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长安梦碎,新野志起

而在长安求学的刘秀,这时的人生也迎来了一件大事。当时,刘秀已在太学刻苦求学三年,恰逢新朝首次开科取士。他与严光、邓禹、强华四人凭借出色的成绩顺利进入殿试。在金殿之上,老太师王舜亲自出题,四人下笔如飞,应对自如。面对太师提出的治国安邦之问,刘秀引经据典,条理分明,言辞精辟,引得王舜频频颔首。在场众人皆认为,刘秀必是甲科榜首。

但是,新朝政局却风云突变。汉景帝七世孙徐乡侯在临淄起兵反叛,事败被捕;张充等人密谋拥立汉宣帝曾孙刘纡为帝,亦因泄密被王莽诛杀。接连的叛乱使王莽对刘氏宗室深恶痛绝,一改往日笼络之策,转而大肆打压。一夜之间,刘汉宗室被削去侯爵,封地俸禄尽失。这一变故,不仅改变了刘秀的命运,也为新朝的动荡埋下了伏笔。

当王舜将殿试结果呈报王莽时,王莽见甲科榜首又是姓刘之人,顿时心生不悦。他不再容忍汉室子弟立于朝堂,不顾王舜的劝谏,御笔一挥,将刘秀的名字从榜单上抹去。金榜张贴,严光、邓禹、强华三人名列甲科,而刘秀却榜上无名,心中羞愤难当。

严光、邓禹本就对新朝不满,参加殿试不过是为证明自身才学,见刘秀被拒,心中更是厌恶新朝,索性公开声明拒不入仕,以示抗议。强华同情刘秀,亦不愿为新朝效力。刘秀仕途无望,对新朝彻底心灰意冷,决意离开长安。严光、邓禹虽不愿入仕,却选择留在长安,继续治学,静观时局变化。

恰逢王莽第三次改币,五铢钱大幅贬值,严光、邓禹生活困窘。刘秀为助二人度过难关,不惜卖掉坐骑。三人于十里长亭洒泪告别,各奔前程。

公元17年,刘秀与邓禹离开长安,未直接返乡,而是前往新野。三年未见,刘秀的二姐刘元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邓晨得知小舅子归来,匆忙抛下生意赶回家中。一进客厅,他便爽朗笑道:“文叔回来了,可曾求得功名?”

刘秀快步迎上,躬身施礼:“小弟无功而返,让姐夫失望了。”

邓晨不过一句戏言,见刘秀神情落寞,忙安慰道:“如今王莽篡汉,天下大乱,何谈功名?你平安归来,已是万幸。三载寒窗苦读,实属不易,此次就在新野多住几日,与你二姐叙叙旧。”

二人落座,邓晨打量着刘秀,关切道:“三弟长安求学三载,可有收获?”

刘秀苦笑:“寒窗三载,无功而返,何谈所得?”

邓晨摇头道:“三弟误会了。如今天下,王莽篡汉,对刘氏宗室打压甚严,你不为新朝所容,早已在意料之中。愚兄所问,非指功名。”

刘秀恍然,慨然道:“姐夫所言极是。太学三载,小弟略通经书大义,更对天下大势有所洞察。王莽之政,夸夸其谈,不切实际。新朝官吏欺上瞒下,搜刮百姓,天下困窘,民怨沸腾。大乱必有大治,如今正是乱世之始,亦是英雄建功之时。小弟虽不才,岂能错过如此良机?”

邓晨闻言,又惊又喜。三载未见,刘秀已非昔日懵懂少年,而是胸有韬略、目光深远的奇才。他击案笑道:“三弟说得极是!如今天下思汉之心日切,仇新之念日深,正是我等举事良机。你长兄刘縯已搜罗天下豪杰,府中宾客十数人,三弟归来,正可共谋大事。”

刘秀神色沉稳,缓缓道:“举事易,成事难。当年秦末,陈胜、吴广首举义旗,应者如云;项羽钜鹿之战,威震天下。然得天下者,却是隐忍待时的高祖皇帝。我等举事,需小心谋划,静待良机,不可轻举妄动,徒为他人铺路。”

邓晨听罢,对刘秀的深谋远虑更为佩服,叹道:“三弟所言极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王莽篡汉,必不得长久。至于天命……”他顿了顿,继续道:“愚兄有位姓蔡的朋友,其父蔡少公是南阳有名的谶纬家,常与人议论天下大事。今夜蔡家设宴,愚兄受邀,三弟可一同前往,听听蔡公高见。”

当晚,蔡家宾客满堂,众人高谈阔论,议论国事。邓晨与刘秀坐于末席,静听众人发言。待到蔡少公开口,他郑重其事地说道:“近日研究图谶,得一预言:将来刘秀当为天子。”

座中有人问道:“可是国师公刘秀?”

蔡少公正欲回答,末席忽然传来一阵爽朗笑声,紧接着有人朗声道:“天下同姓同名的并不多,刘秀当为天子,怎见得就不是我?”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位眉目俊朗、唇须未浓的青年笑立当场,正是刘秀。满堂宾客哄堂大笑,蔡少公瞠目结舌,一时语塞。刘秀含笑抱拳,起身告退。邓晨也起身相随,心中对这位小舅子更加敬重。

他深知,刘秀性情沉稳,绝非轻狂之人。能在这乱世中胸怀大志,必有非凡作为。长安梦碎之后,刘秀的新野壮志,正悄然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