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来自网络的歌谣

校车,在中国属于一个新名词,出现的时间不长。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和资源调整,校车成为问题的现象则很快地凸显出来。对此,部分理性思考者开始把校车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国家未来的命运联系起来,认为解决校车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所以,他们大声疾呼:“各个相关主管部门,请行动起来吧!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看看一次次令人痛心疾首的学生安全交通事故,看看全国各地日益拥堵的城市早高峰,看看乡村道路上塞满孩子的黑校车,看看家长们盼望孩子安全回来的焦急眼神,看看孩子在拥挤的公交车里被挤得喘息不及的痛苦表情,请拾起本应属于自己的责任,还孩子一个安全快乐的童年。我们已经拥有制造安全校车的能力,也有足以支付运营费用的强大财政,还有什么理由再让中国人的校车愿望停留在梦的阶段?”同时,对校车事故的频发,网络也作了无情的鞭笞:

 

校车啊校车,

你夺去了多少孩子的生命!

一个简单的问题,

几乎成了不治之症!

作了多少指示,

发了多少命令。

为何制止不了呢?

原因还是贯彻不行!

 

纠非常之难,

解非常之困,

寻常手段无用,

必得霹雳雷霆!

否则层层弄虚作假,

级级敷衍难以认真:

车子破旧不更新,

肆意超载不问津!

 

血溅大地了就高喊一阵,

过后仍是我素我行!

如此循环已经太多了,

儿童们经不起如此折腾!

快快动动真格吧,

该判该杀从严处惩!

失职违令的成本高了,

才会珍惜幼小的生命!王昌波,2011年11月29日《社会舆论监督网》“文化天地”。

 

这些文字,表达的是一个现实,是一种愤怒,更是一种无奈。人们不禁要发出“我们的政府在做什么”的责问。

再者,还有一部分智者,以善良的心态,对社会、对未来寄托了一种希望:

开往春天的校车

他来自天南,

他来自海北,

他们是舞台上的匆匆过客;

他是明星,

他是草根,

他们是天生的组合,

只为信守一份爱的相约。

他们用歌声感召着开往春天的校车,

校车里从此载满了歌。

 

愿歌声也能汇成一条河,

蜿蜒盘旋校车途经的山坡;

愿每一双祈盼的眼睛,

都能点燃希望的圣火;

愿每一个朴素的心灵,

都不再孤单地把渴望诉说;

愿每一双勤劳的手,

一回眸都能抓住一份坚强的赞语;

愿迈向春天的脚步,

步步都透露着铿锵有力的坚持。

Thanks Mickle, thanks Mickle,

多年后这句问候是否还藏在心窝?

成长在岁月中的小花朵,

是否学会呵护自我?

别忘了,

爬不过的山坡,

还有开往春天的校车。

它会载你一程,

它会载你一季,

它会载你送走冬天,

迎来春暖花开的时节。

嘟嘟——

嘟嘟——

你听,

你听,

它来了,

它来了!

你们的校车,

你们的校车,

开往春天的校车,

开往春天的校车!李一荻,《开往春天的校车》。

 

但期望不是现实,也代表不了现实。让期望照进现实,在当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校车事故尚在高发时期,这是为什么?校车工作什么时候开始做?以后怎么做?这一系列问题还需我们认真思考。

或许,很多人在反思频发的校车事故的时候,会自然地联想到在好多年以前,尚未接送学生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校车事故发生。的确,没有接送学生的现象,何来校车事故?诚如我们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上学的人,那时在农村连自行车、三轮车都没有,哪来的车祸事故呢?

那么,校车事故是从何而来的?人们开始追本溯源。这里有一个被多数人认同的逻辑推理: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由于教育布局调整的需要,规模小的学校被撤并了,学生上学的路程变远了,所以才慢慢地有了接送现象。有了接送,才有了校车事故的发生。推理结论是:校车事故频发的原因在于“撤点并校”的教育布局调整。

在此,我想姑且放下对这种思维正确与否的评判,而是先把校车事故这个无法绕开的话题做一个浅析的解剖,看一看结果是怎样的。我相信,读者朋友看了以后自然会恍然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