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创新型企业案例(第四辑)
- 李新男 梅萌
- 6257字
- 2021-03-27 17:04:56
文化融合凝聚创新合力
——新兴际华集团有限公司案例
一、企业概况
新兴际华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兴际华)更名于2011年,其前身是新兴铸管集团,是隶属于国资委的集资产管理、资本运营和生产经营于一体的大型国有独资公司,主营业务包括黑色金属冶炼及加工、纺织服装、专用设备制造等四大业务板块,其主要产品有球墨铸铁管、板材、工程机械、油料器材、纺织服装、皮革橡胶制品等系列产品。新兴际华目前是综合实力和技术水平位居世界前列、产量销量居于世界首位的球墨铸管研发生产基地,也是国内最大的钢格板和后勤军需品、职业装、职业鞋靴研发生产基地和最大的高端纺织品研发生产基地之一。
新兴际华实行三级法人体制,总部设8个部室,二级板块包括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际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兴重工有限公司、新兴铸管置业(投资)有限公司等4家公司以及4家直接控股公司:新兴铸管(新疆)资源有限公司、新兴际华投资公司、新兴河北工程技术公司和中新联进出口公司,所属企业遍布于全国24个省(区、市)和蒙古、印度等国家。
2009年,新兴际华拥有资产总额393.87亿元,全年实现营业收入538.60亿元,实现利润21.44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8.85万元/人年;职工总数75889人,其中科技活动人员6850人。
新兴际华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时期,公司最早是1971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创立的第2672工厂,至1984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管理;1984年至2000年划归总后勤部管理,其中1996年作为试点单位,由工厂制转换为公司制,组建了新兴铸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0年至2005年为移交中央管理过渡期间;2005年拉开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序幕,跨入新的发展时期。
二、企业主要创新活动
1.“一切为用户着想”引领科技创新
新兴际华秉承“抢占行业科技制高点,实现由生产型企业向科技创新型企业跨越”的理念,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紧紧围绕加强科技研发、推进自主创新,全力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目标,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围绕这一战略目标,新兴际华明确了今后3~5年科技创新的具体目标:一是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在集团内部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搭建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科技创新队伍;整合各类科技资源,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与产生效益,努力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
新兴际华以“一切为用户着想”的技术创新宗旨,从市场调研入手,注重国内外两个市场,着重把握技术创新的市场机会,主动地接受市场挑战,适应用户新的需求,将各领域的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用户所需的商品,快捷地为用户提供服务。同时紧紧围绕重大科技项目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机构建设和技术改造的创新力度,使得公司的科技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两机制”确保技术创新市场导向
新兴际华实行采取“战略管控+财务管控”的管控模式,实行三级法人体制,集团一级定位于战略投资中心,二级定位于经营管理中心,三级定位于成本利润中心。
在集团内部推行“模拟法人实体运行机制”,以降本增效为中心,将市场机制引入企业内部各经济主体之间,实现内部经济主体的独立核算。同时“建立产供销运用快速反应联动机制”,以市场为导向,及时将3个市场(资源、产品、物流)4个维度(区域、时间、品种及市场价格)的信息,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在集团范围内共享,从而实现“快速反应创效益”。
“模拟法人运行机制”和“产供销运用快速联动机制”的全面实施,进一步创新了企业核算机制、分配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和预算动态管理机制,形成了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全面管理、全员提高的管理新机制,确保了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
同时为了加强科技研发的管理,新兴际华建立起了贯穿上下的科技管理组织机构,有计划、有步骤开展科技管理工作。集团公司成立科技管理部,制订公司科技发展规划、制定规章制度及管理办法;组织、协调、管理、监督科技项目;统计分析内外部科技信息;评审和奖励科技成果等。
新兴际华还着力建设“创新生态系统”和“科技成果评价系统”两大系统,通过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提供肥沃的创新土壤和先进的创新文化,为创新工作提供环境保障;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政策和制度,制定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建立健全与评价工作相配套的制约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激发创新活力。
3.构建分工明晰的三级研发体系
新兴际华把研发体系建设作为创新工作的重点,着力于建立2个系统(创新生态系统和科技成果评价系统)和3个机制(人才成长机制、经费保障机制和成果激励机制),建成“以技术中心为主导,内部专家为支撑,项目及研发课题为载体,外部资源为补充”的科技创新体系。
集团研发创新的总体目标是建立二级板块研究总院、事业部研究分院、三级企业研究所三级技术创新体系,二级板块研究总院分管科研计划、科研方向和科研政策;事业部研究分院和三级企业研究所结合生产经营实际,合理分工,分管产品标准、产品研发,落实生产工艺等职能;集团所属企业通过创建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加强了研发能力建设。目前已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国家级军需品技术检测中心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9个、高新技术企业9家以及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在整合内部研发资源的同时,新兴际华秉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全面合作、共同发展”的思想,充分发挥双方在人才、技术、资源等方面的有利条件,积极利用外部研发资源,产学研合作进入新阶段新领域:与北京科技大学在产学研联合、人才培养、项目开发等方面签订合作协议,通过建立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研究生教育基地、就业实习基地等进行广泛深入的合作;与神雾集团联合建立低碳与节能联合实验基地,成功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蓄热式转底炉直接还原炼铁技术等;依托四川大学联合建立产学研创新实验室,为公司自主创新增添了强大的外部引擎。
新兴际华在研发支撑体系建设过程中,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初步建立起研发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2009年新兴际华研发经费支出额为16.73亿元,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3.11%,科技活动经费筹集16.93亿元,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79个,产学研支出经费1.56亿元。研发投入增加为研发机构建设和产学研合作提供保障,为创新活动提供有力支撑。
4.将知识产权纳入集团管理全过程
新兴际华坚持“先要数量,后要质量”的专利发展战略,把专利工作纳入企业年度考核指标,将知识产权的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全过程。
在知识产权组织管理上,新兴际华成立了知识产权管理委员会为主导,主要负责贯彻执行国家政策、研究制订战略规划、落实重大措施等统筹协调工作。知识产权管理委员会下设的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具体指导协调所属企业工作、监督指导所属企业战略实施、督促落实各项具体工作、统计上报相关数据等。
在知识产权制度建设上,新兴际华一方面制定并实行《专利管理暂行办法》,另一方面在总结专利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独有的专利管理方法:一是专利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集团公司每季度通报各二级公司专利申请和授权完成数量,并定期召开专利工作讲评会,研究、部署、落实专利工作,要求下属企业定期召开专利评审鉴定会,保证专利申报时效性。二是坚持专利数量与质量并举。在专利申请和授权数大幅度提高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提高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三是结合企业实际落实指标。将集团公司专利完成指标分解到各二级公司,以二级公司指标完成确保集团实现目标。
同时,新兴际华还下发了《知识产权文化》普及读本,宣传专利知识及政策法规、开展学习培训和工艺技术研讨等活动,全方位提升企业员工尤其是工程技术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着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文化和环境。
新兴际华专利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显著成果。至2010年6月,新兴际华累计拥有有效专利451件,其中发明专利36件,并作为中国唯一代表连续多年参加球墨铸管国际标准的制定,是铸管及管件、钢格板、钢塑复合管、胶布鞋等产品国家或行业标准的主要起草者。2000年以来,新兴际华累计主持和参与起草制定、修订、审定国际标准7项、国家标准31项、行业标准11项。
5.以竞争机制为导向选人用人
新兴际华把“人才强企”战略作为推进改革与发展的关键环节,制定了《新兴际华公司“十一五”人才建设规划》、《新兴际华公司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的行动指南》政策举措,为公司持续、健康、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人力资源保障。
新兴际华坚持“创新为主、引进为辅、人才培养先行“的方针,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开展了与著名高校、科研院所、HR培训公司等机构的合作,定期选送骨干人员进行管理技术培训。同时,积极鼓励员工特别是技术人员在职或脱产攻读学位,组织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分期到先进企业学习锻炼,定期选送技术人员定向参观学习,参加技能培训和考察进修。在此基础上,重点加强了对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和各企业技术中心的人才建设,发挥其在科技研发方面的带动作用。
新兴际华着力推行人事制度改革,从总部机关开始大力实施人才公开招聘和竞聘上岗制度。2006年以来,上至集团公司总会计师、总法律顾问、二级公司负责人,下至三级企业的总会计师等,都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方式选取;总部机关和二级机关先后都实行了“站起来,再坐下”、“走出去,再进来”的竞争上岗制度。通过切实竞争上岗,企业治理水平得到提高,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走向了能够发挥自己才能的新位置,有力地提升了集团公司的竞争能力,推动了跨越发展。
同时,新兴际华积极完善内部分配制度,建立起了独具特色的首席人才评选体系,强化业绩考核与薪酬考核和干部任免挂钩的机制,逐步健全完善了三级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并积极开展对二级公司董事会履职评价、二级公司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综合考核评价、对总部机关中层管理人员和总部机关员工的年度考核评价等工作。截至2010年年底,共评选集团公司首席设计师3名、首席工程师4名;所属企业评选出各类首席人才总计252人,初步建成了一支水平高、素质好的科研领军人才队伍。
人才强企战略的实施有利地促进了新兴际华的改革发展,初步建立了“收入能高能低、岗位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和“岗位靠竞争、收入凭贡献”的市场化激励约束机制,公司在员工队伍结构、人力资源投入、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方面有很大改善。
6.整合品牌塑造整体品牌形象
新兴际华根据业务板块扩展,对集团标识内涵重新释义,印发了《关于统一规范集团标识的通知》等文件,推进成员企业对集团形象识别系统规范化应用;出台了《品牌建设指导意见》,以“新兴”和“际华福龙”等6个中国驰名商标为基础,推进4个业务板块统一使用“新兴”和“际华”2个商标,塑造“一个大家庭、两个主品牌”的整体品牌形象,推进了统一采购、统一研发、统一营销。
新兴际华视质量为品牌的生命,坚持“质量就是市场”的观念,通过撰写稿件、召开专题会议、组织不良品展览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增强了广大职工“质量第一,永远第一”的意识;制定有关质量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先后制定了《军需重点产品质量保证规定》、《外协产品质量控制规定》;组织修订了《原材料、产成品检验检测规定》、《内部管理办法》等,进一步补充完善了《质量管理手册》、《环境管理手册》、《外包产品质量控制程序》,逐步形成了符合集团发展的质量制度管理体系。
新兴际华以客户的需求和利益为中心,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欲望和长远利益,对所属板块产品营销加强统一管控,分类指导,引导所属企业从生产型向经营型的转变,并根据不同的行业特点、客户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营销体系建设和人员队伍建设,建立起覆盖国内外的销售网络,形成了具有各自行业特色的营销理念和营销模式,主要产品远销海内外。
7.以文化融合推进集团整合
新兴际华将文化融合与战略规划、资产优化、业务调整、管理整合同步推进、同步实施,做到集团重组整合到哪级,集团文化就延伸到哪级,集团理念就弘扬到哪里,用文化因子把集团上下链接成一个统一整体,实现文化融合效应“1+n=1”,战略重组效应“1+1>2”。
新兴际华适应集团三级管控和法人治理结构,有序引导特色化,重点突出统一性,培育内部合力,激发协同效应,以文化管控支撑“集团管控”,先后出台了《企业文化建设实施意见》,编制了《企业文化建设滚动规划》,提炼培育了“三个体系”(价值理念、形象识别、行为规范)、“五个专项”[学习文化、创新文化、和谐文化、速度(发展)文化、风险文化]、“四个层次”(集团—二级—三级—车间班组)的企业文化体系,推动核心理念在所有成员单位进制度、入人心、见行动,实现核心理念自上而下一贯到底。
新兴际华践行“在学习中成长,在创新中发展”的核心理念,以建设学习型组织为引领,提升员工能力,实现人企共进;深入开展创建“四个一流”职工队伍活动,同时广泛开展了“职工小改小革、合理化建议”、“职工岗位技能大赛”等活动,充分调动了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动了经济技术指标的快速增长。
通过大力培育创新精神、树立创新理念,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带来了公司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明显提升。
三、企业创新成效
新兴际华以自主创新为基础,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形式完成了多项技术创新项目,形成了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和独有技术诀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新兴际华在钢铁冶金板块的大口径球墨铸铁管、真空消失模管件、钢塑复合管、覆膜管、双金属复合管等方面填补多项国际技术和产品空白,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实现了小管内喷聚氨酯涂层技术、离心坯穿轧新工艺、鞋用橡胶高效硫化新技术等一批关键、前沿技术的突破。5年来,新兴际华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大幅度增长,2009年分别为400件和113件,同比增长181.69%和117.31%。
创新能力建设和科技成果产出增加推动了新兴际华主营业务高速发展。2006年年至2009年营业收入和利润年平均增长率为42.89%和31.49%,并获得国资委2007—2009年度任期考核“效益进步特别奖”和“节能减排特别奖”。
同时,新兴际华稳步推进标准化工作,抢占科技制高点。截至2010年年底,集团参与制定、修订国际标准4项,主持制定、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26项,参与制定、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78项。科技创新成果显著,核心竞争力不断加强。
结语
新兴际华从一个年产不足十万吨的小型钢铁企业,逐步发展成为产业众多,跨地区、跨行业快速发展的集团公司,这其中,多次兼并重组军队企业,形成了一个包括60多家企业的大型企业集团。因此如何管理好业务不兼容、规模庞大、板块众多的所属企业,是新兴际华实现创新的前提。
通过对新兴际华创新型企业建设的了解,我们感到有三个方面的经验值得学习。一是产品结构调整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新兴际华通过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实现从一次创新向持续创新的转变、从单一产品创新向系列产品创新的转变、从个人创新向集体创新的转变,在不断创新中实现优化,最终避免了落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增强创新活力,使产品在不断调整中永葆市场竞争力。
二是推进“模拟法人运行机制”和“产供销运用快速联动机制”两个机制建设,实现了企业内部经济主体的独立核算,同时有彼此比赛,既有内部动力又有外部压力,从而促使各经济主体注重技术创新、以创新谋发展,从而推动了整个集团的发展。
三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以文化融合促管理融合。新兴际华的成员企业众多,主要成员单位业务又几乎毫不相干,因此如何整合好这样一个企业,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对于企业的创新发展非常重要,新兴际华以文化为突破口,将集团的创新理念、管理理念化为每个员工的价值观并转化为自觉行动,对新兴际华的跨越式发展起到了突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