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
药从经论
◎ 概述
柴胡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柴胡味辛、苦,性微寒,归肝、胆、肺经,具有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等功效。
◎ 经论
《神农本草经》云:“柴胡,味苦,平。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
◎ 释经
“心腹肠胃”泛指胃、肠、肝、胆、胰等疾病,柴胡常用于治疗以上各部位之疾。“结气”即气滞。“寒热邪气”为寒邪或热邪所致诸疾,也指邪入少阳而表现为寒热往来。“推陈致新”应理解为祛邪以扶正。柴胡配伍补益肝肾之药,以治疗肝肾不足、目精失养之视物昏花等,故而“轻身,明目,益精”。
◎ 药证
主治:外感表证,伤寒少阳证,肝郁气滞证,中气下陷证。
◎ 炮制
古代柴胡生用净制主要以去苗、去芦及去髭洗净为主。随着医学发展逐渐衍生出酒制、醋制、蜜制和鳖血制的方法。现代临床最常用的柴胡饮片有生用、醋炙、酒炙三种。一般生用解表退热,升发清阳;蜜制则润,发散作用缓和;醋制则收,长于疏肝解郁;酒制则散,发散升阳更佳。
北柴胡为道地药材,又名硬柴胡,质硬而韧不易折断,色微黑而细,为伞形科植物柴胡的干燥根,发表散热、疏肝理气、和解少阳之功较强。南柴胡又名软柴胡,质稍软易折断,为伞形科植物狭叶柴胡的干燥根,与北柴胡相比功效较弱。竹叶柴胡取自伞形科植物膜缘柴胡的干燥带根全草,因此功效稍弱,但也更为轻清升散,退热之力擅长。另有色白而大者为银柴胡,属石竹科,专治劳热骨蒸,与柴胡区别较大。
◎ 用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规定柴胡用量为3~10g。现代药理发现,若长期且大量使用柴胡,是有一定的肝脏毒性和致肺纤维化的毒副作用,常表现为肝功能指标的变化及肝炎、黄疸,且多为急性肝损害,停药后肝功恢复正常。但《伤寒论》小柴胡汤中柴胡用量达半斤之多,约现在的124g,说明短期使用是安全的。柴胡一味,微量则升,中量则柔,大量则散。一般而言,小剂量(2~6g)主要取升举阳气之功,常用于中气下陷引起的子宫脱垂、久泻脱肛、胃下垂等疾病;中剂量(6~15g)则主要疏肝解郁,用于治疗胸胁胀痛、月经不调、胁肋疼痛等肝气郁结引起的病症;大剂量(15g以上)则发挥和解少阳,疏散退热作用,且退热效果显著,常用于治疗少阳证之寒热往来、高热不退等。
◎ 阐微
《神农本草经》将柴胡列为上品,是临床最常用的药材之一。经过不同的炮制方法,采用不同的处方剂量,柴胡可以发挥数种不同的功效。历代本草并未将柴胡列为有毒药材,且《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经集注》中有注“久服轻身”。然而在临床中,要注意剂量和用药时间的把控,不可随意或滥用柴胡。明代张凤奎提出“柴胡劫肝阴”一说,对后世医家如林北海、叶天士、王孟英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笔者认为,这并非说柴胡的副作用有多大,而是提醒医家在临床应用时需重视柴胡的升散之性。若辨证为阳热亢盛、肝虚风动、阴血亏虚者,应避免用柴胡,以防其升散太过。即使要用,也得注意选择适宜的炮制饮片,并通过合理的配伍及特殊的煎煮。如《伤寒论》中以柴胡为代表的柴胡剂“去滓再煎”法,就能有效降低柴胡的偏性,避免劫夺肝阴,损伤正气。也反映出仲景对应用柴胡的细节把握。
关于柴胡上品之银州柴胡与银柴胡,二者不可混淆使用。宋代《本草图经》记载“柴胡,生洪农山谷及冤句,今关陕江湖间近道皆有之,以银州者为胜”,这里最早记载银州柴胡为优良品种。《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也有“要真银州者”之说,说明银州柴胡在当时被认为是柴胡的上品,且广泛使用。《本草图经》中还记载了银州柴胡茎青紫,叶似竹叶,稍紧,亦有似斜蒿,亦有似麦门冬而短者,根赤色,似前胡而强,芦头有赤毛如鼠尾,独窠长者好,对银州柴胡的性状描述符合伞形科植物的特征,而当今的柴胡伪品银柴胡为石竹科植物,两者截然不同。之后,明代的缪希雍首次将柴胡分为了银柴胡和北柴胡,“色白而大者名银柴胡,专治劳热骨蒸,色微黑而细者为北柴胡,用于发表散热”。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则首次将柴胡分为南柴胡和北柴胡,认为“北地所产者,亦如前胡而软,今人谓之北柴胡是也,入药亦良,南土所产者不似前胡,正如蒿根,强硬不堪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中收载的柴胡正品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按形状不同,分别习称北柴胡和南柴胡。不同炮制方法对于柴胡功效影响差异较大,根据现代药理研究,生柴胡的抗炎作用优于醋柴胡,醋制后显著降低胆碱酯酶活力而解郁作用最佳,且醋制后较之于生柴胡有更好的抗免疫损伤性肝纤维化作用。而目前临床中所用之柴胡以北柴胡较多,而伞形科柴胡属下还有一品种谓之竹叶柴胡,以发表散热作用为主,而醋北柴胡疏肝解郁效力较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