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秘授脉诀(1)

药王赞祝

志心皈命礼(2),天医使者药王天真人遨游洞府,作医王,讲究《内经》成正道,辨君臣佐使之良能(3),按子午周天之数度观形察色,悟道修真,默运玄机,长扶世运。灵丹一粒,点枯骨以更生;仙药半匙,起沉疴于反掌。阴功施出龙子龙孙,厚德载持苍生苍赤(4)。复传海上之仙方,救济人间之疾苦。杏林春暖,橘井泉香。金门三朝,恩擅爵禄之荣华;丹升五章,礼受朝廷之宠锡。疗皇王之疾,惹玉炉之香,伏虎降龙,功宏德广。定方定散,济开后代之宗传;积德积功,名列天医之上品。白日升天,尸解仙府,树万代之医王,作后人之模范。功成不议,恩沛难穷,大悲大愿,大圣大慈。祖师清儒,空中积德,真宰(5)医王,真人大帝。

历代名医姓氏

一代开方孙老君(6),二代神农辨药名。

三代乃是轩辕帝,四代先生号百神。

五代扁鹊真人位,六代先生汉孚明。

七代秦王通贡巧,八代叔和脉诀成。

九代华佗神医现,十代清儒积德仁。

十一代卢医真人出,十二代曹君主医盟。

十三代时珍李君起,千载享祀济安宁。

在后弟子理宜崇祀,凡入吾门诚心者,定有应护。

诊脉静心诀

    歌曰:

    诊脉之法细条陈,除烦不酒性自平。

    掩目静心无外意,呼吸定至辨病明。

脉分三部诀

    歌曰:

    掌后高骨掌前寸,骨下关脉细推论。

    依次排来名尺泽,三部清分毫不混。

脉分经位诀

    歌曰:

    左心小肠肝胆肾,右肺大肠脾胃命。

    肾家之府属膀胱,命脉外诊三焦病。

《摄生总论》小引

医岂小道乎哉?精其术而著为成书,以济世于熙宁,虽高拟于治平,殆亦无多让也。但须方脉药性,阐究澄彻,始为有裨耳。兹集先脉诀,次药性,又次伤寒论,而后荟萃前贤名方,务令观者次第详明。斯救疲扶癃,治平在掌握中,始知斯道之不小云。

切脉分部分诀

详参三部者,乃寸关尺也。以掌下骨上名寸口,左寸脉属心与小肠,右寸脉肺与大肠。寸口骨下为关脉,左关属肝胆,右关属脾胃。关下名尺泽,左尺属肾,右尺为命脉。尺脉下一部左为膀胱,右为三焦。中包十二经络,百病由此而分。凡初入门者,此为辨脉部之要也。

秘授脉诀之一

大凡诊脉,以气息平定方可下指。以一呼一吸为一息,其一息之间,脉来四至或五至,不大不小,与所属部分四时相应者为平和,过则为至,不及则为损,至损之脉,其中分病矣。内有上、下、来、去、至、止,此六字能明,则阴阳虚实可辨也。上者、来者、至者为阳,下者、去者、止者为阴。上者自尺部上于寸口,阳生于阴也;下者自寸口下于尺部,阴生于阳也。来者自骨肉之分出于皮肤之间,气之升也;去者自皮肤之际而还于骨肉之分,气之降也。应曰至,息曰止也。

诊浮沉迟数滑涩脉诀

夫浮脉以轻手取之,沉脉以重手取之。迟数之脉,以己之呼吸取之。滑涩之脉,又则察夫往来之形。浮者,阳也,脉在肉上行也,轻按乃得。而芤、洪、散、大、长、濡、弦,皆轻手而得类也。沉者,阴也,脉在肉下行也,重按乃得。而伏、石、短、细、牢、实,皆重手而得类也。迟者,脉不急也,一息二三至,而缓、结、微、弱,皆迟脉之类也。数者,脉频急,一息六七至,而疾、促皆数脉之类也。至而滑、涩之脉,又则察其往来之形状也。浮为阳在表,为风为虚。沉为阴在里,为湿为实。数则在腑,为热为阳为燥;迟则在脏,为寒为冷为阴。滑为多血少气,涩为多气少血。此为六脉之大要也。

脉辨表里诀之二

两手阴阳为证,至于为证,又有阴阳表里之辨。盖六淫之邪,袭于经络而未入于脏。胃在左寸,人迎脉紧盛大于气口一倍,为外感风与寒,皆属于表,为阳也,腑也。七情之气郁于心腹之内,不能越散;饮食五味之伤留于肠胃之间,不能通泄。如右寸气口脉大于人迎一倍,脉紧盛为内伤饮食、七情,皆属于里,为阴也,脏也。若人迎、气口俱紧盛,此为夹食伤寒,为内伤外感也。又阳经取决于人迎,阴经取决于气口。左脉不和为病在表,为阳,主四肢;右脉不和为病在里,为阴,主腹脏。又人喜则气缓脉散,怒则气上脉急,悲则气消脉缩,恐则气下脉沉,思则气结脉短,忧则气沉脉涩,惊则气乱脉动。数则心烦,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洪浮为外病,沉弦为内疾。弦迟宜温,滑大宜补。沉实补阴,浮微补阳。涩而浮小者肺病,下紧上虚者脾恙。心病则血微脉小,肝软弦而无邪。弦紧筋急者为病,大而坚紧者肾疾,短滑者酒病,沉弦者癖殃,前大后小者血脱。此又论表里脉之大要也。

三部脉诀之三

若夫见于尺关寸主病,则各有异也。歌曰:审详寸口多弦而内必多寒痛,关前若紧、胸中痛是癥殃。浮大中风,浮紧伤寒。急则风上攻而头疼,缓则脾顽痹而不昌。微是冷寒之气,数乃烦热之伤。滑则多痰而胸膈气壅,涩缘气少而背膊疼恙。沉是背心气痛,洪乃胸胁满妨。若夫关中缓,则饮食必少,数而胃火煎熬。坚牢气满必喘,沉则膈上吞酸。濡则缘下重,沉伏水畜(7)。弦滑胃寒逆冷,细微食少膨胀。胃(8)之虚者涩候,气之实(9)者沉当。又关微涩兮血少,脉而缓兮疾劳。洪实者,血结之候;微弱者,脾冷之殃。至于尺内洪数,乃男虚而女清,微涩小便浊则遗精。微者腹痛,伏者食停。滑兮小便作痛,妇女病在月经。涩兮胃寒呕逆,弦劳阴症血崩。紧兮小腹作痛,沉兮寒主腰疼。此类脉俱在部中,可考也。

七表脉诀

七表者何谓?浮、芤、滑、实、弦、紧、洪也。

    歌曰:

    浮脉不足举有余,芤脉中空两畔居。

    滑体如珠中有力,实形逼逼与长俱。

    弦如始按弓弦状,紧若牵绳转索初。

    洪举按之皆极大,此名七表不同途。

    其见于病曰:

    浮为中风芤失血,滑吐实郁分明别。

    弦为拘急紧为痛,洪大从来偏主热。

七表脉主病

一、浮脉 浮者,阳也,为表脉,在肉上行也。轻手按之满指浮上,重手按之即无,此为浮脉。寸浮主伤风,风邪向上攻,主头目热痛;关浮主胃气虚弱而腹膨满;尺浮主风邪入肺经,大肠干燥结热。

二、芤脉 芤者,阳也,浮大而软,中空旁实。指下寻之,两头有,中间全无,此为芤脉。寸芤为胸中积血,或吐血,或衄血;关芤主肠胃间生痈疮浓(10)血,或大便出血;尺芤主肾虚,小便出血。

三、滑脉 滑者,阳也,其脉往来流利,如盘走珠。按之不涩,不进不退,此为滑脉。寸滑主呕逆痰壅;关滑主胃热不欲饮,食即吐;尺滑主小便淋涩,尿来茎上疼痛。

四、实脉 实者,阳也,不虚也,谓脉来迢迢而长,动而有力,甚壮也。实者是邪气之实,由正气之本虚,邪气乘之,非原气之自实,须要泄其邪气,此为实脉。寸实主胸膈燥热;关实主中焦肠胃刺痛;尺实主小腹膨满,小便淋痛。

五、弦脉 弦者,阳也,为寒,按之直挺劲急,状如弓弦。时时带数,为血气收敛不舒之状,为阳中伏阴也。寸弦主头疼,胸中急痛;关弦主胃寒腹痛;尺弦亦主腹痛及脐下拘急。

六、紧脉 紧者,阳也,为寒急者,脉来劲急,按之长,举之若牵绳转索之状,为邪激搏伏于营卫之间也。寸口紧主风邪上攻,头目痛;关紧主胸膈疼痛;尺紧主脐下胀满疼痛。

七、洪脉 洪者,阳也,大也,为胀,举之有余,来至大而去且长,为营络大热、血气燔灼之候,表里皆热也。寸洪主上焦胸膈有热;关洪主胃热,呕吐反胃;尺洪主下部有热,大便下血,小便赤涩,及脚酸痛。

八里脉诀

八里者何谓?微、沉、缓、涩、迟、伏、濡、弱也。

    歌曰:

    微来有力而无力,沉举都无按有余。

    缓迟息间三度至,濡来借止细仍虚。

    伏须切骨沉相类,弱脉沉微指下图。

    涩脉如刀轻刮竹,八里分明坦如途。

    其见于病曰:

    迟寒缓衰微为虚,涩因血少沉气滞。

    伏为积聚濡不足,弱为筋痿少精气。

八里脉主病

一、微脉 微者为虚,阴也,小也。指下寻之,往来甚微,再再寻之,若有若无。又曰:极细而软,无浮沉之别也。败血不止,面赤无光,气血俱虚之候,此微脉也。寸微主营气不足,少血;关微主郁结,脾胃虚弱,腹疼痛;尺微主脐下有积,身寒,小腹作胀。

二、沉脉 沉者,阴也,为里。脉在肉下行也,重按乃得,轻按全无。主气胀两胁,手足时冷,乃阴逆阳郁也。寸沉主胸中有痰;关沉主心下冷气而痞且痛;尺沉主腰脚重酸痛,小便稠数。

三、缓脉 缓者为弱,阴也,慢也。往来纡缓,呼吸徐徐,脉不急而迟缓也。主肾虚耳鸣,为虚弱眩晕少血。寸缓主风邪上攻,项筋强痛;关缓主脾胃气结,腹痛膨满难伸;尺缓主癥冷结聚,肾虚下元冷。

四、涩脉 涩者,阴也。少血,不流利员(11)滑,虚细而迟,往来极难,如雨沾沙。谓脉蹇涩,为气多血少精不足。寸涩主心气虚血少;关涩主肝血不足,不停聚;尺涩主精血不足,肾虚气弱,肠鸣,虚劳下冷症也。

五、迟脉 迟者,阴也,缓也,为寒痛。谓脉来不急数也。为阴盛阳虚之候,主肾寒冷,脾虚不足,虚浮而迟。寸迟主上部有寒;关迟脾寒腹痛,手足逆冷;尺迟主下元虚冷,小腹膨胀,腰脚沉重。

六、伏脉 伏者,阴也,脏也。谓脉来伏在肉下,轻按不见,重手取之,附于骨上。为阴阳聚伏,闭塞关格也。寸伏主胸中有积聚;关伏主胀癖,常欲瞑目;尺伏主宿食不消,癥瘕攻痛,泄泻。

七、濡脉 濡者,阴也,虚也。谓脉无力,浮而软细也。按之无,举之浮,如绵浮于水上,为血气俱不足之候。寸濡主头眩自汗;关濡主少气,精神离散;尺濡主下元虚冷,恶寒泄泻。

八、弱脉 弱者,阴也,虚也,不盛也。谓脉来极细软,虚弱不前,欲绝不绝,如烂绵似,由精气痿弱、元气亏。寸弱主阳气衰惫;关弱主气虚喘促;尺弱主阴气结,阳气少,骨颊发热,下元急攻,少血,骨酸痛。

九道脉诀

九道者何谓?长、短、虚、促、结、代、牢、动、细也。

    歌曰:

    长脉流利通三部,短脉本部不及些。

    虚脉迟大无力软,促脉来数急促欤。

    结脉时止而迟缓,代脉不还真可吁。

    牢脉如弦沉更实,动脉鼓动无定居。

    细脉虽有但如线,九道之形乃自殊。

    其见于病曰:

    长为阳毒三焦热,短脉壅郁未得昌。

    促脉气满时兼滞,虚为血少热生惊。

    代主气耗细气少,牢气满急常主疼。

    结主积气闷兼痛,动是虚牢(12)血痢崩。

九道脉主病

一、长脉 长者,阳也。指下寻之,三关如持竿之状,举之有余,曰长,过于本位,亦曰长。主身热,坐卧不宁。

    歌曰:

    长脉迢迢度三关,指下来时却又还。

    阳毒在上三焦热,徐徐发汗始得安。

二、短脉 短者,阴也。指下寻之,不及本位,曰短。主体虚,恶寒,腹中冷气,宿食不消。

    歌曰:

    短脉阴中有伏阳,气壅三焦不得昌。

    腹中宿食生寒气,大泻通肠始得安。

三、虚脉 虚者,阴也。指下寻之不足,举指亦然,曰虚。主少力多惊,心中恍惚,小儿主惊风。

    歌曰:

    恍惚心中多悸怔,三关定息脉难成。

    血生脏腑多寒热,补益三焦便得宁。

四、促脉 促者,阳也。指下寻之极数,并居寸口,曰促。渐加即死,渐退乃苏。

    歌曰:

    促脉前来已出关,常居寸口血成班(13)

    忽然渐退人生也,若或加之命不还。

五、结脉 结者,阴也。指下寻之,或来或去,聚而却还,曰结。主四肢,气闷连痛,时来时散。

    歌曰:

    积气生于脾脏旁,大肠疼痛实难当。

    渐知稍泻三焦火,谩言多方立纪纲。

六、代脉 代者,阴也。指下寻之,动而后起,再再不能自还,曰代。主形容羸瘦,口不能言。

    歌曰:

    代脉时时动若浮,再而后起还似无。

    三元正气随风去,魂魄冥冥无定居。

七、牢脉 牢者,阴也。指下寻之即无,按之即有,曰牢。主骨间疼痛,气居于表。

    歌曰:

    牢脉皮肤辨息难,时时气促在胸间。

    只为水火相刑克,若待痊时十不还。

八、动脉 动者,阴也。指下寻之似有,举之又无,再再寻之,不离其处,不往不来。主体弱虚劳,崩中。

    歌曰:

    动脉根源气主阴,三关指下碍沉沉。

    血山一倒经年月,智士明医着意寻。

九、细脉 细者,阴也。指下寻之,细细似线,来往极微,曰细。主胫酸髓冷,乏力泄精。

    歌曰:

    乏力无精胫里酸,形容憔悴毛发干。

    如逢冬季经霜月,不疗其疴必自安。

诊诸脉总歌

诸脉深微着意分,诊来合症便见功,

七表八里并九道,百病藏隐在其中。

诊妇女脉诀

凡观妇人、女子尺脉常盛而右脉洪大,皆其常也。若三部脉来流利,浮沉正等,均均平平,则无他病。但凡女子,天癸未行之时属少阴,既行属厥阴,已绝属太阴。胎产之病,皆从厥阴而出。凡妇人室女有病,伤寒诸热气滞等症,须问经事若何,产后须问恶露多少。人身血荣气卫循环无端,若天癸对月,何患之有?或妇人性偏体气虚弱,七情所感,怒气伤荣,热血妄行,固生诸疾。凡脉来数者宜清热、补血脉,沉者宜调经、顺气脉,弦者宜温补清燥,弦虚而大者宜用六君子汤主之。凡调心脾,使中气得和,血升气降,则无他疾。若肾脉微涩,或肝脉沉而急及尺脉浮而滑,断绝不均,皆经闭之候也。如月信适来适断,寒热似疟者,此是热入血室,宜活血行气,不可骤下。或有胎孕及产后伤寒,当兼养血为主,亦不可下。高明通变,慎毋概论而执一也。

辨孕妇男女

夫胎孕者,以血旺气衰为本,气旺血衰定无孕,血旺气调应有体。尺脉滑大而旺者,孕也。经云:左手尺脉洪大为男,右手尺脉沉实为女。阴搏阳别谓之有子,尺内阴脉搏手,则其中别有阳脉也。阴阳相鷇(14)img1(15),固能有子也。大凡尺脉动入产门(16)者,孕也出尺脉外,名曰产门。尺脉迟而旺者,亦孕也。关部脉来滑者,为男孕。又云:左寸脉来浮大为怀男,右寸脉来沉细为怀女。阴中见阳为男,阳中见阴为女。两手尺脉俱洪大者,为怀双男;两手尺脉俱沉实,为怀双女。凡寸关尺脉来大小迟疾皆相应者,为怀一男一女。又经云:肝为血兮肺为气,用心下指叮咛记,三部浮沉正等孕,尺内不绝是胎气。左手小肠浮大男,右手脾脉沉细女。诸阳脉为男,诸阴脉为女,医家参详牢记取。凡关部脉来一动一止者,一月胎候也;一动二止者,二月也;但滑而疾者,三月胎候也;疾而不滑者,四五月也。依此推之,万无一失。

定至分病脉

一息四至号平和,更添一至亦无痾,三迟二败冷危困,六数七极热生多,八脱九死十归墓,十一十二绝魂瘥。三至为迟一二败,两息一至死非怪。迟冷数热古今传,《难经》越度分明载。热则生风冷生气,用心下指叮咛记。

辨四时相克诀

春得秋脉定知死,死在庚申辛酉里春得浮短涩脉,金克木也。

夏得冬脉亦如然,还于壬癸为期尔夏脉沉细,肾水克心火也。

严冬诊得四季脉,戊巳辰戌定遭厄冬得脾脉缓,土克肾水也。

秋得夏脉亦同前,为忌丙丁相刑克秋脉浮洪,心火克肺金也。

怪脉七种歌

雀啄连来三五啄,屋漏半日一点落。

鱼翔似有一似无,虾游静中跳一跃。

弹石硬来寻即散,搭指散乱为解索。

医家细看宜牢记,此脉一见休下药。

医能活人济世,精则功高利厚矣。大凡学者,将此脉诀药性,句句详审明白,着意熟读,参究澄澈明医,对症斟酌,用药无有不应,则医道无不显扬矣。但既知脉识病,而望闻问之三字,断不可少也。后集仙贤名方,编类各门,合症而用,皆试验奇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