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百龄新任

朝堂之上。

黄河决口,正在睡梦中的两岸百姓瞬间被巨大的灾难所吞没。人命关天,十万火急。

朝臣们紧张地研究对策。

被授予翰林编修的张百龄参加了此次朝议。

朝堂之上,多数官员认为黄河之患仅仅在于云梯关入海口淤泥堆积,难以畅通,让黄河改道,使其从马港入海,便能疏通河道

张百龄曾顺黄河东游,对于黄河情势十分了解。

在一众官员一边倒的观点之中,张百龄力排众议,坚持定见,黄河沿岸,那是他曾经亲自用脚步丈量的土地。

他昂首迈出众官员整肃站立的队伍,在乾隆皇帝面前陈词道:“黄河泛滥的症结在于开封河段淤积的沙土有三千余丈,水流流速缓慢,疏通正河是正道。在洪泽湖口建设清坝,提升水流流速,则云梯关入海口的淤泥自会被黄河之水带入大海,黄河自会通畅。”

在大清的朝堂之中,那位曾经青春洋溢,虎背熊腰,走路间虎虎生风,充满朝气的少年迅速成长起来,他变得稳重、变得成熟,变得善于把握时机。

从来没有改变的是他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

一语既出,朝堂震惊。张百龄的恩师,曾经的主考官老师鄂尔泰站出来,为张百龄进言道:“臣以为,张百龄的策略妥当,望皇上采纳。”

朝堂之上,庄重威严,这场关于黄河之患的争论成为了他在政治舞台上表演的重要一幕。

仅仅一日之后,乾隆皇帝,力排众议,让张百龄担起了治理黄河的重任。

一道诏书由御前太监传递至张百龄在京城的家中。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特命特命张百龄为两江总督,节制沿河各省官员,疏通河道,使水所归,钦此。

全权负责治理黄河一事就落在了张百龄的肩膀之上,这关系着沿河两岸百姓的身家性命。

京师,通州码头。

河道宽阔数十丈,两边夹岸铺店堂肆鳞次栉比,危楼鞘翅飞檐走壁,仿佛北京城外的又一独立小城,繁华热闹。

张百龄的恩师鄂尔泰以及一众好友众官员,在此送行。张百龄就要去赴任两江总督。

“治理黄河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凡是你要多加小心。需要为师在京中打点的事情,尽可来信。”鄂尔泰嘱咐道。

在众人一路风尘辛苦的道别声中,张百龄乘船沿运河南下。

官船沿着运河缓缓南下。

人生也是一叶漂泊的船,即便是高高在上的人们,也很难控制自己的人生走向。

好友周飞鸿,那个自己帮助过的疍女石香菇毫无音讯。张百龄记挂在心。虽一直都想在寻觅机会为官岭南,那里有自己的寄托,有自己的情怀,但是谁都无法确定人生的走向。

黄河沿岸的民众有苦痛,不能弃一方百姓于不顾,在国家命运面前,儿女情长不算什么。

走马,上任,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