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鲁格和南部的区别

“布托怎么了?还要看吗?”

“大长老,这款鲁格手枪不会是德国造的吧?”

德国原装造的鲁格市场上还是很少的,也鲜有流在巴铁这边。

大部分都是仿制的鲁格,或者直接说是小日子的南部14手枪冒充的。

南部比较出名的就是王八盒子的外号,虽然南部和鲁格外观有些类似,可是性能方面天差地别。

要知道南部故障率第一,在战场上时不时就卡壳走火。

而鲁格则是性能稳定,只杀敌人不杀友军闻名,还有认主的功能。

做工方面也是很有差距,所以说鲁格作为手枪界的荣誉在一战二战大放光彩。

而南部则被嫌弃的连自己人都不用的程度,就算是缴获了也因为嫌弃它的故障率高直接不要了,拿这种手枪自杀都往往都不会成功的枪械……

“德国原装的,也有六十多年的历史了,二战初期首批出厂的!”

布托又仔细看了看,二战初期德国军的造枪手艺属于巅峰期的存在。

每一个细节都处理的很好,尽管已经过去了六十多年,但是这把枪依然能够击发。

枪体采用的是硬铜铬合金材料制成,这些材料具有很好的耐磨性和抗腐蚀性。

而且看样子默茨都是固定时间给自己的这些收藏品进行保养的,鲁格就是其中之一。

“制作很精良啊!”

爱德华和艾德曼在看着其他的武器,参观了一下,都觉得时间太晚了,便跟默茨告辞离开了,在门外,爱德华用英文跟布托说道:“布托,比赛刚结束你就来参观默茨长老的武器库,是不是有点没底啊?鲁格手枪我也看到过,但是如此保存完好的鲁格还是很少见的。”

“是啊,德国的武器都很精致,里面的内部构造更是复杂,相比较苏制的武器来说,德国的武器还是很有想象力的。”

“据说核心的零部件就有十多项,工艺更是复杂,所以就算是现在要完全仿制复刻出来鲁格也是很难的,这次的比赛我不看好。”

“我也估计没几个能够造出来,就算造出来了,能不能用也是一个问题,这种枪械原理卡壳的概率极大!”

这个时候艾德曼说道:“手枪就这么大,再怎么难也能够造出来,只是造得好不好的问题,98K步枪可不是这么好造的啊!”

不论是98K还是鲁格都是可以量产的武器,鲁格的工艺复杂,所以难度很大,但是98K的产量很高,也是二战期间轻武器产量最多的。

500米外的射程加上优秀的精准度和可靠性,这也让98K深受德军的喜爱,除此之外欧洲战场上其他国家也都装备了98K!

毛瑟兵工厂可是传奇的存在!

三人一边走一边聊天,艾德曼说道:“布托,你是想跟着我们去白沙瓦,还是在这里?”

“去白沙瓦吧,明天还要跟安尔萨他们说说鲁格手枪的打造要点?”

“啊?”

“你会造鲁格?”

“我什么时候说我不会?”

布托的话让爱德华、艾德曼都有些无语,没想到这小子早就会造鲁格手枪了。

只是来看看默茨收藏的原装德国货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毕竟鲁格手枪不同批次的质量也是不同的。

战场初期德军的武器精良,到了后期的话,面临各种困境的德国兵工厂又如何能够造出合格的武器。

所以后期的鲁格出现卡弹的情况还是时有发生的,这也是为什么犹太裔集中营当中。

德国军官枪杀的时候会出现这类卡弹的画面和情节,这个时期的德军武器已经走下坡路了。

加上军官情绪的波动,早就没有心情打仗了,武器长时间不保养也是很正常的,在关键时候出现岔子也在情理之中。

这场锻造大赛关键就是第一场的比赛,如此布托以高积分挺进决赛圈。

鲁格手枪只要会造的话,以布托手搓的能力,每一个零部件只要差距不是很大的情况下,能够组装起来就算成功了。

按照其他人的锻造水平来看,布托冠军的位置是稳定的。

布托跟着艾德曼的军车回到了白沙瓦,爱德华闲聊之中说道:“布托,你为什么不买台车?”

“我打算在米国找同学买一台二手的皮卡,在巴铁皮卡还是很实用的。”

“米国这边运过来方便?”

“反正不管是从米国还是英国欧洲都是要走海运,我在米国那边有些人脉,也开始建立起来了货运体系,所以也想通过这种方式看看海运畅通不。”

“我建议你不仅要买车,还有机器和工具等等,电话、电脑什么的,也有机会要买了啊。”

1999年世界还是很发达的,电脑电话连移动电话都有了,只是在巴铁这边还是没有普及罢了。

布托知道只要一百支燧发枪的订单完成,这些东西布托都可以去置办,而且随着锻造大赛进入白热化的阶段。

布托在这次大赛产生的影响还在逐步提高,到时候不需要布托去多说什么。

分散在各地的达拉镇的青壮年和经验丰富的造枪师傅都会慕名而来。

并且布托分出去作为赔偿的工厂也会再次回到布托这边,有了场子和人员的情况下,布托才能够放开手脚去干。

而不是现在只是小打小闹的,不过也是因为这些小打小闹的订单,这才让布托有了启动的资金和骨干成员。

不然凭借布托一开始连如何锻造农具都不会的手艺,想要在达拉镇混出名堂还是很难的。

如今不是布托着急,而是达拉镇所有人都着急了,没有一个领头羊的存在,这让达拉镇的村民都忍不住去种地了。

可是本来就是贫瘠的土地又能够种出什么?本身连自己喝的水都极度缺乏了,所以说想要大规模的收获是基本不可能的。

种些耐寒的玉米之类的种植物都要看天吃饭,更加不用说是水稻和小麦了。

如今在达拉镇这里,土地已经因为长期的荒芜已经没法种出什么了,陷入困境的村民想着以前的老本行了。

可是没有镇长级别的引领,他们又如何有收入,毕竟原先的话,都是造出来的枪械直接被收购了。

按照造出来多少俩结账的,亦或者说按照天数来结算,反正收入能够糊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