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语世界的莎士比亚研究:新材料与新视域
- 杨清
- 1504字
- 2025-04-27 16:52:20
三 学术价值与创新
对作为世界文学经典作家中心之一的莎士比亚进行研究,本身就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而对英语世界莎士比亚研究的新材料与新方法的进一步发掘与研究,亦是一次富有挑战性与创新性的新尝试。然而,正是因为如此,才使此选题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学术价值。
本研究的创新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本书是国内第一部以英语世界莎士比亚研究的新视域与新材料为研究对象的学术专著。本书的最大创新点与学术价值就体现在这一“新”字上。在此,有必要对“新”进行说明。所谓“新”,并非从时间维度来审视的“后”来者,亦非“旧”的对立面,而是从历时性与共时性两方面进行比较而来的“新”,即相较于已有视域与材料的“新视域”与“新材料”。然而,“新”不完全是“推陈出新”,还可能是一种具有“反传统”“反经典”后现代特征的相关研究。实际上,“新”除了正面意义,还有“反叛”的意味。诸如流行音乐、青年文化与莎士比亚的耦合,使莎士比亚从世界文学经典这一“神坛”上被驱赶下来,从而大众化。莎士比亚大众化的结果就是要求重建经典,又一次将莎士比亚置于视野中,重论文学经典性问题。
第二,本书首次较为系统地对英语世界与中国莎士比亚研究进行比较研究。本书在进行英语世界莎士比亚研究的新材料与新方法梳理之时,势必首先对国内研究进行概述,并与英语世界相关议题研究进行横向比较,以观中西视域中莎士比亚研究的现状与特征。
第三,本书另一重要创新点体现在资料汇编之上。本书在研究的同时,还梳理了大量英文文献资料,并按主题分类,形成文献资料汇编,附于文末。这类文献多为20世纪后半叶至今出版、发表的成果,大多视角独特。比如人类学视域中的莎士比亚研究、莎士比亚与科学研究、莎士比亚与流行音乐研究、莎士比亚与青年文化研究、莎士比亚与新媒体研究等,国内莎士比亚研究鲜少涉及。
总体而言,国内莎士比亚研究无论是在专著出版、学术论文发表、国家级课题申报、莎士比亚协会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构成了世界莎学研究的中国视域。然而,国内莎士比亚研究同时也面临着困境。从宏观的理论体系建构来看,如李伟民教授所述,中国莎学研究缺乏长远规划发展,尚未形成重大中国莎学理论突破,其研究方法有待更新,引进西方最新莎学成果不足,且与西方莎学界缺乏长期而固定的交流[6];从微观的研究方法与关注话题来看,如乔国强教授所言,国内莎士比亚研究主要聚焦于剧本研究,而这一研究视域又往往局限在人物、主题、译本方面的探讨,缺乏莎剧话语分析、表演形式、舞台、莎剧学术史、“莎剧产业”与“莎剧文化”等方面的深入研究。[7]上述问题至今未得到有效解决,尤其是研究方法有待更新、引进西方最新莎学成果不足这两大问题,诸如生态批评,互文性研究,计算机文本学,莎士比亚作品多渠道、多方位的文化渗透和影响,莎剧中的舞台艺术等西方莎学研究新领域还需国内学界进一步开拓。[8]这就有赖于国内学者一方面立足于中国莎士比亚批评史,从中国莎士比亚批评现状出发,进行独具中国特色的研究,构建起中国莎学学科理论体系;另一方面,紧紧跟踪世界莎学研究动向,不断引进世界莎学研究资料,不仅要重视20世纪世界莎学研究成果的译介[9],更要牢牢把握21世纪20年来出现的新成果与研究新趋势,助力国内莎士比亚研究。
英语世界莎士比亚研究方法多样,视角颇为新颖,诸如莎士比亚与流行音乐、莎士比亚与青年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莎士比亚研究等研究领域,国内尚未涉及。因此,本书带着国内莎士比亚研究面临的难题出发,对这类英语世界莎士比亚研究的新材料与新方法进行梳理与分析。这在向国内学界引介英语世界莎士比亚研究新成果、呈现英语世界莎士比亚研究新动向方面,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