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人工智能的影响

人工智能虽然为人类带来了便捷,但也可能给人类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1.5.1 人类和机器

有很多人担心:未来人工智能崛起,会不会引发人类和机器的竞争呢?

人类未来的工作方式会不会从原来的和工具一起工作,变成和机器一起工作,直到和机器人一起工作呢?人类和机器人会有怎样的竞争呢?

不可否认的是,在未来的社会中,机器一定会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不过,我们并不需要担心被机器打败——机器会为人类解决琐碎的问题,让我们腾出精力做更多有趣的事情。我们将更有机会成为原创者,去创造更优秀的事物。我们人类还有着更多感性的情感,比如对美和感情的认知,这是机器很难学习并具备的。

我们来看一下如何区分鸵鸟和鸸鹋(见图1-3)。乍看两者非常接近,但是通过脖子和尾巴的不同,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区分它们。

图1-3 鸵鸟(左)和鸸鹋(右)

如果让计算机来识别图1-3中的两张图片,计算机就需要学习每一种鸟的特征,进而判断这究竟是鸵鸟还是鸸鹋。另外,如果样本量较小或者角度有变化,计算机就有可能无法识别图片中鸟的种类。

1.5.2 人工智能对法律的冲击

即便是刚才提到的人工智能的集大成者——自动驾驶,现在也依旧不成熟。比如,若某电动汽车在自动驾驶过程中导致司机死亡,或者在某共享汽车的自动驾驶测试过程中发生事故导致行人死亡,责任如何判定?是司机的错还是算法的错?这些都需要有法律作为评判依据。

同样,机器人也对法律规则带来了冲击,新的智能和主体会带来新的情况,而数据隐私和数据霸权则是我们当今所要面对的问题。

人工智能不仅给法律系统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也给全人类提出了对于人性和道德的挑战。如果机器人被他的设计者、制造者或拥有者用来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甚至威胁他人的生命安全,谁应该为可能发生的灾难负责?如果机器人被当成武器直接派到前线参加战争,不管是以无人机的形式,还是以单兵的形式,我们会为人工智能的发展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吗?

多数学者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对法律及其行业生态产生巨大影响。因此,面对人工智能的法律风险,应该如何立法应对,已成为法学界关注的重点问题。学者们主要从法理学的宏观视角审视人工智能的法律风险。对人工智能的立法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对人工智能应用的立法;另一种是对人工智能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设计者、生产者、使用者和维修者的立法。立法原则包括目的正当原则、人类善良情感原则、公众知情原则或透明原则、政府管控原则、分类管控原则、全程管控原则、预防原则以及国际合作原则。在这些原则的基础上,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全面依法治国的深度融合,树立数据思维,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来推动人工智能的科学立法。

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及人工智能立法的转型,将重构公众认知法律的模式,重构法律规则本身的形态,进而重构法律的价值导向。也有学者对目前法学界对人工智能法学研究明显违反人类智力常识的反智化现象进行了严肃的批判,主张法学研究应该避免盲目跟风,走出对人工智能的盲目崇拜,回归学术研究的理性轨道。一些著名学者认为,人工智能给传统法治带来了重大变革和影响,推动了数字时代的法治范式转型。

总之,我们不要过度地神化人工智能,更不要对它抱有畏惧心理,我们要用科学、客观的眼光来看待这门学科的成就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