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东宫三府,开新学

东宫

原潞王府,现杭州行宫东侧,原世子府改扩而来。

新朝初立,上上下下都需要新君指示,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朱由梓身为新帝最近的谋主,几乎住在了行宫内。

今日终于有闲憩休沐,朱由梓回到了这个还在扩建的东宫府。

朱常淓的大朝廷如今大体走上了正轨,朱由梓自己的小朝廷也需要安排。

身为皇太子兼大都督,有开府置牙、自设僚属之权。

其中詹事府可安排文官,大都督府可安置武官,另有东宫僚属可为内臣。

为了让朱由梓可以合理参与朝议,朱常淓仿效太祖皇帝以朝廷重臣充任太子的三公三孤。

命阁臣黄道周兼任太子太傅,左都御史刘宗周兼任太子太师,阁臣朱大典兼任太子太保。

苏松经理陈子龙兼任太子少傅,兵部左侍郎路振飞兼任太子少师,右都督、镇夷伯方国安兼任太子少保。

对于自己的私人文官之首,朱由梓原本想要选择亲近自己的苏松巡抚夏允彝,让他兼任自己的詹事府詹事。

不过显然如今夏允彝着重在苏州,没工夫返杭辅佐自己,所以朱由梓退而求其次,征召了到杭的原弘光朝礼部尚书陈子壮为詹事府詹事,兼任翰林院学士,辅佐自己。

其余少詹事、府丞、左右春坊学士,朱由梓都依照名望、本领向自己知道的一些有能力的人发起征召,笼络了大批有见识的读书人。

大都督府,因为是新设衙门,里面的官制由自己设计并自任官员,只需要报于天子核准即可。

经过自己思索再三,朱由梓决定在大都督府下设府丞、幕僚司、后勤司、军法司、铨叙司、纪功司。

府丞与各司长官对应六部的侍郎,正三品待遇。

另外朱由梓投入大量银子筹办火药局、火器制造局,挂在大都督府后勤司之下,并任命督办专门管理监督。

派人大量搜集招募各种善于制造火器、火药的匠人,给予他们优厚待遇,甚至于其中的大匠可以赐给他们官身。

又引入更加先进的流水线生产,质检措施,保密措施。

在朱由梓展现出极度重视的影响下,大都督府麾下各部队的火器配备率、良品度得到明显提高。

同时,朱由梓又在两局内部设立研究院,高薪聘请大匠让他们研究制造更加先进的火枪、火炮、火药。

设有原料采买使,专门去民间大小商人那里采购储备大量火器、火药所需要用的各种原料,如铁、铜、硝石、硫磺、炭等,并以朝廷的名义下令将这些原材料列入禁品名单。

特别是严禁火器及火器原材料流入清国境内,一旦查抄出与北边私通者,族灭。

因此,民间火器、火药的原材料商家只能将原材料卖给官办火药厂。

好在朱由梓并不会仗势欺人,依旧是以市场价将这些原料购买,以防他们走私。

此外,朱由梓还重用洋人技术,重用新学人才。

听闻崇祯朝与徐光启同著《崇祯历书》的中国通汤若望寓居广东壕镜(澳门),特意派人前往请他来杭担任科学顾问,指导火器局制造鸟铳。

为了让汤若望心动,朱由梓甚至许诺了在杭州给他建一座基督教堂。

朱由梓所谓新学,便是被当世盛行的阳明心学斥为奇技淫巧的科学。

他通过查找吏部官员名单,得知了宋应昇、宋应星兄弟甲申之变后便辞官致仕在家。

特意通过吏部,派人征召兄弟二人来杭,其中宋应昇被任命为工部右侍郎,宋应星被任命为詹事府少詹事、大都督府幕僚司参议兼火器织造局督办。

不过自从两兄弟听闻大明亡国后,虽然心向大明,但已经无意出仕,以至于之前弘光朝的荐授都被两兄弟以侍奉老母拒绝。

果然,随着朝廷秘密派往去敌占区征辟兄弟二人的使者秘密抵达南昌府奉新,兄弟二人果然以家有老母为由,拒绝了。

朱由梓没办法,对于这种当前时代少有的实用性人才,只能宠着。

先是亲自提笔去信述以家国大义,又命人带去百两银子,附言道:“若二位先生当真放心不下令慈,可一同携母入杭,孤可接入东宫代为奉养。”

兄弟二人见当朝太子如此礼遇,又听闻过太子在苏杭的战绩,盛情难却下,只得跟随使者秘密前往杭州,独留下老二宋应鼎、小弟宋应晶照顾老母。

得知兄弟二人启程,不日后即可抵杭,朱由梓十分激动。

想到自己将来需要大量科学人才来发展应用技术,朱由梓思量片刻后决定在大都督府幕僚司下开设新学堂。

好让宋应星等即将到来担任幕僚司参议的新学人才,之后可以兼任新学堂教授,用以教导那些自己从街道上收养的无家可归的孤儿们新学知识。

对应的,朱由梓还在同时设立了讲武堂,将下面的各级将领,由高到低参加为期一个月到三个月不等的军事技能进修,由幕僚司参军处参军们担任军事教员,同时聘请军中有能力的将军担任顾问。

主要教导他们认读、基础兵法、军事地图、军法等新式技术。

朱由梓预计用一到两年的时间,将手下的各级将领,从副总兵到都司、把总、旗总全部轮换一遍。

每一期学员三百人。

第一期将由朱由梓亲自担任首席教员,由东宫卫率府左卫率施琅辅助,学员有吴志葵、方国安、王之仁、李成栋、鲁之屿、侯承祖等稍微年轻的提督、总兵官,也有他们手下的副总兵、副将、游击、参将一级,时间为期一个月。

因为许多总兵在地方有军事任务,所以准许他们轮次入学。

朱由梓因为时常要入宫协助天子处理朝政,所以第一期的讲武堂教员实质上大部分时间由精通各家兵法,且深得朱由梓火力学影响的施琅负责。

对于这个比太子朱由梓年岁大不了多少,且无论从品级、爵位、资历上都只是自己晚辈的施琅。

第一批次入学的方国安、王之仁等老资历自然不服,甚至于就连卫所出身的侯承祖,都不满被一个下级骑在头上,且与自己部下同堂为窗,于是以方国安领头,众人当场与施琅呛了起来。

反倒是盗匪出身,新近投降的李成栋等人保持了平静,对这场课堂动乱冷眼旁观。

其中也隐隐包含了一场朱由梓麾下外军将领对中军将领所发起的一场不满挑战。

“讲讲讲,讲你娘,老子忍你许久了,你他娘的算哪根葱,老子当兵提刀杀鞑子的时候,你他娘还在娘肚子里打转呢,不过吊了两本书袋子,就敢在本爵面前装蒜了?敢不敢出来单挑啊,你赢了今后老子就听你的。”

“方学员,你太放肆了,这里是讲武堂,是太子门下,太子早有言在先,入了讲武堂便只论师生关系,不论职位高低。”

“再者言,若是你爵爷真有那么厉害,那么有军略,现在为什么又怎么会被太子叫来学习,当初又怎么会在芜湖一战中丢了太上皇,死了黄靖南。”

“施琅,我CNM,你他娘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左卫率,大头兵出身,小小的四品官,也敢讽刺老子堂堂朝廷命官,右军左都督,超品伯爵,还轮不到你个芝麻绿豆大小的东西在这里管教老子。”

“好,好样的方伯爷,他算个屁,咱不能丢了份。”王之仁不嫌事大的在一旁起来附和道。

......

与此同时,正在随父皇朱常淓处理内阁递上来票拟过奏折的朱由梓,也得到了讲武堂课堂冲突的事情。

一旁的老父亲幸灾乐祸的揶揄道:

“之前咱就说你将那群骄兵悍将,放到你那个劳什子讲武堂去进修,纯粹是多此一举,看看,如今咱是不是说对了。”

朱由梓苦笑道:“现在这个时代,火力为王,战场厮杀已经是过去了,新式战争极具讲究团队作战。”

“若论冲锋陷阵,捉对拼杀,谁也不是北边那群辽东女真出身的满清对手,我们只能发挥出我们的技术优势,以超绝火力压制满清,才有可能赢得胜利。”

“今日儿臣之所以要办这个讲武堂,一是要磨一磨那些军中悍将的脾性,二是要他们学习当世最先进的火器运用技术以及新式的军事参谋战术,三是给他们一个门生的身份,好让他们对我们父子俩归心。”

“再者,泼出去的水岂有覆收之理。”

朱常淓哈哈笑道:“既然咱说了你不听,那这个苦你就自己吃去吧,对此咱就爱莫能助了,不过你说的也对,为君者最忌讳朝令夕改。”

“这样,今日咱就提前放你的班,回去好好解决问题,记住,大气些,莫要因此让那些将领记恨,与咱们父子离心离德。”

朱由梓起身施礼道:“儿臣晓得了,辛苦父皇了,儿臣告退。”

等到朱由梓消失在勤务殿中,朱常淓看着满案的奏折、题本,揉了揉手腕,“得,今天又得加个班了,老程,继续吧。”

一旁侍立的司礼监掌印程怀英称了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