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传一文集
- 爱德基金会传一慈善文化基金
- 7字
- 2025-02-16 01:25:16
参与筹建美国所
美国人士注视中国的经济变革[1]
我在美国大学进修和到各地访问期间,接触到一些美国的社会科学学者、企业界人士、科学技术人员和自由职业者。他们非常关心和注视着中国的经济变革。有些人似想从中透视中国的前途,看它究竟会走一条什么样的路;有些人在注视着这种变革能否促使中国经济有较大的增长、人民生活能否提高,从而测定中国政局的稳定性;有些人则想从这种变革里看发展中美贸易关系的前景。
美国关心中国经济管理的学术界人士,已经集中了美中有关这方面的重要报道和文章一百篇,准备从这上百篇的资料里探索出若干结论。一些学者把他们在中国的参观访问整理为种种案例,以分析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向。有的学者着重从人的因素即管理经济和技术发展的各种人,来看中国经济变革的效果。另有人不仅从经济角度,并联系中国政治、社会、教育、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预测中国经济变革的成败。还有些学者正集中力量在做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力量和经济政策对比的工作,企图找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有些也许是好心人,根据自己的经验体会,对中国的经济变革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诸此种种,我将陆续整理出来,供参阅。
“大而全”应予全盘否定吗?
——美国人士注视中国经济变革之一
美国学术界有人对我们全盘否定“大而全”提出疑问。当然,他们知道,这几年来我们否定从苏联因袭而来的“大而全”,实际是根据了西方经济管理的经验,那么为什么他们自己反对“大而全”,却又对我们全盘否定“大而全”持不同见解呢?
我听到过他们这样的议论:中国经济界有没有研究过“大而全”的好处在哪里?如果说一点好处没有,为什么说中国经济过去又有较快的发展?由此可见,“大而全”还是有适合中国经济发展状况、能够推动生产前进的因素。而且,这种因素已经经过几十年的磨炼,难道一点不值得珍惜吗?
他们在分析中国经济结构的过程中,常与西方相比较,认为中国经济结构的特点之一,是与社会结构的联系很紧密。因此,中国的经济结构变革触及社会结构更为深刻。他们还根据自己的历史经验认为,任何一种变革如果触及社会结构,甚至触及某些制度的改革,都必须非常慎重。因为这种改革关系到人们的工作习惯、生活规律、思想作风和切身利害关系,这些都不是轻易能改变的。我在美国东北大学参加“企业在当代美国社会中的作用”讨论会时,教授提请我注意一个著名案例,说的是一位富有魄力和创造力的公司经理,上任甫始,就雷厉风行地下通知要求改变产品流通渠道的不合理状况。由于他不懂得在变革制度过程中,需要尽可能吸收旧制度中一切可取或可以妥协之处,需要充分估计贯彻新制度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障碍,以致遭到极大失败。
美国人士在讨论中国的“大而全”制度时,有人认为,即使“大而全”对中国经济再也没有好处而应予废除,也应该仔细寻觅它可能存在的某些优点和有利于经济发展之处,把它们纳入新的经济管理和结构之中,以便于职工适应,避开人们思想上对变革产生的障碍。
他们赞赏中国在经济调整和改革过程中提出的要对生产有利、对改善人民生活有利的原则;但认为只有原则不够,在变革期间还应有一套过渡的办法。如果没有这样一套办法,所谓对生产有利、对改善人民生活有利只不过是空话而已。
什么是引导工业“细胞”活跃起来的办法?
——美国人士注视中国经济变革之二
美国人士中有人认为,中国经济调整、改革过程中的重要成就就是使中国的经济“细胞”重新活跃了起来,改变了过去僵死的状况。农业方面的成绩很明显,服用了效果良好的“克僵素”。他们认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仍然要继续促使经济“细胞”的活跃。
他们说,“细胞”的活跃有没有可能发展到难以控制,以致畸形发展为“癌细胞”呢?当然有。美国的许多情况就是如此。当前中国似乎还不是这样的问题,但并非说没有这样的危险。关键在于如何引导“细胞”健康地活跃起来。
我在美国遇到不只一两位科学家、社会工作者提请我们注意研究“创新”(或译为革新,类似我们过去说的“小改小革”)对活跃中国工业经济的作用。他们的论据是: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力量有限,科学技术不甚发达,最大的财富是人。一个发展中国家,很难有足够的经济和技术力量去发展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尖端产品,凭借发明去打开经济方面的“金库”。但是小小的创新,在各个工业领域,每个人都不难做到,只需给他们少量的经济和技术知识的支持,再加上大大的精神鼓励和一定的物质鼓励即可。中国国家大,如果确实在创新这方面把群众发动起来,当是现代化的一把钥匙。而且,创新这把“钥匙”对于活跃经济“细胞”多半只会有好作用,并不会产生或很少可能使躯体发生“癌细胞”。它不像凭借输入外国工业设备和技术以活跃“细胞”那样,搞不好就会产生副作用。
据美国人士观察,中国现在远远不够重视“创新”在发展经济中的作用。中国在鼓励大发明、大创造方面有一、二、三等奖;但还未看到充分鼓励那种有时几乎不注意就看不见的种种创新奖,也没有看到大张旗鼓地鼓励创新的号召。
他们说,怎样鼓励创新,这是一种专门的学问,有一套专门的办法。美国曾集聚几十位著名专家学者讨论研究,最后搞出一本如何创新的专著,引导普通人去挖空心思搞创新。中国当然不能照抄照搬,需要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条件、中国人的思想、习惯特点,写出如何鼓励群众搞创新的书。
对中国技术人员的分析
——美国人士注视中国经济变革之三
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的特点是什么?许多与我们有接触的企业界、工程技术界、学术界人士几乎一致认为,他们有勤奋好学、肯于钻研本行技术、诚挚待人等优点;但弱点在于存在单纯技术观点,不懂生产的全面知识。
有人这样说,作为一个个人,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常常是顶呱呱的;但作为一个企业中工程技术部分的一员,他们却不是最好的。在中国经济变革时期,他们的弱点也许会暴露得更加明显。
我问他们为什么如此评价?回答是:也许是因为中国教育制度和长期以来的社会影响。
许多美国学术界人士劝告我们注意麻省理工学院训练科学技术人员的办法。这就是,不仅要他们学习本行科学技术的基本知识;而且要他们懂得些经济管理、成本会计等,还要学些社会学、心理学,甚至文学和艺术。
理由是什么?他们说,理由之一是克服科学技术人员思想上的狭隘性。在目前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各学科之间纵横交错的时期,狭隘地只钻研本行业务,到了一定程度就再上不去;只有看得更高更远的人才能继续攀登顶峰。理由之二则是将来到企业中去,必然发生与行政人员的矛盾。这是因为他们习惯于只从生产技术方面观察问题,不懂得从经济管理角度和其他方面观察问题,综合权衡利害得失。曾到中国访问参观的美国企业负责人告诉我说,他们吃惊地发现,有些企业的技术人员竟向外国人告行政人员的状,诉说行政人员是怎样不支持他们提出的技术改革建议,威胁着说要“撂挑子”。当然,有些情况是行政人员的官僚主义;但同样重要的是,一项技术改革必然会暂时影响生产、影响经济效益,只考虑技术改革的长期效益,不考虑改革过渡时期减少损失的办法,就很难获得行政人员的全力支持。
他们说,中国经济变革的方向显然是正朝着要更讲成本、市场发展,克服“吃大锅饭”的做法。这样,如果行政管理人员再不懂技术,而技术人员再不管成本、市场,只看到技术的作用,不看对整个企业的影响,中国企业内部必将会发生更大的矛盾。
美国人士议论中国经济发展战略
——美国人士注视中国经济变革之四
发展中国家怎样探索出一条通向现代化的道路?这不仅是发展中国家的重要课题,美国学术界人士根据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也正在研究这个问题。
美国人士是看重比较研究的。在我所接触的学者中,没有人主张中国的经济发展可以抄袭发达国家,因为历史情况和条件不同;但是他们积极主张中国学者要下功夫研究发达国家的经济战略,认为其中有许多方面可资借鉴,有些可在从中得到启发后“反其道而行之”。
例如,有人告诉我,由于美国的历史条件,它的经济发展可以靠分散和自由竞争。分散,使美国各州、各产业根据自己的资源、人力和其他条件切合实际地发展自己。自由竞争,在美国历史条件下,起到了“优胜劣败”的作用。他们说,在两百年不长的历史中,终于使美国经济力量达到今天的地步;而今天的中国,并不具备美国当时的条件。
他们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认识和发挥自己的长处,避开自己的短处。长处最主要的是什么?他们说,是政府干预经济的力量(许多美国人认为日本经济发展迅速的重要原因是政府的干预)。短处最主要的是什么?他们说,是缺乏效率(美国有人说,现代化社会就是有效率的社会)。
因此,美国有人设想使中国经济发展的“药方”应该是集中和有计划。这剂“药方”与美国经济发展的办法即分散和自由竞争恰恰相反。当然这并不是说,他们反对中国在一定时期内实行下放经济权力和在一定范围内实行竞争的办法。
怎样实行集中和有计划的办法呢?一些人士分别提出这么几条决策办法。
(1)确定国家关键发展部门。
(2)从国家全局出发,明确经济部门中的哪些产业(特别如运输、动力)、哪些设备、哪些部件必须基本上由自己干;哪些产业(如民航机制造)、哪些设备、哪些部件可暂时从国外进口。
(3)分析现有经济和科技力量,确定自己的哪几种产品经过奋斗有可能做到好上加好,可以在短期内达到世界水平,从而打进世界,占领国际市场,取得外汇。
(4)研究非关键发展部门中,哪些产品具备容易“突上去”的条件,从经济上或其他方面估计一下先“突上去”是否合算。
(5)在科学技术领域中,分门别类地研究一下什么产品和技术是必须“迎头赶上”的、什么产品和技术需要“从后面追”、什么产品和技术可以“从中间插进”而获得突破。
[1] 原载于《经济消息》第48期,经济消息编辑部,1981年1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