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

药从经论

◎ 概述

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味辛、甘,性温,归心、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逆等功效。

◎ 经论

《神农本草经》云:“牡桂,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

◎ 释经

桂枝(牡桂)味辛性温。“上气咳逆”指咳嗽气喘的病证。“结气”即气机郁结。“喉痹”为咽喉肿痛诸病,感到阻塞不利,吞咽不爽,甚则吞咽难下等,均属喉痹范畴。“吐吸”是指由于多种原因影响到肺的功能而导致呼吸异常。因桂枝辛能润,润则筋脉和,故能“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概指桂枝能够振奋阳气,温通经脉,配伍于补益气血方中,则使人身体强健,神清气爽。

◎ 药证

体质特征:体质柔弱、形体消瘦,皮肤湿润、常自汗出,不耐寒冷、不耐疼痛,神色憔悴。

舌脉特征:舌色淡红或淡黯,舌体柔软,舌面湿润,舌苔薄白;脉浮而虚缓(无力而缓慢),或有结代。

特殊指征:①若冲于胸,或上冲咽喉,可见突发性的气窒感、胀痛感,甚至呼吸困难、喘促、出冷汗、烦躁、晕厥(奔豚汤、桂枝加桂汤);②若气上冲心,心神不安,心肾不交,可见惊恐,或伴冷汗淋漓、心中悸动、入夜多梦、多噩梦;男子早泄,女子梦交、带下不止(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 炮制

肉桂定植两年后,春、夏二季采折嫩枝,除去叶,晒干或切片晒干。或取肉桂树砍伐后多余的萌蘖从齐地面处剪断或取修枝、间伐的枝条,除去枯叶、杂质,大小分档,捆扎成把,粗茎朝下,用清水淋洒4~5次,覆盖麻布,候身回软,切成厚薄片,晾干。挑选细嫩枝梢,切斜段片,晾干称“桂尖”。

桂枝的炮制品有桂枝、桂枝木、桂枝尖、炒桂枝、炙桂枝等。

1.桂枝

《伤寒论》曰“去皮”,《伤寒总病论》“刮去粗皮”,《卫生宝鉴》“以铡碎用”。现行炮制法为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叶,粗细分开稍浸,洗净,淋润,铡约3mm薄片。晒干,筛去灰碎。不宜火烘,故加工炮制时应选择晴天进行。其幼嫩而香气浓郁者,品质较佳,称嫩桂枝。本品既可走表,以发汗解肌、祛风通络,又可入里,以辛甘助阳。

2.桂枝木

取桂枝去皮稍加浸泡,润透,切片,晾干,筛去灰碎。其走表解肌发汗之力较弱,而温经通络之力较强。

3.桂枝尖

亦称桂枝梢。取桂枝的细嫩枝梢,先用清水洗净泥灰,取出去掉污水,放入清水,稍加浸泡后取出,闷润至透,切斜片,晾干。本品气味芳香,通血脉、散风寒之力较胜,为临床所喜用。

4.炒桂枝

取桂枝入锅炒热后,以文火继续炒至深黄色,略有焦斑为度,取出经炒制后辛散之力减弱,而温通之功增强,适用于年老体弱之外感风寒、伤风有汗,而又不可过于辛散耗气者。

5.炙桂枝

《本草害利》“或蜜炙用”。《时病论》“蜜水炒”。现多加入炼蜜及清水少许拌匀,稍闷,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为老黄色,以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晾干。亦称蜜炙桂枝。经炙制后,补中助阳之功较优,每多用于补益剂中。

◎ 用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规定桂枝用量为3~10g。本品古代用量一般为1~6两,按照1两约等于15.625g计算,约合现代用量15.6~93.8g。

1.桂枝用量为1两

若用桂枝入上焦心肺,其功效体现在散寒解表、安神养心、温肺化饮等时,用量多为1~2两,例如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竹叶汤、茯苓泽泻汤等。

需要指出的是,以“祛邪”为主要作用时,桂枝不宜用多,一般应小于3两,正如《温病条辨》曰“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本草新编》亦指出“用桂枝者,断不可用多以生变,惟以少用以祛邪也”,《本草思辨录》亦云“以治在上焦,故只用二两”。

2.桂枝用量为2两

若方中桂枝作用以温通血脉、温经化气为主,则不必拘泥于病位在上焦、中焦还是下焦,且桂枝色赤本可入心经,方如桂枝加黄芪汤、桃核承气汤、温经汤等。

3.桂枝用量3两或3两以上

当桂枝用量在3两及3两以上时,可治下焦沉寒痼疾,正如《温病条辨》曰“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桂枝用量太轻则不能入肾。当然,用于平冲降逆时,量也需大,如桂枝加桂汤,桂枝量则达五两。

◎ 阐微

桂枝入太阳经而作用于卫分,《本草新编》载:“夫桂枝乃太阳经之药,邪入太阳,则头痛发热矣。凡遇头痛身热之症,桂枝当速用以发汗,汗出则肌表和矣。夫人身有荣卫之分,风入人身,必先中于卫,由卫而入营,由营卫而入腑,由腑而入脏,原有次第,而不可紊也。太阳病,头痛而身热,此邪入于卫,而未入于营,桂枝虽是太阳经之药,但能祛入卫之邪,不能祛入营之邪也。”

古今医家论桂枝之功能,大多谓发表解肌,调和营卫,温经通阳,而桂枝的降逆功能,即便是今之《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等中药名著亦未明确论及。对于桂枝降逆之功效,《神农本草经》言“主上气咳逆”“吐吸”;《本草思辨录》认为桂枝乃“下冲专药”;仲景用以平冲降逆治“奔豚”。张锡纯用桂枝亦颇具心得,认为“桂枝力善宣通,能升大气(即胸之宗气),降逆气(如冲气、肝气上冲之类),散邪气(如外感风寒之类)。仲景苓桂术甘汤用之治短气,是取其能升也;桂枝加桂汤用之治奔豚,是取其能降也;麻黄、桂枝、大青龙、小青龙诸汤用之治外感,是取其能散也。而《神农本草经》论牡桂(即桂枝),开端先言其主咳逆上气,似又以能降逆气为桂枝之特长,诸家本草鲜有言其能降逆气者,是弃其所长也”。湖南名老中医言庚孚善用桂枝治疗妊娠恶阻,习于方中加桂枝,言氏认为无论虚实之阻,桂枝能及,取其降逆之功。正因桂枝降逆之效,临床上凡见肝气上逆、肺气上逆、胃气上逆均可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