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研医理、守正创新的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学家——李文瑞

李文瑞,男,1927年11月29日出生,汉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人。

现职:北京医院中医科 主任医师 教授

学历:1950年1月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医学系(本科),1964年8月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本科)。

职历:医   师  1950年取得

   主治医师  1955年取得

   副主任医师  1981年取得

   主任医师  1986年取得

   教   授  1990年取得

1947年5月15日参加工作,1949年9月25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1月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1948年在毕业实习阶段,被派至原解放军东北军区第十二后方医院二所,进行临床实习,即开始参与战伤救护工作。毕业后在外科领域工作,首先从事战伤外科,参加了解放军东北军区抗美援朝手术队。抗美援朝之后,到医院从事普外科工作。

因在临床实践中目睹一些中医疗法效果惊人,渐渐对它生发亲热感。1958年由卫生部推荐参加西学中班学习中医2个月之后,自感中医博大精深,所学中医知识仍不能满足临床需要,故期望系统学习中医,并报名离职学习中医。后经卫生部批准,于1958年9月离职进入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攻读6年(西医课程一年半左右)。因当时已是外科主治医师,故中医学院的西医课程全部免修。因此,利用大量时间专攻中医,刻苦钻研,系统学习,深研中医经典著作,并深得其要旨,从而熟练掌握了中医药学理论,为临床实践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自进入中医临床以来,总以“温故而知新”为其座右铭,治学严谨,孜孜不息而有目的地复读并精研中医学四大经典,继承发扬中医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工作中,不论执医于临床实践,抑或进行科学研究,始终以追逐中医临证疗效为目的。临证坚持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的传统,并以中西医结合“慎终如始”,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尊奉于宗,坚持西为中用、洋为我用,以现代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为客观指标,借以佐证中医临证诊断和治疗前后之疗效。

李文瑞从医70余载,德才兼备,默默奉献,爱惜人才,重视人才培养,精通中西医系统理论,临床经验丰富,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是当代颇具众望的中医、中西医结合专家。199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认为首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医疗卫生事业突出贡献政府特殊津贴(终生);2008年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 + 3工程”建立李文瑞名老中医工作室,并于200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名医工作室;201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李文瑞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李文瑞“全国名中医”荣誉称号;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李文瑞“国医大师”荣誉称号。

(一)主要学术贡献与成就

1.《伤寒杂病论》的辨证方法发挥

遍览中医典籍,熟谙四大经典,尤其精研仲景学术思想。用辩证法、逻辑学、系统论等现代科学方法论,对《伤寒杂病论》的主要辨证方法,以及各自的作用、性质和整体间的相互联系,进行了分析,并探讨各种辨证方法的使用规律。提出以辨阴阳与辨标本为指导原则;以六经辨证与五脏辨证为定位、定向的方法;以八纲辨证与病因辨证为定性、定量的方法;以“辨症—辨病—辨证”为辨证的层次。诸种辨证方法的各自为用和相互结合,构成了辨证论治的完整体系。对深入研究《伤寒杂病论》有较高实用价值。

2.气机升降理论阐微

法遵仲景,博览历代各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中医气机升降理论阐微,是其学术思想之一,以指导临床实践。从气机升降与脏腑、气机升降与辨证、气机升降与治法方药、把握调理气机升降规律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认为气机升降理论为临床辨证施治、遣方用药之准绳,即遣方用药,寓升中有降,于降中有升,灵活运用之方法。

3.酸苦抑甘的研究

根据数十年治疗糖尿病的临床实践,深入研究中医经典著作,引用《黄帝内经》经文,从理论依据、五行生克、五味生化等方面入手,在理解其奥蕴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而揣摩得之。酸者能收能涩,涩者收敛、固涩属于阴;苦者能泄能燥能坚,坚者泻火而达坚阴。酸苦合用,则酸苦合化分解脾土之甘而抑之。提出“酸苦抑甘”治疗糖尿病的新思维、新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取得满意疗效。

4.《金匮要略》补法的研究

深研中医经典,如对于《素问》所载“虚者补之”“损者温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认为这可能是医圣张仲景“补法”之依据。从主药、配伍、代表方剂、适应证及用药要点等方面分别论述《金匮要略》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的方法,以及应用补药宜重配伍、知兼使、重有情等特点。为广泛应用《金匮要略》补法开创了思路,借以指导临床实践。

5.中西医结合释义

在临床实践中,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与长处,以提高疗效。从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等角度阐述中西医结合;其后,又从“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和实验研究的思路与实践”“中西医结合对糖尿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的思路与实践”等方面进行论述。

6.中医腹诊文献整理

早在20世纪70年代即进行中医腹诊的文献整理与研究,几乎阅览所有国内和日本有关中医腹诊的书籍,所著《伤寒论汤证论治》《金匮要略汤证论治》等著作中,亦载有大量腹诊内容,为中医腹诊学的应用提供了有益参考。编译出版《日本汉方腹诊选编》《伤寒派腹诊》《难经派腹诊》《折衷派腹诊》等,并注重逐步早日付诸临床实践,为中医腹诊学的研究和应用作出了较大贡献。

(二)临证诊疗专长与特色

1.诊疗专长

在临床实践中,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精研医理,勇于实践,守正创新,坚持辨证论治,重视气机升降出入,注重酸苦抑甘治疗糖尿病,重视活血化瘀,提倡中西医结合,医术精湛,方小药精,证治贴切,疗效卓著。临证长于内科,尤其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肾病、男科病、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病、老年病、肿瘤及其他疑难病症等有较深的研究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2.诊疗特色

临证治疗,擅用经方,亦用时方,均能灵活化裁,并能结合临床实践自创方剂治疗多种疾病等。如活用仲景方治疗复杂重症;重用单味药及活血化瘀类方治疗疑难病症;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心动过缓;自制参地降糖颗粒治疗2型糖尿病,自制糖肾胶囊治疗糖尿病早期肾病;用天雄散、萆薢分清饮治疗男性不育;用身痛逐瘀汤加味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用地黄饮子治疗喑痱;用温补脾肾法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皮肌炎;用犀角地黄汤治疗紫癜及顽固性皮肤病;自制连根汤治疗血尿;自制缩泉汤治疗尿频、尿崩症等,均获显著疗效。

3.注重临床实践

70余年间,始终工作于临床一线,从事门诊病房医疗及高干医疗保健工作。即使高龄离休之后,仍坚持每周一上午半天门诊,平均门诊量20人次左右。精研医理,勇于实践,始终以追求临床疗效为目的。

4.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

临床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强调“中西医学互参”“辨症—辨病—辨证”“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的诊疗理念。认为应根据中西医各自优势,发挥各自长处,如西药降糖效果好、起效快,中药改善症状好、降糖作用持久。注重将中医辨证与西医客观指标相结合,以微观的形式参与到宏观之中,使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指导施治,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就诊早期,燥热较盛,血糖较高,首先应选用中西医的各种方法,包括饮食控制、运动、口服中药、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尽快控制血糖;待血糖控制满意后,将治疗重点转为预防和最大限度地延缓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在对大量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与研究的基础上,在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拓展了用“酸苦抑甘性味配伍之药对”治疗糖尿病这一新思维、新方法。临证将无严重并发症的糖尿病分为气虚(夹湿)、阴虚(夹热)、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等4型论治。因瘀血贯穿糖尿病整个过程,故在上述各型之中酌情加入活血化瘀药。探索了中医辨证分型与胰岛β细胞功能的关系,结果显示,气虚型表现为胰岛素、C肽分泌水平明显升高或正常,阴虚型表现为胰岛素、C肽分泌水平明显降低,气阴两虚型表现为胰岛素、C肽分泌水平降低且介于前两者之间。临床治疗糖尿病时注重“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的理念,认为西医理化检查应为中医辨证分型服务。开展多项科研课题,探索理化检查与中医证候之间的相关性,以便在临床上更好地认识和运用西医诊疗手段,做到中医为主,中西互参,西为中用。

指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应以益气、养阴、清热、活血为大法,其中益气为主导,养阴为根本,清热、活血为辅助,四者合用,则可达到标本同治、攻补兼施之目的。

5.老年病诊疗思路

长期从事高干医疗保健及老年病的临床、科研工作;是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老年病专业学术带头人之一。西医功底深厚,中医基础扎实,中西汇通,思路开阔。认为老年患者病理生理特点表现为:常多系统病症交织且病程漫长,各脏器功能衰减,危若风烛,极易发生病情骤变;临床多种疾病往往共同作用,不易明确诊断;多种西药联合应用也使疾病的演变规律受到干扰,中医证候表现纷繁复杂,虚实交错模糊,增加了辨证难度,给临床施治带来诸多困难,常易延误治疗时机,导致病情恶化。提出“扶正为本,祛邪为辅,平和调理,中病即止”是老年病的治则纲要,开创了中西医结合辨症—辨病—辨证的诊疗思路。

(三)注重临床,深入研究

在日本友人的资助和北京医院的支持下,创建“北京医院瑞东糖尿病中西医结合研治中心”,建立了现代化的实验室和中医科病房,积极开展中西医结合糖尿病的研治工作。在国内率先引进了正常血糖-高胰岛素钳夹技术,开展了大量糖尿病、代谢综合征领域的科研工作,如实验室先后建立了高果糖餐大鼠模型、高脂肪餐代谢综合征大鼠模型;在数十年治疗糖尿病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筛选出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有效药物,组成不同证型的方剂并制成散剂、水丸,重点是治疗2型糖尿病和糖尿病早期肾病的有效药物,研发了2种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新药,并且通过实验验证了其有效性及可能的作用机制。获批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病(中医糖尿病)建设单位;全国综合医院中第一个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中医糖尿病专业)。

科研成果:

“参地降糖颗粒”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批准,获得Ⅱ期临床研究文号;“糖肾胶囊”经北京市药品审评检查中心批准,继续进行临床研究;在国内首次建立胰岛素抵抗动物模型。先后承担了北京医院院级课题10多项,卫生部、人事部、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各1项。

(四)爱惜人才,重视培养

作为首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硕士研究生导师,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中,不仅承担师带徒与指导研究生的任务,而且还承担带教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西学中学员及国外留学生的任务。在带教期间,认真耐心,讲解细致,将自己的主要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倾囊相授,逐步提高了学习者的中医理论水平与临床实践能力,为名老中医药专家经验的传承作出了显著贡献。同时,北京医院瑞东糖尿病中西医结合研治中心成立30年来,为进一步的人才培养创造了条件。指导和帮助青中年医师临床实践、撰写论文、申报科研课题,从而提高了他们的中医临床与科研能力。

李秋贵、张根腾、魏淑兰是其首批徒弟,其中李秋贵、张根腾于2011年均被聘为第四批北京市级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李怡是其研究生,先后成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老年病专业)带头人,全国第二届百名杰出青年中医,首届首都名中医,第六批北京市级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王凌一直跟随其学习,并赴日就读研究生,获日本医学博士学位。黄飞、常婧舒、范婷等硕士研究生,分别跟随其学习,整理和继承其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并先后考取博士研究生,均已圆满毕业。再者,石杨、李守然、王秀芝、肖军财等均参加学习、整理并继承其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的工作。

(五)著书立说,著作宏富

在临床实践与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探索,著书立说,著述宏富。编著或主编13部医学专著,编译或主编5部医学专著,参加编写4部医学专著,主审2部医学专著,共计24部。其中,《伤寒论汤证论治》与《金匮要略汤证论治》出版发行后,很快售罄;经修订后,再次出版发行,深受同行的肯定与读者的欢迎,并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三等奖;两书先后被译成日文、韩文出版发行;第3次再版时,将两书合编为《伤寒卒病论汤证论治》。在国内外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评述及治验50余篇。

(六)参与社会团体活动

北京医院瑞东糖尿病中西医结合研治中心主任,卫生部北京医院东方日语培训中心副校长,中国医科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保健科技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日本友好协会理事,中日医药学会理事《日本医学介绍》杂志编委,《全科医学》杂志编委,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编审等。

(七)中日医学交流贡献

因精通日语,应聘为中国日本友好协会理事,因职务之便,长期往返于中日之间进行学术交流,与日本医界友人保持着长期的友好关系。自1980年以来,每年1~3次应日本医学会和汉方界之邀,进行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的大小学术集会的特别讲演、一般学术报告,颇受好评。与此同时,在日本友人的资助下,创建了“卫生部北京医院东方日语培训中心”“李文瑞基金会”“北京医院瑞东糖尿病中西医结合研治中心”。

卫生部北京医院东方日语培训中心于1990年4月正式成立后,担任副校长职务。20年间,在本中心学习的人员共计1 101人(初级班753人,中级班348人),其中21%的学员赴日本研修或留学攻读学位。留学归国人员中,担任护士长的有34人,占留学归国护士的48.6%;晋升高级医师的有32人,占留学归国医师的65.3%。

北京医院瑞东糖尿病中西医结合研治中心成立于1993年,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研治糖尿病和中日医学交流。获李文瑞基金会持续资助,平均每年资助250万日元,持续8年。在资助下引进了先进的仪器,成立了现代化的实验室和中医科病房;先后有5人赴日学习和交流(每人1年),其中1人获日本医学博士学位;科室同仁积极参加中外学术交流会,并多人多次在大会上发表专题讲演,为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