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王宫金碧辉煌,青铜烛台映得殿内光影交错。魏王高坐九层玉阶之上,指节叩击案几,将一封密信重重摔在群臣面前:“秦国近年吞并三郡,囤积粮草,其志不在小!“
大殿之上,文臣武将各怀心思。右相李荀躬身道:“秦,苦寒之地,常年战争,民生疲敝,且秦国上将军王阖年迈,正是攻伐良机。“
庞衍踏前一步,虎目圆睁:“末将愿率十万精兵,直取秦都咸阳!“
魏王沉吟片刻,忽地起身,抽出壁上玄铁剑,剑尖直指秦国方向:“传令三军,半月内集结,庞衍为主帅,李荀监军!“
殿外,秋霜初降,铁甲碰撞声已隐隐传来。魏军出征那日,庞衍立于城楼,望着旌旗遮天的队伍,嘴角勾起冷笑:“秦王,你的江山,该换主人了。“
咸阳宫钟鸣九响,急报如雪片般飞入。
“魏军已出函谷关!“
“庞衍亲率铁骑,先锋距我边境仅三十里!“
秦王在御书房来回踱步,掌心被竹简边缘硌出血痕。十五岁的太子秦云跪坐案前,看着父亲鬓角新添的白发,指尖不自觉攥紧了衣角。
“传王阖将军、司马丞相即刻入宫!“秦王的声音沙哑如砂纸,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深夜,三人在舆图前商议至烛泪凝成冰晶。王阖抚着斑驳的铠甲道:“老臣愿领五万兵马守函谷关,丞相调拨粮草,太子亲征鼓舞士气。“
秦王望着舆图上蜿蜒的边境线,忽然想起三十年前初登王位时,同样的舆图前,先王将玉玺交到他手中,说:“秦国的山河,比这图上的更险峻。“
函谷关城头,战鼓声震得旌旗猎猎作响。
秦军弓箭手万箭齐发,魏军盾牌阵如铁壁般推进。庞衍身披玄甲,胯下乌骓马踏过遍野残肢,长刀所向之处,秦军阵型渐显涣散。
秦王亲率三万精骑杀入敌阵,银枪挑落两名魏将。忽然一支冷箭自斜里刺来,他侧身躲过要害,箭镞却深深扎进肩胛。
“护驾!“
亲卫们冲上前,秦王却推开他们,强忍剧痛继续厮杀。鲜血顺着枪杆滴落,在黄土上绽开朵朵暗红的花。
暮色四合时,魏军鸣金收兵。回营的秦王踉跄下马,伤口已泛起乌青——箭上淬了见血封喉的剧毒。
军医颤抖着剪开甲胄,腐肉与箭簇粘连的血痂触目惊心。
“王上,此毒无解...“
秦王望着帐顶,嘴角竟泛起苦笑。他想起出征前夜,秦云跪在榻前请求随军,被自己严词拒绝;想起太子眼中闪烁的泪光,像极了当年自己跪在先王榻前的模样。
毒性开始蔓延,他感觉四肢逐渐麻木,却始终死死攥着腰间玉牌——那是先王传位的信物,此刻却像烙铁般灼痛掌心。
三更梆子响过,传来急诏。
王阖和司马云踏进中军帐时,秦王正倚在榻上,气若游丝。烛火将他的影子投在帐帘上,忽明忽暗,恍如风中残烛。
“两位爱卿...“秦王的声音细若蚊蝇,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度,“寡人怕是...撑不过今夜了。“
帐外北风呼啸,卷着细雪扑打营帐。司马云跪地垂泪,王阖的虎目也泛起水光。太子秦云被侍卫簇拥着冲进帐中,衣袍上沾满霜雪,脸上还带着未干的泪痕。
秦王挣扎着坐起,将玉玺塞进秦云手中。玉玺入手冰凉,太子手指颤抖得几乎握不住。
“云儿,还记得寡人教你《治国策》时说过的话吗?“秦王的声音越来越弱,却字字清晰,“君者,如舟行洪流,舵稳则国安。魏军压境,你要与王阖将军同守函谷关,丞相统筹后方,万不可轻敌...“
太子死死咬住嘴唇,鲜血从齿缝渗出。他忽然想起三年前那个暴雨夜,父亲在书房指着舆图说:“秦国西边有羌人,北边有匈奴,南楚虎视眈眈,你要学会在夹缝中护住这片山河。“
秦王的手突然垂落,玉玺“咚“地砸在案几上。太子扑上前,却只触到逐渐冰冷的掌心。
帐外传来此起彼伏的恸哭声,雪花无声落下,覆盖了整片秦军营帐。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秦王的神智却格外清明。他拉着秦云的手,絮絮说着治国之道:
“民生为根本,农桑税赋要轻,不可竭泽而渔;吏治要严,贪腐者诛九族;军中赏罚分明,败者不恕,胜者不骄...“
太子跪在榻前,泪水一滴滴落在锦缎褥垫上,晕开深褐色的痕迹。
秦王忽然剧烈咳嗽起来,嘴角溢出黑血。他伸手抚上太子头顶,像小时候那样轻轻摩挲:“寡人最放心不下你...太年轻了。遇事多听王阖和司马云的话,他们跟先王起过兵,打过仗...“
太子猛地抬头,看见父亲眼角滑落的泪珠。这是他第一次看见父亲流泪——那个在战场上单手格住匈奴弯刀的男人,那个在朝堂上雷霆震怒的君王。
在意识逐渐模糊的间隙,秦王的思绪飘向遥远的过去:
五岁那年,先王带他去狩猎,他射中第一只野兔时,先王摸着他的头说:“秦家的男儿,要有射落星辰的勇气。“
十岁生辰,他第一次随父王上朝,看着父亲在龙椅上处理政务,百姓的哭声、将士的请战书、邻国的求和书纷至沓来,父亲始终从容应对。
十五岁那年,他奉命巡查灾民,看见饿殍遍野的景象,父亲对他说:“君王手中的权柄,是杀人的刀,也是救人的药。“
这些记忆碎片在眼前闪过,最终定格在太子跪在榻前的身影上。秦王嘴角露出欣慰的笑,缓缓阖上双眼。
当秦王冰冷的躯体被抬出营帐时,太子秦云忽然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
他捧着沉甸甸的玉玺站在风雪中,听着群臣的哭泣声,却觉得那声音像远山传来的回音。魏军的号角声隐隐传来,仿佛随时会踏破函谷关,肆虐秦国。
侍从递上冠冕时,他望着九旒垂珠,忽然想起父亲带他观星时说的话:“天子冠冕上的垂旒,不是为了遮挡视线,而是提醒君王,要俯首倾听天下苍生。“
三日后,秦云身披战甲登上城楼。
他望着城下黑压压的魏军,忽然拔出腰间佩剑,剑尖直指苍穹:“父王用性命守住的国土,我秦云就是战至最后一人,也绝不后退半步!“
城墙上,将士们齐声呐喊,声浪震得积雪簌簌而落。
那一刻,十五岁的少年天子忽然明白,玉玺的重量不是冰冷的石头,而是万千黎民的性命,是绵延千里的疆土,是父亲用一生守护的承诺。
命将军李继严守函谷古,注意,一定要只守不攻,大将军王阖,丞相司马云明日与我一同护送父王回归国都咸阳。
秦王灵柩运回咸阳那日,天降大雪。
秦云跪在灵前,忽然听见殿外传来骚动。原是魏国细作混入送葬队伍,意图行刺新君。王阖眼疾手快,长剑挥出,血溅白玉阶。
司马云趁机下令关闭宫门,将刺客尽数擒拿。
秦云望着父亲棺椁上覆盖的暗黑龙绸,忽然挺直脊背。他知道,这不过是漫长守国之路的开始。
灵堂之上,王阖和司马云再次跪地。
“老臣愿以残躯为盾,护新君周全!“王阖的铠甲上仍沾着刺客的血迹。
“臣必肝脑涂地,助新君治国安邦!“司马云将官印重重按在血书上。
太子秦云亲手扶起两位臣子,目光如炬:“寡人与二位共勉,此生绝不负父王遗志,不负秦国山河!“
窗外,雪霁初晴,一道虹光穿透云层,映在咸阳宫檐角的青铜鸱吻上。
当夜,太子独坐书房,就着烛光批阅奏折。
父亲曾用朱砂笔在《治国策》上批注:“危难之际,方见君王本色。“
他蘸墨写下第一道旨意:“函谷关守军增粮三成,重伤者送归咸阳养伤。“
笔尖停顿处,一滴泪落在宣纸上,晕开墨迹,恰似当年父亲教他写字时,滴落的烛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