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百个视角:生活的素描
- 仇英义
- 2157字
- 2025-04-29 17:56:30
人生贵有“真情”,且有“实感”
刘悦笛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一百个视角:生活的素描》这本书,乃是仇英义先生第一本散文集。我以为,这本文集出版的重要价值就在于:体现出一位作为个体的当代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普遍向往与积极追求!
实际上,所谓“美好生活”,言说的乃是两种生活:“好生活”与“美生活”。“好生活”,乃是有质量的生活;“美生活”,则是有品质的生活。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生活历程,还真就是从“好生活”向“美生活”逐步转型。这就需要用“有质量”的生活去实现“有品质”的生活,难以想象,在四十年前这种追求会成为国人的普遍向往。这是由于,“好生活”始终都是“美生活”的现实根基,前者不实现,后者也难成,但反过来,“美生活”却可以升华“好生活”,这其实才是中国人的高级生存智慧。
我们中华民族,在“富起来”与“强起来”之后,自然就会生发出“美起来”的愿望。20世纪80年代也曾有过一场引起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美学热”,但那时民众的生活还没有如今这么多审美化的选择,大家只能通过读美学之类的抽象书籍去追求具体化的美感,亦即以“理性的形式”寻求“感性的解放”。现如今则大不相同了,百余年前的“富强”之梦的实现,正行走在坚实的路上,华夏民族的“爱美”的本性越来越凸显出来。正是在这种历史转型的氛围中,仇英义先生的“生活素描”也悄然开始了。
《一百个视角:生活的素描》就以《唯美》开篇,将汉字之美作为“世间的极致之美”,由此开启了一种生活化的“美的历程”。汉字之美,就美在底蕴深厚、活力无限、影响久远和传承弘扬,中华文化之美由此得以赓续绵延。最新增补的那篇文字则是《一场寻找美的旅行》,文中作者将人类的阅读活动视为“寻美”的过程,而且是贯穿一生的旅程。阅读乃是诉诸汉字的,写作也以汉字为媒,仇英义先生就是用他的日常写作,让人们感受到了“阅读之美”。在《品茗》与《小聚》等篇什当中,中国人品茶喝酒的“生活美学”也被潇洒地表现出来:“生活好了,人们品的是一种文化,品的是一种愉悦,品的是一种人生。品茗者的最大收获,莫过于精神的愉悦,可以说,即便心神浮躁,一壶滚烫的开水冲下,人也像茶一样变得通透豁达,逐渐安静下来。”当然,这种生活之美其中所蕴藏的,还有人与人之间的深情厚谊。
与一般书斋里的散文作者不同,仇英义先生是一位曾参与过老山战役的老兵,如今可谓“离”武从文。文集中的《老山》和《人生历程》诸篇都是最真切的人生感受,但令作者念念不忘的,却并不是冒着枪林弹雨身扛炮弹的危险与艰辛,而是发自老山前线的那句箴言——“理解万岁!”它不仅是老山精神的时代心声,其实也可以成为中国人知行合一的互动准则,中国人相互之间就应有“同情的理解”与“理解的同情”。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开始的汶川那场地震,也刚刚过去15年,它就曾将大部分国人通过理解与同情维系了起来。
散文的写作,贵在有“真情”,且有“实感”。仇英义先生的一百篇文字,其实都贯彻了这一点,所以才会充满活生生的“质感”,仿佛就是在描述身边的人、言说身边的事。《苟着》《内卷》《单身狗》述说的是当今年轻人的生存状态,《网购》《自媒体》《共享时代》描绘的则是如今国人的生活方式,但是作者本人却始终以“正能量”的心态来应对。谈到现今社会现象的超级热词——“内卷”,作者首先确定内卷属于“内部的竞争”,甚至就是过去常说的“窝里斗” 的一种形式,但它反映的却是现实社会经常遇到的顾虑和担忧;与此同时,作者还从更高的角度看到:“内卷也并非一无是处,它客观上营造了一种相互竞争的氛围,让人们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必须培植不甘沉迷、拼搏奋斗的精神状态,必须培养务实进取、笃行致远的良好作风,必须培育应该具备的理论素养、道德水平和能力本领。”在整部文集当中,我们都看到了这种面对消极问题的积极应对,这也许就来自中国人那种乐观主义的生存智慧。
在读这本生活素描集的时候,我脑海里总是闪现出苏轼从撰写“策论”到后来改写“美词”的情状。作为中国文人典范的苏东坡,回忆其早年写作时曾说:“轼少年时,读书作文,专为应举而已。”(《答李瑞叔书》)与大多数中国文人一样,苏轼后来也参加科举,却因大考官欧阳修怀疑《论刑赏》一文乃其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将苏轼的文章降为第二,使其与省试第一失之交臂。这位不是状元却胜似状元的“状元郎”在出仕之后撰写了大量的策论,然而,这些文字大多没有留在后代国人的心中。直到后来,苏轼才彻底转向了诗词创作,卓然成为一代“大文豪”。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因为诗词乃是为自己而写的,其诗作中既饱含着对国家的深情,也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苏轼从了“自己的心”,反倒因为为了自己最日常的真实存在而写,所以情感格外“真切”,引发了其身后历代人的共鸣,从而“服务”了更为广大的民众。
这也许正是散文的本真价值所在。我一直觉得,散文就是散“心”也!如果这本书有幸能被半个世纪之后的读者看到,他们大概就能了解,本书所折射出的乃是21世纪最初的20年中国人普遍的生存状态:他们的所行、所为、所思、所感。这个时代的人,在追求他们的幸福,有着他们的人生,还有着不同的美好……
那就请诸位读者,且看这本生活的“美素描”,或者叫作“美生活”的素描,究竟是如何以“美生活”去提升“好生活”的吧。
是为序。
2023年5月12日
于斯文至乐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