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个心理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实验对象是一群5岁左右的孩童,他们被分为A、B两个观察小组。心理学家分别在A、B实验室的桌子上放上5个倒置的玻璃杯,离开A实验室时,心理学家告诉小朋友不要动桌上的玻璃杯,因为里面装有东西。离开B实验室时,他却什么也没说。布置完一切后,他再通过摄像头观察孩子们的反应。
结果显示,A实验室的孩子对倒扣在桌子上的玻璃杯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纷纷上前挪开玻璃杯,想要看杯子底下究竟装着什么。而B实验室的孩子却对玻璃杯没什么兴趣。
生活中,你会观察到这样一个现象:越是不让知道的事情,人们越想知道;越是被禁止的东西,人们越是想靠近并拼命地索取;越是得不到的东西,人们就越想要。
这便是心理学上所说的“禁果效应”,正如那则希腊神话:万神之首宙斯将一个魔盒托付给潘多拉。宙斯提醒她千万不要打开这个魔盒。可是潘多拉将宙斯的告诫抛到脑后,她偷偷打开魔盒,结果装在盒子里的所有罪恶都跑向了人间。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人类的欲望越是受到牵制、压抑,反而越是高涨。比如,那些无法轻易得到的东西,更能强化我们“一探究竟”的渴望与需求,并一再激起我们的占有欲。
对于日常生活中那些随处可见的事情,我们早已见怪不怪,它们无法引起我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唯有那些无法知晓的“神秘”事物或者被禁止的东西,对我们有着深深的吸引力。越是被禁止接近,我们越是会千方百计地通过各种渠道获得或尝试它。
“禁果效应”与两种心理息息相关。一种是好奇心理,一种是逆反心理。其实,无论是好奇还是逆反都是人类的天性。对自己不熟悉的事物,人们天生想要了解和靠近;面对条条框框的束缚,人们总想要脱身而出,无所顾忌地追求自由。
苏联心理学家普拉图诺夫在其著作《趣味心理学》的前言中特意提示读者请勿先阅读第八章第五节。这一提示反而激起了读者们的探究欲望,并采取了与作者告诫相反的态度。
读者们大多怀有这样的心理过程:为什么不被允许先翻阅第八章第五节?这里藏着怎样的秘密?如果好奇心得不到满足,人们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即亲自去一尝“禁果”。
人们的这种心态其实也反映了心理学上的另一个概念:“短缺效应”。一部电影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女主角和朋友一起逛街,她看中了一条裙子,摸了摸材质,试了试大小、款型,一切都很满意,可瞥到价格牌上的数字时,她犹豫了。导购立马说道:“您真的很有眼光,这条裙子是我们店里刚上的新款,销量很好,这是最后一条哦!”
女主角听到这句话,咬咬牙,还是买下了这条裙子。她的心理活动可能是:“这可是最后一条了,如果现在不买的话,就永远也买不到了。而如果再要得到它,我可能要花费比现在高很多的成本。”然而,花光工资买下这条裙子后,她却没了钱交房租。
我们潜意识里总是认为:越难得到某样东西,这个东西价值越高。又由于太过于害怕“失去”,我们内心的欲望之火会越烧越浓烈。欲望因此变成了一口深井,禁锢住你的身心。它越是无法被满足,越是让你泥足深陷、欲罢不能,你就此沦落为欲望的奴隶。
面对求而不得的欲望,最好的办法是坦诚。告诉自己“我真的很想拥有,可是现实证明就算尝试一百次也实现不了”,而不是“禁止自己胡思乱想”。
只因,你越是禁止自己靠近,越会害怕失去,越会不由自主地去攫取,不择手段地去占有。想要跳出欲望的陷阱,就不要隐藏、不要逃避,而要冷静、理智地看透自我人性中的缺点,将内心的欲望通通晒在阳光下。这会让你掌握主导权,一改被动承受“禁果效应”“短缺效应”影响的局面,让你浮躁的内心平静下来,让澎湃的欲望逐渐冷却。慢慢地,你会看到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距离,了解到先前被欲望绑架的自己究竟有多可悲、可笑。
淡化内心欲念的同时,面对他人的反对与禁止,我们应尽量转移注意力,不必耿耿于怀念念不忘。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去聚焦于自己的内心,观察自我内心世界的“一草一木”。
面对他人“数量有限”的通知,你该明白,对方真正的目的是挑起你的欲望,提高你所想要得到的东西的价值,看穿这一“套路”,你便很难被欲望所绑架。
欲望越是打压,就越是高涨。就像你越是翻来覆去地想睡着,就越是睡不着;你越是想彻底忘记一个人,对方的身影越是深深地刻印在你心里。这时候,不妨用另一种心态去面对欲望,尽量放松心情。而你的心态越是轻松自然,便越不容易受到欲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