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国援华会的兴衰(1937—1950)
- 范秀云
- 2723字
- 2025-04-28 19:47:59
序言一
接受给《英国援华会的兴衰(1937—1950)》一书写序的任务,对我是一次意外的收获。
首先是这一选题以及其所涉及的内容,不仅国内的其他学者未必有所关注,即便是英国史同行也很少注意到这一领域,而我自己,以前对此几乎是一无所知,只能临时上马,仔细阅读。当然,也有一些同仁对此进行过研究,有些是专题论文,有些是专著中的部分章节,但这些研究也未能引起英国史同行的热情。所以,作者选择这一题目进行研究的确很有意思,让国内英国研究同行能够重新认识这一个领域。阅读此书,我们了解到,中国全面抗战爆发之后,得到来自国际社会的众多民间援华组织的支持和声援的队伍中,“英国援华运动总会”(China Campaign Committee,英文简称CCC,以下简称援华会)表现最为突出。援华会成立于1937年9月初,于1950年9月彻底淡出历史舞台,对中国不遗余力的援助使其成为抗战时期中国人民“在西半球最忠实的朋友”,在中英两国人民之间交往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这个结论,对于中国抗战中的敌友界定,显然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小事。而我们此前对此的忽视,的确是太不应该了。
不过十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按作者的说法,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发展过程中一些具体问题的讨论和当事人的回忆录,学术界对援华会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进行系统研究的成果还不多见,其全国总干事阿瑟·克莱格将其称为“被遗忘的运动”。作者撰写此书,就是要重新梳理援华会的整个历史,使其至少不至于被中国人民遗忘。她主要依据英国外交部远东档案资料,英国共产党、工党的历史档案以及伦敦马克思纪念图书馆保存的援华会档案资料,辅以国内外报刊1937—1950年对援华会的报道和这一运动的国内外亲历者的回忆录、日记等文献,通过文献法、阶段划分法和比较法,首次较为系统地梳理了援华会演变的历史,追溯了其在不同阶段的活动和变化,分析了其内部矛盾产生的起因和造成的后果,讨论了全英助华联合总会与援华会的关系。对其产生的动因、历史分期、走向衰落的原因,特别是援华会与共产国际、英国政府及政党、中国国民政府和中国共产党的关系,其开展民间外交的优势、局限性以及可持续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援华会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其成立得到了共产国际领导的反帝同盟英国分部和英国中国人民之友社的支持,并充分利用了民权保障同盟(Union of Democratic Control)、左翼书社(Left Book Club)、国际和平运动(International Peace Campaign)等反战团体的既有组织与网络在英国开展援华活动。英国共产党对援华会的成立和活动组织功不可没,援华会也搭建了团结保守党、工党和自由党等不同阶层、不同党派和信仰的团体与个人共同为中国的和平与独立而奋斗的平台。了解这一过程,显然使我们对历史复杂性和各种势力的互动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
作者认为,整个抗战期间,不同于以救济为主的援华团体,英国援华会坚持从政治、道义和物质上援助中国抗战。这是一个新的视角。的确,在政治上,援华会批评英国政府对日本的绥靖政策,对英国政府施加影响,通过民众集会、游行和请愿等活动敦促政府行动,并且联合英国国内或国际团体召集国际会议,号召抵制日货、停止对日贸易,采取一切手段援助中国。援华会的政治诉求不仅限于促使政府援华制日,还包括取消治外法权,废除不平等条约,将香港归还中国及确保中国的平等盟友地位,能有这样的认识确属不易。在宣传方面,援华会提供“一切关于日本侵略问题之讲演者及文献”,将中国政府的宣传材料分发给适当的报章刊物,使英国民众知晓中国抗战的进程。援华会存在的13年间,部分援华活动如大规模集会、抵制日货等随着国内国际局势的变化经历了从有到无的演变,但援华会一直坚持出版、发行有关中国的新闻通讯和读物。抗战结束后,宣传方面主要关注点转至发行有关中国的准确信息,使英国民众知晓中共的立场,对抗国民党伦敦新闻处的反共宣传。在物质上,援华会多次为中国募捐,提供物质援助,发起建立了国际和平医院并成为主要资助者,同时还为工合运动和中国红十字会的培训学校提供援助。援华会支持中国抗日统一战线,坚持援助八路军和西北解放区,高度认可中共在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这一点在当时复杂的形式下的确难能可贵。
抗战结束后,援华会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和内战政策,继续敦促全英助华联合总会为国际和平医院提供援助。内战接近尾声时,援华会要求工党政府与中共开展经济和文化往来。但此后,由于二战后两个集团的形成和美苏对立格局的出现,援华会逐渐转变为沟通英国工党政府和中国政府的中间人的角色。面对中国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其作用和政治方向都发生了变化,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持怀疑态度,甚至转而支持英国的殖民主义政策。支持新中国的英国友人清楚地意识到英国需要一个新的团体,来承担两国民间交往桥梁和纽带的角色。1949年末,在部分原援华会成员的组织下英中友好协会宣告成立,取代了援华会。1950年9月援华会组织了最后一次公众活动后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援华会历史角色的演变与国际局势以及英国和中国内部的变化紧密相关。20世纪30年代和平运动的发展、共产国际统一阵线政策的形成和日本侵华催生了援华会,使其从成立之初就投身到支持中国人民民族解放运动之中。
援华会的工作不仅从属于共产国际领导的左翼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也是世界反法西斯大联合阵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取得的成就和历史功绩毋庸置疑。但援华会也由于其自身的复杂性和两面性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面临一系列挑战。《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是处于高潮期间的援华运动遭受的首次打击。欧战爆发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造成了援华会内部英共成员和非英共成员之间矛盾的激化。事实上,二者之间的矛盾一直持续到援华会的终结。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援华会和全英助华联合总会之间的协作和斗争也是该矛盾的体现,到国共内战期间已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1949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援华会演变成英国政府的“代言人”,已无法跟上中国人民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步伐,其退出历史舞台也就变成一种历史的必然。
作者用客观公正的史学立场将这一复杂的事物重新展示在中国人民面前,实属不易。本书资料丰富,尤其是使用了很多一手资料,还有大量的图像资料,报纸传单等宣传品,当然,中文的资料和各种已有研究成果也十分丰富。但我认为在今天看来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重新评估了共产国际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积极作用,以及在各种不同的战线中十分出色的表现。而这一点,在西方主导的话语体系中已经几乎消失不见了。作为中国学者,能把这一点考虑进去并加以重点论述的确值得赞赏。所以,知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即将出版此厚重的专著,我衷心地表示祝贺,并希望这一位青年学者能随着本书的出版在学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陈晓律
2023年3月18日于金陵古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