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活动诗歌:20世纪中期纽约派诗歌研究
- 蒋岩
- 6703字
- 2025-04-28 19:40:31
序
王晓路
大约是在2015年博士复试中,我第一次见到了蒋岩。但当我得知她在硕士阶段学的是翻译时,多少有一些迟疑。这是因为长期以来,国内高校的外语专业,包括翻译方向,多集中在语言表层的转换训练上,且占用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其结果就可能在人文学术思辨性的引导上有一些欠缺。毋庸置疑,翻译的历史文化功能是非常重要的,但研究的方式绝非只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表层转换或技术性处理,而是认知拓展和知识生产的一种思想性陈述。[1]由于目前国内各高校的外语系和中文系以语言区隔的方式分属于不同的学院,在此学科设置下,就很难实施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训练。而博士学位的学习并不是对所谓知识结论记忆式的把握,而是需要具备切实的研究能力,包括筛选和确定研究对象、收集、甄别和整理相关材料、看到并揭示问题所在并能够进行有效的阐释等。如是,才能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奠定持续研究的坚实基础。其知识结构、研究视野和思辨能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有鉴于此,我对博士考生在这几个方面的潜力都比较看重。然而,蒋岩在那一年的复试中显得十分沉静,对于教授们提出的专业方面的问题能够谈出自己的一些见解,而不是机械地转述某种教材式的界说。这与许多外语背景出身的学生不太一样。于是,蒋岩进入了博士阶段的学习。果然,她在学业的各个阶段中都表现出了较强的领悟和学习能力。博士阶段是一个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最后阶段,也是一生中重要的提升期。而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学术兴趣当是其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教学和指导理念。因此,我从来不让学生全都集中做某一认定的选题,以此扩大所谓的“学术影响”。蒋岩在学习中逐渐显示出其兴趣点是英语诗歌及其相关的文化问题。
各文化区域的早期文艺形式有类似的地方,亦即在伊始阶段都有一些以民谣为标识的吟咏或乐舞样式,“最早的文学,大约就是那种与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歌谣”[2]。各类吟咏、诵读和歌舞的形式在群体的祭祀、庆典等活动中,逐渐形成了一些仪式性的展演。这一点也可以从相关的文献中得到证实,例如《尚书·尧典》中的名句:“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3]换言之,无论是汉语的“诗歌”还是英文的“poetry”,均是由某种自然抒发的唱腔与身体语言的结合体逐渐演变为具有形式要素的言语表述,其共性是充分运用语言的构成性要素,包括以书写及表演为特点的视觉效果和以语音及音乐特征的听觉效果。但留存的那些歌谣的另一个共性,则是其中语言表述的特征和内容的丰富性。这一艺术性表述也随之蔓延至个人情感的抒发,出现了繁多的样本,他们或直抒胸臆,或将抒情与叙事相结合,对事件或那些久远的历史传说加以描述,等等,不一而足。因此,诗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祇待之以致饗,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4]事实上,各个区域在早期都有大量的,未获得命名的吟咏歌唱形式,犹如亚里士多德多所归纳的:“有一种艺术,仅以语言摹仿,所用的是无音乐伴奏的话语或格律文(或混用诗格,或单用一种诗格),此种艺术至今没有名称。”[5]虽然各文化区域早期的音乐标注方式已经不可考,例如中国“羲、农以来,虽已有乐,而其详不可考。古书之言乐者,殆莫详于《周礼》。……《书》亦有六律、五声、八音之文,而未详举其目。至《周官》始备言六律、六同”。[6]但由吟咏、歌舞等自然形态在逐渐形成的文学类型之一的诗歌时,就总是与声音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诗(poetry)是依据重复类型以唱、诵、说及书写的语言形式,它强调基于声音的语词与感觉之间的联系。”[7]
诗歌在书写文化的快速蔓延中,这一原始的艺术形式亦成为一种“言语的艺术”(a verbal art)。[8]其实verbal一词也有口语(spoken)、非书写(not written)之意[9]。而其书写文本在后期的发展中也成为学术研究的主要对象。如欧洲古典学中对古诗文献就有大量的研究,“希腊最古之诗歌,提供给希腊人最古老的主题,以此进行研究、笺注与文学批评”[10]。但无论是出于自然情愫的涌动还是外在世界的激发,诗都是个体或群体通过语言表征抒发情感以及精神状态的艺术样式,即所谓:“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11]这门古老的艺术随着书写文化的成熟以及社会文化的发展,也不断获得了更新,其间逐渐演进出了繁复的诗体和隐喻形式。例如,欧洲大陆自民谣时期就奠定了一些形式要素,包括诗节(stanza)、韵律(rhyme and rhythm)、诗句(verse)、音步(poetic meter),其中以拉丁、希腊和英诗中的五音步(pentameter)最为著名,而这些形式要素在后来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此外,诗性表述也成为意义陈述的有效补充,并由此抽象为哲学的重要命题。可以说,诗歌这个古老的文类所内含的文化色彩、美学效果和认知功能与人类文明史是一个并置的历史进程。
由于这一过程相当漫长,学界对诗歌发展多采用了线性方式加以分期,以便勾勒出各个时期的总体特点。例如学界对英诗史的分期就有一个认定的时间节点,即从公元650—1066年、1066—1500年、文艺复兴、近代(或早期现代)各个阶段直至现代主义诗歌。[12]在具体的年代划分上也有大致认定的时间节点:450—1066年,1066—1500年,1500—1660年,1660—1798年,1798—1832年,1832—1901年,1901—1914年,1914年至当代[13]。就目前的材料来看,在英国诗歌发展的早期阶段中,英格兰和苏格兰的抒情叙事民谣是其中主要的形态,但对其收集、整理、出版并进行学术研究则是18世纪的事情了。[14]这些民谣的发展也特别具有一致性。
当时,就在苏格兰南部,即所谓的“低地”(Lowlands)以及英格兰北部和苏格兰接壤的地区,即所谓的“边区”(Border)流行着无数的民谣。……民谣的题材十分广泛,史实、传闻以及街头巷尾发生的事件,都可以入民谣。人们在节日或其他集体活动的场合就会运用他们所熟习的方式如问答、唱和等来演唱故事情节,起初可能简单粗糙,后来在传播的过程中得到改进,最后达到比较完善的内容和形式。[15]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其早期的口语词格(oral formulaism) 所奠定的基础却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诗歌原始的吟咏形式在书写文化中并没有完全被文字所取代,而是一直处于变化、更新和发展之中。对于文学研究而言,诗歌语音的美学特质也是这一文类批评史中不可忽略的,因为诗歌诵读的多重作用从一开始就受到了欧洲古典学的重视。
我们有证据表明,自约西元前600年时,希腊世界之各邦多有吟咏荷马之诵人……继而西元前594年梭伦执政雅典时,尝立法规嘱命诵人们连续逐章吟唱荷马诗章,不再只是摘选独立的片段。此项法规不只令诵读竞赛更严格,更提高了听众水平,使得他们对于诗歌内容的整体连续的认识不逊色于诵人们。更甚者,诵人间的竞赛类如先古诗人间的对抗,这在观者中激发出鉴识力,不仅是评定竞逐的诵人,更是品第所竞逐之诵读,故形成推动力,催生出一种流布广远的文学批评形式。[16]
诗的文字编码不仅与措辞中重视语音效果有关,诗的呈现除了印刷,也与人们围绕诗歌展示的活动有关。诗与声的内在关联其实从未间断过。
而美国因历史缘由,其诗歌的特质与发展与英国乃至欧洲大陆都不一样,其发展过程是从原住民印第安人的原创作品、殖民地时期、19世纪浪漫主义到“二战”前以及战后的诗歌这一线索逐次展开。[17]由于美国诗歌是其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线性历史的分期上也有更为具体的划分,即1607—1775年,1775—1865年,1865—1914年,1914—1939年,1939年—当代。[18]美国诗歌的内容也自然反映了原住民的文化特质以及不断涌入的移民在新大陆的经验和精神探寻的方式,诗歌文类的所谓的美国性(Americanness)与此密切相关。值得一提的是,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因越战、政治人物接连被谋杀以及深层次的种族问题等结构性矛盾,不断引发了各类运动,出现了政治抗议与文化抗议并行不悖的现象,而其主要形态就是特定的校园文化和广场政治,参与者十分广泛,借以表达变革的强烈诉求。其特点延续了美国早期的反抗文化与文学的特质,但形式与主旨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为早期的反抗主要是针对经济问题,“从八十年代中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文学界抗议是和政治抗议并行的,二者都是针对经济上的弊端提出抗议的”[19]。而20世纪中期这场大规模的抗议活动则是针对美国整体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状况。其形式除了频繁的大型公共演讲,还产生了某种抗议体流行音乐和诗歌朗诵等有声的活动,这也与文化人的广泛参与不无关系。其中,最具历史事件特征的当属1963年8月28日的那一天:
大约有25万人突然聚集在华盛顿广场,其中1/4到1/3的人是白人。示威者们是相对友善的,由一些自愿成为调度的纽约黑人警察引导排成一列列队伍。娱乐明星是其中当仁不让的主角:J.贝兹、B.迪伦、彼得、保罗夫妇和M.杰克逊;还有一些其他名人出面支持:M.白兰度、H.贝拉方特、J.贝克、J.鲍德温、L.霍尼以及小S.戴维斯。不过,这一天最家喻户晓的事情乃是金发表的演讲。[20]
然而,那个风起云涌年代的终点却呈现出了历史的悖谬之处,即“中产阶级的孩子本想以一场大规模的反文化运动来继续这一以贬低资产阶级为乐事的传统事业,不料反倒为资产阶级夺回了旁落已久的文化领导权,全面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21]。20世纪60年代至此成为美国史的重要节点,其社会文化亦由此改变。“六十年代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一时期无疑是我们文化史上的分水岭,其影响将长期存在。”[22]正如柯克帕特里克(Rob Kirkpatrick)的那本名著的标题所展示的:《1969:一切为之改变》(1969:The Year Everything Changed)[23]。实际上,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好些国家和地区都出现了不同形式、但主旨相近的文化冲突现象,这些现象在文学中也自然得到了反映。例如,英国战后的诗歌散文也出现过大量类似的主题和表述。[24]当表层的光影退去之后,那个年代在文艺的观念形态和表现形式所留存的遗产却形成了持久的影响。这之后出现了繁多的诗歌朗读和视觉—听觉并置等跨艺术门类的立体表现形式,这些活动逐渐汇集成为美国诗歌从静态的纸质文本与鲜活的行为艺术,亦即各类“活动”性在场的形态,产生了有机的融合。而这一点在国内英美文学和诗歌研究中多少还是一个令人遗憾的盲点。
蒋岩的博士学位论文力图突破以书写文本为中心的诗歌研究范式,将书写特质与诗歌的活动性在场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察。她以其中的前沿活动家——纽约派诗人的诗歌为研究中心,通过对这一流派的活动、事件与文化产品的梳理,全面分析其中的现象、史实之间的联系以及作为文化表征的新的可能性,因此,她的论文涵盖了纽约派诗歌活动对于当代美国诗歌的生成、传播以及接受的相关环节及其过程衔接点的意义。在此基础上,作者对活动诗歌所必然涉及的艺术形态、美学主旨、文化体制、文化政治予以阐释。她将该选题分为几个主要部分进行论述。首先,作者对其中的关键性概念进行了必要的梳理和辨析,突出了其中一些词语的思想性内涵,明确地呈现了这一流派所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新的表现形态及其新的美学指向。作者在第二部分基于活动、操演、在场等相关理论和纽约派诗歌的活动现象,集中对其诗歌朗读与“诗歌—剧场”等形态进行研究。作者特别指出了诗歌文本在朗读过程中隐退为“脚本”的必然过程,与此同时,诗歌朗读过程的声音与身体语言的表演,则凸显为诗歌文本本身。作者据此认为,这一“诗歌—剧场”既是“外百老汇”运动的先驱与后戏剧剧场的早期表现,又构成活动诗歌本身的展演。这一点是纽约派诗歌典型的外在形态。作者在其后两个部分中突出了当代诗歌的生成是一种“语境实践”,而非单一的基于文字的文本创作,即将语言文字符号与其他艺术媒介相融合,以空间为中心的“活动”带入受众的方式,由此颠覆了艺术门类间各自静态的生产方式以及固有的隔阂,将日常生活、诗性语言、诗歌声景(poetic soundscape)、文化感知以及文艺门类进行跨界式呈现,在形成对原有文类陌生化效果的同时,也构成了对固有传统的冲击力。
笔者强调的是,蒋岩在此论述中并非一味依据对材料的编译去转述现有的研究成果,或为了所谓的“新”并出于论述的方便,就将复杂的历史简化,或对这一复杂的诗歌派别的活动及其文化功能进行主观臆断,而是在做好材料的基础上,通过论证逐次呈现自己的观点,这一点是研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奠定研究基础的必然过程。蒋岩作为一名学术领域年轻的后来者,在论述中也自然有一些生涩之处,诸如在立论、材料处理、语言表达等方面还有一些瑕疵,这一点也是学术成长中所必然要经历的。蒋岩博士就读期间,曾获得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联合培养的机会,在参与那边的学术“活动”中,不仅有机会亲身体验“活动”的在场感,而且在材料上有更为丰厚的收获,在锻炼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同时,也获得了新的认知。其实,学术生涯中任何一次不起眼的进步,任何一次得以激发的火花,实际上都与内心的坚守以及人格的提升有关。我相信她在宾大那个冰天雪地往返图书馆的路上,对生活的意义也多有别样的体悟。博士学习总是一个异常艰辛的过程,它不仅仅是学业,同时也是学会与自己以及他人相处的一个重要阶段,因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需要在处理家庭、职业、学业的轻重缓急的日常中,获得不可或缺的坦然和从容。因而,读博亦是对自身的全面大考。所幸蒋岩是一个内心敞亮的学生,对自己的所选总是充满了动力和激情。回想起来,她在几年的学习中从未有过任何抱怨或焦虑,至少在我的面前没有提起过,而总是想办法解决面临的问题。正是这一点使其不仅完成了学校对于博士生在读期间需要发表三篇检索期刊论文的要求,而且也在预答辩、外审和答辩等环节中获得了一致好评。蒋岩毕业后去了西南交大外国语学院任教,之后各方面常有好消息传来。近期,当我听说她获得了国家社科优秀博士论文出版基金项目,也并不感到特别意外。虽然今天的学术环境有不少变化,但持正不移、不骛新奇、谨言笃实,当是新一代学人应当置办的精神存款。现在蒋岩博士的学位论文经过修改即将出版,嘱我做序。但因时隔有年,笔者也只能依据其论文框架做一个简要的概述,对于其中的闪光之处,细心的读者自会有所体察。希望蒋岩博士能以此书作为自己再出发的起点。
到目前为止,2020年以来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似乎还没有彻底减缓的迹象,其间总有一些反复。而成都冬季所特有的阴冷今年也似乎来得尤为急切。然而在此寒冬时节,宅家看稿,细读学生的著述,重温文字背后的时光,内心深处总能掠过些许暖意,令人欣慰。
是为序。
二零二一年冬
[1] 参见拙文《论翻译的历史文化功能:认知模式与知识谱系》,《外语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2期。
[2]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上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2页。
[3] 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页。
[4] (南朝梁)钟嵘:《诗品序》,夏传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名篇今译》,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31页。
[5]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7页。
[6] 柳诒徵编著:《中国文化史》上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73页。
[7] Chris Baldick,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p.172.
[8] Alex Preminger,et al.eds.,The New Princeton Encyclopedia of Poetry and Poetics,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3,p.938.
[9] Diana Lea,et al.eds.,Oxfor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Academic English,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4,p.881.
[10] [英]约翰·埃德温·桑兹:《西方古典学术史:公元前6世纪至中古末期》第1卷,张治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75页。
[11] (晋)陆机:《文赋》,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70页。
[12] See Alex Preminger,et al.eds.,The New Princeton Encyclopedia of Poetry and Poetics,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3,p.333.
[13] M.H.Abrams,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5th edition,New York:Holt,Rinehart and Winston,INC.,1988,pp.134-135.
[14]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外国文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年版,第1207页。
[15] 王佐良等主编:《英国文学名篇选注》,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6页。
[16] [英]约翰·埃德温·桑兹:《西方古典学术史:公元前6世纪至中古末期》第1卷,张治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75—76页。
[17] Alex Preminger,et al.eds.,The New Princeton Encyclopedia of Poetry and Poetics,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3,p.47.See also Roy Harvey Pearce,The Continuity of American Poetry,Middletown: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1987.
[18] M.H.Abrams,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5th edition,New York:Holt,Rinehart and Winston,INC.,1988,pp.130-133.
[19] [美]H.S.康马杰:《美国精神》,南木等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365页。
[20] [英]彼得·沃森:《20世纪思想史》,朱进东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609—610页。
[21] 程巍:《中产阶级的孩子们:60年代与文化领导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0页。
[22] [美]Morris Dickstein:《伊甸园之门——六十年代美国文化》,方晓光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8页。
[23] 中译本为[美]罗布·柯克帕特里克《1969:革命、动乱与现代美国的诞生》,朱鸿飞译,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年版。
[24] See Bruce King,The Oxford English Literary History:1948-2000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nglish Literatur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Chapter One:The End of Imperial England and the Seeds of the New:1948-1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