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刻摄生总妙方(1)序
闻之天有六气,降为六淫,攻于六腑,故晦明劳役,百疾生焉。古圣人创为医药以治之,如史传所载岐伯、巫咸、仓公、苗父之徒,尚矣!然医之为道疑(2)于神,非聪明绝世之士,罕能达幽贯微,自用我法。是以扁鹊上医也,传禁方于长桑君,然后名闻天下。张元素不用古方,曾梦人凿心开窍,纳书数卷,信乎!妙药必出名家,而奇剂贵于经验。虽云气运不齐,古今异轨,神明变化,存乎其人,要之,必得秘授,始能为良耳。予昔生长边塞,薄游京华,每遇贤达,无论方内外,必流连倾倒。遭逢世变,学书不成,道术两者,一无所就。甲申五月一日,大清定鼎于燕,予随王师驻平则门(3)外燃发寺,尔时兵马杂遝(4),寺僧惊窜,有一老翁苍颜皓首踉跄,手二帙授予曰:此秘笈所遗也,愿公宝之。予受而谛视,一为金书《法华经》,一为四明张芝园先生所辑《摄生总妙方》。随视老翁,不知所往,予甚奇之。寻以所授《法华经》归之吾地永安寺,而《摄生》一卷,出入常以自随,间以其方手制丸散,自利利人,应验如响。无他,时医切脉,脉候幽微,苦其难别,兹方问病,病证显见,可考而知也。溯自侍从先王以至今王,历吴、楚、粤、闽间二十余年,施济所及,多所全活,殆不啻(5)肘后(6)之秘矣。每恨予非六技专家,不能穷其底蕴,而坊间又无刻本,若不亟为重梓,必至失传,是岂张公著述之心与老翁授予之意乎?遂不惜捐资庀材(7),公诸海内,谅有同志,若以刘涓子得《鬼遗方》、从宋武北征故事(8)相为扬诩也,则吾岂敢。
康熙乙巳季冬三韩玉林道人王梅识
【注释】
(1)摄生总妙方:张时彻所著书名为《摄生众妙方》,然王梅刻书多处称《摄生总妙方》,是为王梅之误。
(2)疑:通“拟”,比拟。《管子·君臣》:“内有疑妻之妾。”
(3)平则门:即北京阜成门。元代称平则门,明清改称阜成门,与朝阳门东西遥遥相对,为通往京西之门户。
(4)杂遝:纷纭聚集。《汉书·刘向传》:“杂遝从贤,罔不肃和。”
(5)不啻(chì斥):不止,不只。
(6)肘后:指随身携带的医书。
(7)庀材:备齐材料。庀,准备,聚集。唐·柳宗元《桂州裴中丞作訾家洲亭记》:“乃经工庀材,考极相方,南为燕亭。”
(8)从宋武北征故事:典出《刘涓子鬼遗方》龚庆宣序。称刘涓子某夜于丹阳郊外打猎,忽见一物,高二丈许,射而中之,声若风雨。刘氏因夜黑不敢前追,次日追寻至山下,见一小儿提罐打水。诘之。答曰:其主人黄父鬼被刘涓子射伤,今取水洗疮。刘涓子等人使计惊走黄父鬼,鬼遗《痈疽方》一卷。时涓子从宋武帝北征,有被创者,以书中所载方药涂之即愈。此典寓“天授武帝”之意。王梅亦是随清军入主中原时得到此书,并在随大清军队征战过程中,“以其方手制丸散,自利利人,应验如响”,故王梅有此比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