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传一文集
- 爱德基金会传一慈善文化基金
- 1947字
- 2025-02-16 01:25:15
追忆朱传一先生
朱传一,一个抗战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老党员,在改革开放后,以开放的心胸、学习的态度,通过对境外尤其是美国社会的深入考察和研究,提出了借鉴美国经验,建立中国社会保障国家制度的构想;与此同时,身体力行地倡导民间做慈善公益,全社会都要重视社区发展和老龄事业。花甲之年,诲人不倦,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不愧是老共产党人追求真理、知行合一的典范。
——崔乃夫(民政部前部长、中华慈善总会创会会长)
朱传一先生曾是社科院美国所的资深研究员,是美国所创始元老之一。美国所成立于1981年,尚在改革开放初期。当时国内对美国了解甚少,还有许多偏见。朱传一奉派到美国考察,接触各方人士,带着的问题就是美国的生命力从何而来。从一开始,他就抓住了社会保障这个问题。从此社会保障成为他后半生研究的课题,其范围不仅限于美国,而且遍及世界各国。当时国人对外国的研究多注意政治、经济、外交,很少人注意到社会保障问题,慈善、公益的概念更是禁忌。朱传一从一开始就抓住这个问题,是名副其实的“先驱”。
——资中筠(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前所长)
朱传一先生是我非常敬重的一位智者,也是一位仁者。因为他最早将美国的社会保障概念引入中国,并组织翻译出版国外社会保障图书,为改革开放后培育中国自己的社会保障学者提供了最早的蓝本;特别是他以自己的卓识一直倡导并力推中国慈善公益事业发展,做出的是开拓性贡献。而这两个领域也是我30多年来致力奉献的领域,传一先生无疑是师长辈分的长者。
——郑功成(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华慈善总会副会长)
朱传一老师说到做到,他真的给中央打了报告。我记得他有一次异常兴奋地告诉我们,他写的报告得到了国家最高领导层的批复,还说他感觉,社会保障的概念体系不仅对国家的改革事业十分重要,而且将会成为重要的学术研究领域。他还一再鼓励我们继续研究。朱老师离开布兰戴斯大学回国以后,我继续攻读学位,并得到了布兰戴斯大学教授们的指导,最后终于将社会保障和福利作为我终生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周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兼国际学部副主任、中国欧洲学会会长)
和先生的相识是在1999年7月,他应邀出席我们在友谊宾馆举行的国际会议。傍晚休会后,我向他请教公益,他不厌其烦地解说……先生博识、敏思、睿智、谦和,与这样一位智者的每一次交流不仅令人增长智识,打开脑洞,更使你精神愉悦,心灵升华。从那时起,我视传一先生为我的公益导师。
——王名(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教授)
朱老是一个有传统士大夫情怀的知识分子,对国家和人民充满了热忱。一方面,他不做象牙塔里的学究,而是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理论的实践性,也就是经世致用。另一方面,面对现实情况的约束,他并不气馁,不抛弃不放弃,坚持自己的追求和信念,始终保持着昂扬的斗志。正是他这种精神,激励着几代的中国公益人。
——卢德之(华民慈善基金会理事长)
朱传一老前辈对(公益慈善)行业理解非常透彻,跟我谈的东西也跟别人讲得很不一样,包括行业的重要性、国内国际发展趋势等,那次谈话基本奠定了我对这个行业的一个全面的或者深刻的认识。
——吕朝(恩派公益组织发展中心创始人、主任)
朱老师给我留下的印象许多是难忘的,这些印象相信会长久地、时不时地浮现出来。在我的脑海中,总会出现他骑着自行车的镜头。那时他已经年过八十,但只要是去开会,他总是愿意骑着车子去,大家要派车去接送,他总是说骑车是一种锻炼。
——甘东宇(凯风基金会秘书长)
在(公益慈善)行业内部,朱老一直致力于能力建设和人才发展,他是最早参与推动中国公益行业自律、诚信建设的重要一员。他在各种场合不遗余力地传播公益常识和理念,为非营利组织的建设答疑解惑,为公益行业积蓄力量。与此同时,在行业外,他作为意见领袖,大声疾呼,推动政府转变观念,为草根组织的成长和行业发展营造空间和氛围。他的声音和行动富有开阔的视野和前瞻性。
——付涛(北京沃启公益基金会秘书长)
是先生用智慧、经验、真诚和热情帮助我以及像我一样的公益后生们,在我们困惑迷茫的时候为我们点亮前进的灯盏,让我们少走弯路;当我们疲惫无助时,先生向我们伸出援手,给我们充电加油,让我们有勇气继续前行;当我们取得一点点成就时,先生一边为我们鼓掌,一边善意地提醒我们,不可得意忘形…… 先生,您放心地去吧,我会在心中牢记您的教诲,继续在公益的道路上前行,把您长期关注并为之奋斗的公益事业进行下去。
——庄爱玲(上海映绿公益事业发展中心总干事)
一位耄耋老人,将他毕生的精力投入社会变革。他的思想影响了许多有志于以慈善和公益促进社会变革的人。今天在怀念他的时刻,我们应将这一代代传承的理想,化作千千万万行动者的方向,来告慰这位老人——我们敬爱的朱传一先生。
——顾晓今(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前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