程中。其次,由于当时的俄罗斯殖民者、学者、旅行家对于中亚和西伯利亚的土著部族了解不足,或者由于其早期与吉尔吉斯部族接触较多,对其他相近部族的认知相对薄弱,获得了许多二手的甚至错误的信息。
1624年的文献表明,俄国人能够区分“天山吉尔吉斯人”(大吉尔吉斯人)与普通吉尔吉斯人,乃至哈萨克人。但这种认识没能成为主流。同时,俄罗斯人早已认识到将哈萨克人称为吉尔吉斯人是错误的。例如,1750年,米勒(Миллер)院士撰文呼吁不要将吉尔吉斯人和哈萨克人混为一谈;1771年,俄国旅行家巴尔达涅斯(Барданес)也在手稿中谈及:俄文文献中所谓的吉尔吉斯人从来都不自称为吉尔吉斯—凯萨克人或吉尔吉斯—哈萨克人,而是称“哈萨克人”。19世纪末的俄国学者梅因道夫(Е.К.Мейендорф)在《奥伦堡和布哈拉旅行记》一书中写道:“他们(哈萨克人)并不自称为吉尔吉斯人,而是称为哈萨克人。一些人认为,哈萨克意为‘骑士’或‘战士’。他们认为,是巴什基尔人将他们称为吉尔吉斯人,但他们不知道这个词从何而来。”
1898年,克拉夫特(И.И.Крафт)在《接受吉尔吉斯人臣服俄国》一文中写道:“在1867年和1868年在草原省份实施《临时条例》之前,吉尔吉斯人常常被称为吉尔吉斯—凯萨克人或吉尔吉斯—哈萨克人,然而吉尔吉斯人至今都自称为哈萨克人。他们早已以这个名称被相邻的亚洲民族熟知。”
还有学者提出一种解释:之所以将吉尔吉斯人和哈萨克人混为一谈,是由于荷兰人尼古拉斯·魏特森(Николас Витзен)在《北部鞑靼和东部鞑靼》(Северная u Восmочная Тарmарuя)一书中的错误认识,进而导致谬种流传。
苏联1924—1936年对中亚民族作出民族识别和民族区域划界。1920—1925年,苏俄成立吉尔吉斯自治共和国,属于俄罗斯联邦加盟共和国;1925—1936年改为哈萨克自治共和国;1936年升格为哈萨克加盟共和国。与此同时,苏联于1924—1925年成立于卡拉吉尔吉斯自治州,隶属于俄罗斯联邦;1926—1936年成立吉尔吉斯自治州,1936年后升格为吉尔吉斯加盟共和国。
1925年,苏联政府正式恢复“哈萨克人”的称谓。1936年,苏联政府正式采用“哈萨克”这一名称。之所以写成казах而不是казак,是为了将其与敌视布尔什维克党的哥萨克(казак)区分开来。
四 关于书中的观点
由于各国学者的研究方法和角度不同,对材料和历史的评价结论也会有差异。本书内容只代表哈萨克斯坦学者的观点。译者尊重作者知识产权,全部忠实地遵照原文翻译,力求达到信、达、雅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