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乔伊斯是20世纪西方最富有创新精神的小说家之一,其影响力堪与卡夫卡、普鲁斯特、艾略特等文学家媲美。《尤利西斯》是乔伊斯留给世人的不朽的文学遗产,其潜在的文学价值正逐步被世人所认知。早在1960年,美国评论家哈利·列文就对《尤利西斯》进行了解析与点评,认为乔伊斯的文学成就不亚于乔叟、莎士比亚、弥尔顿等英国文学大师。乔学专家拉尔夫·雷德(2011)则认为:“《尤利西斯》是20世纪英语作品中一部无与伦比、最伟大的作品。”如今,乔学研究已走过近百年,其学术价值及影响力与日俱增,乔伊斯的遗产历久弥新。2015年,笔者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尤利西斯》的认知诗学研究”获得立项资助,并于2020年6月顺利结题,获得“良好”等级。五位匿名评审专家对该结题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作者深入细致的文本细读,加以引证或理论辅证,论证到位,有较强的说服力”,“其突出特点是将文学与认知诗学相结合,可谓在文学研究方面另辟蹊径”,“运用认知诗学的理论对于《尤利西斯》的全方位批评,国内为尚属首次,具有填补空白之功”;同时,评审专家也对该结题成果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笔者谨代表课题组成员向国家社科基金委的经费资助,向辛勤工作的各位匿名评审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认知诗学批评方法是一种综合性的、跨学科的文本阐释方法,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和阐释力,尤其是对读者的认知心理机制、文本意义的生产与消费过程具有较为客观、合理的阐释效果。近年来,国外一批从事认知语言学、文学批评、文体学等研究的学者纷纷转向“认知诗学”,代表学者有斯多克维尔(2002)、加文斯和斯蒂恩(2003)、西米诺和库尔佩伯(2002),等等。霍格(2014)在《尤利西斯与认知诗学》序言里指出:“《尤利西斯》对人类思维运作方式给予了无与伦比的关注,因此评论家对作品的心理分析就不足为奇,但是几乎没有学者借用认知科学去研究小说中思维和情感。”该著作从认知诗学的角度重读经典,借用认知诗学的多种理论,如认知语法理论(认知语音、认知词汇、认知语义)、认知隐喻理论、认知突显理论和认知叙述学理论对该著作进行阐释与评价,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色。

第一,从故事的话语和叙事两个层面研究《尤利西斯》,建立了一个由两大层面和多个分支层面组成的分析框架。其中,话语层面(即语言的内部层面)包括语音(包括非言语声音)、词汇创新、句法结构、文体戏仿、认知隐喻、意识流语体等;叙事层面涉及宏观叙事策略和微观叙事策略。

第二,在话语层面,重点讨论突显的语言表征形式,如非言语声音、词汇创新、文体仿拟、认知隐喻、意识流语体等的认知语义功能,以及它们与人物性格特征、人物思维风格和意识流语体建构策略之间的关系,揭示乔伊斯文学语言的本质特征以及乔伊斯的语言观:语言的创新性、不确定性和游戏性。

第三,在叙事层面探讨小说的隐喻性宏观叙事策略和微观叙事策略。宏观叙事策略探讨了荷马史诗神话叙事结构、西方戏剧“三一律”的经典叙事、“抛物线”叙事轨迹、“太阳轨迹”叙事结构等内容,微观叙事策略涉及小说中的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体验性叙事技巧。

第四,从读者或评论者的角度研究作品里突显的语言表征与认知语义、认知心理机制、人物思维风格、意识流语篇建构策略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揭示文本意义的生产与消费过程。读者可以结合自己已有的百科图式知识、相关概念的知识程度、逻辑推理能力、语境因素等,通过语用认知推理和意义协商等手段,去识解、建构文本意义。

认知诗学分析方法对理解乔伊斯的其他作品,甚至其他现代或后现代意识流作品也具有借鉴意义。乔伊斯的小说成就贵在“实验”“创新”,这种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在当下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希望该成果出版后,可作为大学外国文学课程的补充阅读材料,也可满足乔伊斯普通读者的阅读需要,对推动《尤利西斯》在中国的接受和传播起到积极作用。

由于笔者的水平有限,恳请各位专家、学者提出宝贵的批评意见。

吴显友

2021年2月于师大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