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注说明
《摄生总论》旧题明代张时彻辑,实为清代王梅在张氏旧作《摄生众妙方》的基础上增补一卷而成,故当写“明·张时彻编,清·王梅增补”较为妥当。
张时彻,字惟静,号东沙,自号芝园主人,生于弘治十三年(1500),卒于万历五年(1577),浙江鄞县人。著有《摄生众妙方》《救急良方》《宁波府志》《定海县志》《芝园集》《东沙史论》《皇明文范》等著作。张时彻正德十五年(1520)中举,嘉靖二年(1523)中进士,后任福建参政、云南按察使、山东右布政使、四川巡抚等职。嘉靖三十三年(1554),倭寇侵犯东南,张氏出任南京兵部尚书,抗倭寇以保南。张氏五十五岁时退出仕途,卒时78岁。
张氏幼时体弱多病,故对医药十分感兴趣,将治己病之方及他人治验之方,皆录而藏之,遂集为一书,曰《摄生众妙方》,并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自为序。清初王梅从一老翁手中得到此书,增一卷,将原卷次序略作调整,首刻于康熙四年(1665)。经考证得知,在《摄生总论》与《摄生众妙方》的第二卷至第十一卷中,除有部分异文、误字、衍文外,大部分内容相同。《摄生总论》之所以为十二卷,是因清代王梅刊刻时增第一卷,并将《摄生众妙方》原第一卷移至最后一卷,故《摄生总论》由《摄生众妙方》十一卷变为十二卷。
关于《摄生总论》之书名,书中有多种写法。《摄生总论》扉页题“寿世摄生总要”,王梅序题“重刻摄生总妙方序”、王希尹序题“重修摄生总妙方后序”、张时彻序题“摄生总妙方序”,目录题“摄生总妙方”,卷一首题“新刻摄生总论秘授脉诀卷之一”,卷二至卷十二卷首均刻“摄生总妙方”,版心题“摄生总论”,《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称此书为《摄生总论》,本书之名也因之称《摄生总论》。
《摄生总论》存世版本不多,《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著录仅有四种,分别是清康熙四年王梅刻本、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魏瑞昌刻本经术堂藏版、清康熙五十四年魏瑞昌刻本聚锦堂藏版、清刊本(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生命科学图书馆藏,以下简称“上科本”)等版本。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可知:清康熙四年王梅刻本仅存于辽宁图书馆,但经调研,该馆未藏此书。又经考察,发现“上科本”所藏清刊本实为清康熙五十四年魏瑞昌刻本经术堂藏版,因此,今所存版本均为清康熙五十四年魏瑞昌刻本,但印制的地点为不同的印书铺,分别为经术堂与聚锦堂,亦即此版曾在不同的时间段中分别归经术堂与聚锦堂所有。然究竟经术堂在前还是聚锦堂在前,因无确切证据,无法得出确切的结论。校注者通过对两个印书铺书版残缺情况比较后,则倾向于经术堂在前,聚锦堂在后。因“上科本”错页较少,故本次校勘以“上科本”为底本。又因《摄生总论》为《摄生众妙方》之别传本,因此,以《摄生众妙方》做为校本是必要的,故以《摄生众妙方》明衡王府刻本(简称衡王府本)与四明丛书本(简称四明本)为校本,又以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景岳全书》、198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张存惠晦明轩刻《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明金陵本《本草纲目》、明末唐鲤飞校梓《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日本保正二年刊刻《神应经》、1986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珍本医书集成》本《广嗣要语》为他校本校勘而成。本次校勘整理原则如下:
1.采用简体横排形式,并以句读。
2.凡底本文字无误,校本虽有异文但无碍文义者,不出校记。凡底本文字无误,但校本异文有重要价值、义可兼取者,不改动原文,出校记说明。
3.若药物系别名或异名者不改,其余径改,不出校记。
4.为避本朝名讳或家讳而缺笔者,径改不出校记;为避本朝名讳或家讳而改字,凡有碍文义者,出校记说明本字。
5.原文中的繁体字、异体字、俗写字,一律径改为简化字,不出校记。原文中的冷僻字,予以注释。通假字不改,于初见处予以注释。古今字不改,酌情予以注释。
6.凡原文中表示上下文位置的“右”“左”,一律改为“上”“下”,不出校记。
7.正文有些方剂起首有“一”字,均予以删除,不出校记。
8.凡据校本或文义改动底本上的文字,包括误字、脱文、衍文、倒文等,一律出校记说明。
9.因《摄生总论》为《摄生众妙方》之别传本,因此,《摄生总论》中的明显错误之处则据《摄生众妙方》改,并出注说明。底本中王希尹的序有一页装订错误,在整理时据前后相关内容做了调整,校勘记中不再出注说明。文中大小字有不符合前后文例者,酌情加以改动,不出校记。
10.正文中各卷首均有作者署名“四明芝园张时彻编辑,三韩玉林王梅订梓”,每卷终均有“卷之几终”字样,均予以删除。
11.文中有多处药物下留有空白,但未有剂量者,据《摄生众妙方》补,并出注说明。
12.中医历史源远流长,许多病名常有多种写法及称谓,如“绞肠痧”,有的著作中亦写作“绞肠沙”,本书不做改动,保留原貌。
13.《摄生总论》书名较多,为防引起歧义,将目录题“摄生总妙方”、卷一首题“新刻摄生总论秘授脉诀”及卷二至卷十二卷首题“摄生总妙方”删去。
14.原书底本不清楚的字以虚缺号“□”代替。
15.原书目录只列至“某某门”,为方便读者检索,本次整理将疾病门下的方剂名称列至目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