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智宫事变

让我们详细看看那几天在仁智宫发生的事。

武德七年(624)六月二十四,李渊到达仁智宫。紧接着,奉李建成之命给杨文干送铠甲的尔朱焕和桥公山走到豳(bīn)州(今陕西省咸阳市彬州市),据说是因为害怕被牵连,突然改道仁智宫,向李渊举报说太子想让杨文干举兵谋反。与此同时,宁州(今甘肃省庆阳市宁县)人杜凤举也赶赴仁智宫,举报杨文干要谋反。

一边是长安的人,一边是宁州的人,几乎前后脚赶到仁智宫举报同一件事,真是做贼的遇见抢劫的——巧到家了。还有,杨文干和李建成想造反,那他们是有多愚蠢,才在造反前夕连士兵的铠甲都没有准备到位?这样的事听起来就觉得离谱。

尔朱焕和桥公山确实在送铠甲,但不是为了造反做准备,而是李建成和杨文干在为未来两府的武装斗争做准备,这两人只是在执行不那么保密的日常公务而已。而他们与杜凤举同时到仁智宫举报,恐怕是受了某种势力的收买,所以才能口径一致。

能办成这种事的,自然是秦王李世民。要说收买太子府官员,李世民最有心得,太子府的率更令(2)王晊(zhì)就是他安插进去的。

其实李建成也可以收买秦王府的官员,只是他没成功,反而是太子府的官员频繁被收买。这只能说明李建成的领导出现了严重问题,要么待遇没给到位,要么下属受了委屈。

联系罗艺的事情刚结束,李建成又和另一位封疆大吏搞到了一起,可想而知李渊是什么心情。不管举报是真是假,愤怒、暴躁、怀疑、纠结,这些情绪他恐怕一个都少不了。

李渊的心里在想什么?

他可以废了李建成,结果就是李世民做太子。秦王府拥有大批文武官员的支持,简直自成一个小朝廷。在这个小朝廷中,李世民又有绝对的威望,所以只要李建成下台,李世民成了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李渊立马会被架空。从这一点上看,李渊对李建成既有情感上的偏爱,也有政治上的利用,所以就算李建成犯了大逆之罪,李渊还是会保全他。说到底,在政治平衡的棋局上,李世民因为自己过于强大,先天性地失去了父亲的支持。

此时此刻,对李渊来说,要做的第一件事是镇压杨文干,第二件事是保全自己的皇位,并维护当前的政治格局,将事件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按照这个逻辑,《新唐书》中的记载其实更符合李渊的决策心理:

李渊第一时间派遣司农卿宇文颖前往庆州,传召杨文干。为什么把千斤重担交给宇文颖?因为他是齐王李元吉的亲信,而李元吉是李建成的小跟班。让宇文颖前去庆州,在李渊的视野里,李世民是没法插手干涉的。

临行之前,宇文颖和李元吉见过面,李元吉交代了什么是历史之谜,史书上只是说,宇文颖到了庆州之后杨文干就反了——“元吉阴结颖,使告文干,文干遽率兵反”。

或许是李元吉声称有人举报杨文干谋反,只要杨文干赶到仁智宫,必定是死路一条,或许是他告诉杨文干太子有难,需要支援,总之都是为了逼迫杨文干起兵。

李元吉之所以利用信息差逼反杨文干,必定是想得到政治收益。从李元吉的视角看,只要杨文干造反,李建成的谋反罪就可以成立,而李建成一倒台,为了牵制李世民,李渊大概率会扶持他上位。如果杨文干成功控制了仁智宫呢?李元吉正好可以铲除李渊和李世民,剩下的一边是仁厚的李建成,一边是心狠手辣、城府极深的李元吉,那么李元吉还真有可能攫取帝位。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宇文颖和杨文干失败了。

宇文颖被带回到仁智宫,李渊失望透顶。面对责问,宇文颖无言以对,最终成为权力斗争的炮灰,被李渊处死。与此同时,李渊向长安传诏,逮捕王珪、魏徵、韦挺、徐师谟、冯世立等太子府的文武官员,并给李建成发了一道手诏,让他迅速赶往仁智宫。

李建成内心是恐惧崩溃的,因为前途未卜。这种时候,不少人会选择铤而走险,毕竟富贵都是险中求得,就像太子舍人徐师谟。

徐师谟想着,现在太子的人马占据着长安,如能背水一战,只要赢了,自己就是新朝廷的大功臣。他心里的算盘打得精,可李渊只要还活着,他就是皇权的象征,而李世民只要大手一挥,就能从者云集,李建成即便控制了长安,又能如何?

更何况,被李建成控制的只是宫城,并非整个长安都人心归附。只要李渊和李世民站在长安城下,随便扯着嗓子喊一声,禁卫军和朝廷重臣就会倒戈了。

这样的事情,历史上不是没有发生过。西汉年间,汉武帝的太子刘据宽厚待人,礼贤下士,人望很高,可是受奸臣江充的挑拨,被汉武帝猜忌,于是趁汉武帝在外的时候在长安起兵。最终刘据虽然占据长安,可架不住汉武帝的皇权号召,最终兵败被杀。

李建成只要起兵,就是死路一条,所以詹事主簿赵弘智建议他应该孤身前去向李渊认错。不过李建成的选择更聪明,他让太子府的官员全部随行,以此证明,太子府所有人的前途都由李渊决定。

在距离仁智宫不到六十里的地方,李建成留下了大部队,带着十余个亲信,惶惶不安地向玉华山奔去。

到达仁智宫后,李建成跪在李渊面前,痛哭流涕,认错求恕。李渊肯定是有气的,可见到李建成愿意离开长安,认错态度又端正,怒气消减了不少。当晚,李渊将李建成扣押在仁智宫,让殿中监陈福严加看管,只供给李建成粗食麦饭充饥,此外还留了一支卫兵,名为看管,实则是保护。

放眼仁智宫,谁能伤害李建成?答案显而易见——秦王府的人。

对于这两天发生的事情,李渊疑惑重重。混了这么多年官场,见惯了风风雨雨,他很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在危机降临、局势不明的时候谁也别信,保护自己才是王道。

就在当晚,李渊让禁卫军护送自己离开了仁智宫,一路狂奔数十里,直到遇上太子府的官员,才停下脚步歇了一晚。

贞观史臣认为,是因为宁州失陷,李渊害怕贼军半夜偷袭,所以才决定离开。这种说法看似合理,可就在第二天,宁州的局面没有改变,仁智宫的安保级别也没有提高,李渊却重新回到了仁智宫,这又作何解释呢?

归根结底,李渊连夜逃离,明面上是在防杨文干,实际上是在防李世民。对李渊而言,真正的威胁不是敌军明目张胆的进攻,而是身边人在暗夜中的偷袭。李渊将李建成留在仁智宫,不像是抛弃,更像是拿他作诱饵,试探秦王府。不过这种显而易见的坑,聪明人如李世民是不会跳进去的。

杨文干起兵后,左武卫将军钱九陇、灵州(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灵武市)都督杨师道奉旨平叛。前者是李渊从太原带出来的嫡系,后者是李渊的女婿。两人都是久经沙场的悍将,政治立场也没问题,平定杨文干的叛乱只是时间问题,所以在关键时刻,李渊想的是更长远的问题。

这次暴动,究竟是李建成的授意,还是杨文干自己的意思,连李渊自己都分辨不清,更何况遍布在全国各地的李建成党羽?如果这些人认为是李建成授意的,想举兵响应,局面就要糟糕了。

李渊需要一个能镇得住场面的人主持平叛,于是六月二十六,他返回仁智宫,随即召见了李世民。李渊的意思很简单,希望李世民能挑起这个重担。

为了让李世民心里舒坦些,李渊开出了天价条件:事成之后,他将封李世民为太子,至于李建成,可以让他做蜀王。蜀地兵力薄弱,如果李建成安守本分,李世民就得放过他一马;如果李建成还想闹事,李世民收拾他也会容易些。

“父慈子孝”的场景着实令人感动落泪,可偏偏这是史臣虚构的。这么说的原因很简单:还在太原的时候,李渊就许诺让李世民做太子,后来却食言而肥。如果李渊这时候故伎重演,岂不是把李世民当蠢蛋?严格来说,镇压杨文干是李世民的分内之事,李渊拿太子的宝座激励李世民,有点离谱了。而且,让位高权重的李世民做太子,等同于把权柄直接移交给秦王府,李渊肯定干不出来挖坑埋自己的事。

细细品来,响应李建成的军方将领屈指可数,就算李世民不出马,问题也不大。李渊派李世民出马,有上双重保险的意思,而最主要的考虑则是支开李世民,方便他将李建成的罪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李世民刚离开,李元吉就带着嫔妃团找李渊求情,封德彝也发动外臣游说,极力帮李建成开脱。随后,李渊以兄弟不睦为由让李建成打道回府,让他继续镇守长安。

仁智宫一场闹剧,死了这么多人,自然需要有个交代,既然李建成无罪,那就必然是太子府的官员的过错。事后,太子中允王珪、太子左卫率韦挺被流放到嶲(xī)州(今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一带)。

在流放的名单中,还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杜淹。杜淹是后来的唐朝宰相杜如晦的叔父,擅长钻营,精于算计。大唐建立后,他因为政治履历有污点,长期得不到重用,于是削尖了脑袋想投奔太子李建成。李世民的首席幕僚房玄龄担心杜淹被太子府重用,最终将杜淹收编到秦王府,授予兵曹参军之职。

为何秦王府的杜淹也会遭殃?最大的可能,他就是仁智宫事变中秦王府的急先锋。

要是放在平时,属下被冤枉,李世民绝对会据理力争,直接顶撞李渊也不是没可能。可这一次,李世民有功劳在身却连声都不吭,这就已经说明杜淹在此次事件中扮演角色之重要,是毋庸置疑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