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西化

当前,社会上存在一种错误思潮,认为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就,正是追求全面西化的结果。甚至认为现在经济领域追求现代化、文化领域强调防止西化,是一种不正确的逻辑。事实上,正是由于这种思潮混淆了改革开放的实质,才会造成泛西化的现象。这里必须厘清的是,现代化不等于西化。一方面,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在学习借鉴全人类现代文明成果,包括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文明基础上开展的,并非照搬照抄了西方的一切;另一方面,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在汲取世界先进文化成果、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进行的,在经济繁荣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

客观地讲,如何看待现代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关系,已不单纯是一个学术问题。也就是说,要清楚所谓的西方国家文明并不等同于现代文明,现代文明是人类社会共同创造的成果。正如经济落后不是社会主义的特征,现代化也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一样。基于这一认识,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在逐步解放思想、大胆学习借鉴世界上一切先进事物的基础上全面展开的。随着经济建设的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的方方面面也逐步发展完善起来。比如,关注国民的幸福指数,体现了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体现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实践让我们认识到,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虽然我国取得了天翻地覆的发展变化,但在一些领域,特别是教育、医疗、住房等,出现的一些盲目全盘西化的做法,一定程度上迟滞了改革开放的深化。所谓的全面市场化并非是先进的理念,甚至一些西方国家自己也深受新自由主义的危害,阻碍了自身的发展。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西化并不等同于现代化。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任何社会的发展进步,都非简单地临摹拷贝其他社会,而是在学习借鉴先进思想的基础上,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结果。

就文化属性而言,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世界的也是民族的。当经济迫切追求全球化和世界大同,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地位则愈加重要。因为,支撑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恰恰是这个民族的独特文化,且社会的发展最终也是以文化的形式呈现的。因此,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不仅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需要,更是坚定社会发展道路的需要。防止一切泛西化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斗争,唯有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保持文化的民族性、时代性、先进性,秉持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理念,才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