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亲

即使以当年的标准来说,朱安的脚也算非常小,这在亲戚群中应该为她和家人争来了不少荣誉。尽管如此,她的婚事却没有像大家预言的那么顺利,其中原因我们也很难弄清楚。为鲁迅作传的人都爱说朱安长得难看。朱安现存的照片中有一幅看来比较年轻:长长的脸,尖下巴,眼睛和嘴巴线条分明,鼻子稍大,头发往后梳成髻,前额很高。(当时流行的风尚,已婚女子会把前额头发剃去一点,让额头显得更高,这反映了清代的审美观——因为男人都按满洲规矩剃光前额,久而久之,大家就觉得这样看着才顺眼。)最让人注意的,是照片中人那份羞怯的神情。按传统标准,朱安当然算不上美女,但也说不上丑陋。另一方面,她的身材矮小瘦弱,后来的鲁迅传记作者甚至说她“发育不良”。事实上,比朱安年轻一辈的中国女性有很多也不过四尺八九寸高;鲁迅本人的身高也只有五尺三寸而已。

说到底,即使朱安外貌不美,对谈婚论嫁也不一定是大障碍,因为古有明训:娶妻求淑妇。朱安性情和顺,家庭背景又好,实在具备了“淑妇”的条件。

1899年,朱安二十一岁,绍兴旧俗称这样的未婚女子为“老大姑娘”,认为到了这阶段,她们即使找到夫家,也多半只能做填房。但这时朱安的婚姻前景似乎明朗了起来,通过亲戚的斡旋,有了议婚的对象。男的是一名周姓前任官员的长孙。那位周老爷当过京官,但后来因为科场贿赂而锒铛入狱,家道自此中落。他的长孙十八岁,在南京一所新派学堂念书。绍兴传统以妻子比丈夫大两三岁为佳,所以两人可以算是相当匹配的;唯一的缺憾是周家经济颇为拮据。但毕竟他们在绍兴还算是户体面人家,对“老大姑娘”朱安来说,这可能是最理想的安排了。

1899年3月,周家正式向朱家提亲,朱家在16日允婚,但周家却拖延到1901年4月才向朱家请庚(拿准新娘的生辰八字,以便择吉日成婚)。按照绍兴传统的婚俗,议婚有三个阶段,一是男方请媒人向女方提亲,二是女方允婚,三是男方向女方请庚,而请庚通常是在允婚后马上进行的,可是在朱安来说却晚了两年。一般鲁迅学者总以此为周树人拒婚的证据,事实上一个可能更合理的解释是周家家景困难,不能在短时间内筹到定亲所需的礼金。

1901年似乎是他们成亲的好时间,因为绍兴惯例婚礼多半在冬季举行,而朱安的未婚夫又将要在同年年底毕业,算得上双喜临门。不料就在这个时候,周树人拿到远赴日本留学的奖学金,因此朱家想看到女儿成婚的希望又落空了。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他们当然也愿意未来女婿出洋留学,因为朱安的未婚夫身份提高了,对她全家也是一份光荣。

周树人在1902年3月离开中国,除了两次短暂回家外,在日本一直逗留到1909年。他如此一去不归,实在令朱家忧心忡忡,而他赴日后不久,通过他母亲向朱家提出一项要求,更教他们增添了忧虑:周树人要朱安放脚,然后进学堂读书。

对思想保守的朱家来说,这着实吓了他们一跳。撇开原则问题不谈,事实上这份要求也很难付诸实行,因为一个自幼缠足的女人,到二十多岁双脚的骨头已完全折断,根本无法恢复正常,解开了缠脚布,脚还是畸形的,还是需要外在支撑,走动也仍然困难。至于入学读书,虽然1902年已有女学兴办之例,但朱家附近并没有学堂,而先进城市新办的女子学堂,学生也都以少女为主。由此可见,朱家拒绝周树人的要求是意料中事。

这为朱安的婚事蒙上了一层阴影。虽然周老太太对这个未来媳妇很满意,但谁也不能预料留学在外的激进青年会采取什么行动。1903年周树人回家探亲,身穿西服,辫子都已经剪掉了,这似乎不是好征兆。不过他始终没有提出要退婚,虽然周家也没有安排把朱安迎娶过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