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高美德

奉献,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是一种崇高的境界,是一种高贵的品质。纵观中华文明发展史,无数仁人志士舍小家为大家,用一生奉献社会,许多事迹成为流传至今的美谈佳话。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奉献报国,从“仁者爱人”“上善若水”,到“以民为本,德行仁善”奉献为民,从“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奉献善举,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奉献理想,无不闪烁着文明火花,透射着精神光芒。

曾几何时,一腔热血的爱国者、奔走呼号的救亡者、前仆后继的革命者,在中国历史上演绎了一幕幕悲壮雄浑的奉献之歌。五四运动,先进青年知识分子发出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号召,掀起了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民族解放之斗争”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在民族危难时,中国共产党人义不容辞肩负起“救民族于危亡、救人民于水火”的责任使命,牢记为民奉献的精神,践行为民奉献的使命,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让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奉献精神得到了进一步弘扬,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时代风尚、精神力量。从扶老恤幼到扶贫攻坚,从社区服务到城市建设,从抢险救灾到大型活动,奉献在全社会真正流行了起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同舟共济,守望相助”“众志成城,共克时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等理念,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做到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鼓舞人心,且以时代新貌引领社会各行各业,把奉献社会、奉献国家、奉献人民培养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与人民群众的学习、工作、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做到了广泛化、常态化、生活化。

如今,奉献的主旋律回荡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响彻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合奏出美妙的时代颂歌。面对各种灾难,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全心投入、无悔付出、真诚奉献,经受住了一次又一次考验,为营造安定的社会环境,默默做出了奉献。正是奉献精神,熔铸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中国特色、旺盛的生命力量,让世界充满了爱。在爱的浓浓氛围中,中华民族一定能够阔步前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