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小结

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一直是学者们热衷讨论的话题,其中,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也逐渐成为学界日益关注的焦点问题。简单来说,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高校提供的受教育机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消费和投资,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高等院校聚集了较高受教育水平的人才,可以带动区域内居民素质的整体提高,而创造的知识财富还能直接应用于指导当地的经济发展。因此,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高等院校存在与否以及以何种形式存在,都会对当地的文化、科技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产生直接影响。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如何将各种类型的高等教育资源合理、有效地配置到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使之能更好地与当地经济发展相互促进,也是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教育公平的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在高等教育领域要“优化区域布局结构”。因此,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高校的区域分布特点,合理调整高等教育资源的区域分布,进一步优化人才配置结构和效果,这在中国向大众型高等教育与人力资源大国迈进的双重背景下,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章通过描述统计和计量回归模型研究了大学生就学流动与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布及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第一,从各地高等教育的规模来看,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如果考虑到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则发现中部地区的高等教育规模相对其经济发展水平来说负担最重,西部地区次之。如果考虑当地的人口规模,则发现西部地区的受教育机会相对不充足,中部地区次之。这说明,中部地区的高等教育机会相对充足,而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规模不管是相比其经济发展水平还是人口规模,都有待进一步扩大。

第二,高等院校对满足其所在省份的受教育需求具有重要影响。与当地人口规模相比,高等教育规模较小的地区,其提供的受教育机会主要满足当地学生的需求,而高等教育规模相对充足的地区,还承担了吸纳一定比例外地学生的任务。各地区学生的受教育机会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高等院校布局的影响,高等院校选在哪里,哪里的学生就有可能受益更多。分不同的院校类型来看,高职高专院校招收本地生源学生的比例较大,重点院校则吸纳了相当比例的外地学生。尤其是位于东部和西部地区的高职高专院校,所招收的学生中超过九成都是该地区内生源的学生。设在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重点高校,在向当地学生提供优质教育机会上并无优势,但是在吸引外地生源学生来当地就学的作用则比较突出。

第三,一些大学生为了就学而从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动,且不同学历、院校类型和专业的学生间存在差异。博士生和专科生中由经济较发达省份流向经济欠发达省份的比例较低,而硕士生和本科生的这一比例相对较高;“985工程”院校和“211工程”院校学生由经济欠发达省份流向经济较发达省份的比例最高,其次一般本科和独立学院,高职高专院校的比例最低;专科生中,水利、轻纺食品、环保气象与安全和制造专业的学生则由经济较发达地区向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动的比例较高。

第四,在控制了其他条件的情况下,对各地区就学流动影响因素的分析证实了地区间的大学生区域流动与地区经济特征和高等教育特征之间的相关关系: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越高、高等教育规模越大,则发生就学流出的学生比例就越低。也就是说,更多的高等教育资源分布在哪里,学生们就有可能选择在哪里就读。

高等教育资源的区域布局与大学生就学流动之间的相关关系还可能与高校的招生政策有关。在高考招生中,当地生源在选择本省大学时存在招生规模及分数线上的优势,这在省属院校的表现最为明显。而随着高等教育扩招的不断深入,扩招规模和比例最大的院校也是地方院校,因此更多的本地生源学生选择在本省院校就读大学就不难理解。在研究生招生中,尽管不存在这种明显的属地化特性,但是专业课由大学自主命题的政策就预示着本校学生在继续攻读方面存在明显的优势,而这种优势也较为容易扩散到本地其他大学的学生。因此,不管是高考招生还是研究生招生,选择在本地就学在成本和风险上都比到外地就学要低得多。当本省的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丰富时,学生选择流入他省就学的可能性就会较小,毕业后留在本省就业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第五,流动的确具有选择性,男性、汉族、非独生子女、重点和一般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高专)毕业生、家庭收入更高、父亲受教育程度更高的个体,更倾向于发生跨省的就学流动,即流动具有个体的差异性。

在当今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国际竞争环境下,高等教育资源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区域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直接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时,高等教育的发展也会对区域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产生重要影响。中国现有高等院校的区域布局,是长期以来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而形成的。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管理的重心下移,这为高等教育在地区间的合理性布局创造了良好条件。

中国西部地区不仅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其高等教育规模仍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高等教育机会仍不充足。考虑到当地院校吸收当地学生的能力较强,有必要通过进一步加强西部地区(尤其是贵州、云南、西藏、青海等地)的高等教育规模,为西部地区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东部和中部地区的高等教育机会相对充足,尤其是那些相比经济发展水平高等教育规模已经较大的省份,“量”的扩大可以放缓,而将发展重点转移到“质”的建设中去。

在新增高校或者调整高等教育地区结构时,不仅要考虑高等教育系统的现有结构、发展目标以及各地区经济发展及人口规模概况,还应充分考虑因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布所引发的人才流动方向。以接受高等教育为目的的就学流动,势必追求更高水平、与自身更加匹配的高等院校。那么,更多的高等教育资源分布在哪里,学生们就有可能选择在哪里就读。那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如北京、上海),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也较大,所能提供的入学机会也较多,因此当地学生不必到外地接受高等教育,从高校毕业后也就留在当地就业。而那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规模较小,当地学生无法获得所需的教育,便流向其他地区就学,这增加了他们留在其他地区就业的可能性。从这个角度来说,高等教育与地区经济之间的“马太效应”便形成了。因此适当增加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规模,并将各地的发展战略与当地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培养适应当地需求、对当地社会和文化具有认同感的各类人才,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才流失,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总之,只有实现健康、合理、和谐的高等院校布局,才能有效引导地区间人力资本的健康流动,以局部效应带动高等教育体系的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从而为中国高等教育建设以及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薛颖慧、薛澜:《试析我国高等教育的空间分布特点》,《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第4期。

[2]侯龙龙、薛澜、黄沛:《我国地方高等院校空间分布研究——对三个案例省份的考察》,《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3]罗明东:《中国教育发展地域性不平衡的地理学分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潘璐璐:《我国东西部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研究》,《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5年第11期。

[4]梁志、曾冬梅:《从经济和人口的区域分布看我国高等教育的布局调整》,《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5]薛颖慧、薛澜:《试析我国高等教育的空间分布特点》,《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第4期;赵宏斌、苗招弟:《我国高校的区域分布研究——基于人口、GDP的视角》,《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第1期。

[6]Lee, E.S.,“A Theory of Migration”, Demography, 1966, 3: 47-57.

[7]Tuckman, H., “A Study of College Choice, College Location, and Future Earnings: Two Economic Models of College Choice”, Unpublished Ph. D. dissertation, Wisconsin, 1970; Mixon, F. G., JR., “Factors Affecting College Student Migration Across Stat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power, 1992, 13(I): 25 -32.

[8]Morgan, J. N., “Tuition Policy and the Interstate Migr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1983, 19: 183 -195.

[9]Mixon, F.G., JR.,“A Public Choice Note on College Student Migr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power, 1992, 13: 63 -68; Mixon F.G., JR.,“College Student Migration and Human Capital Theory: A Research Note”, Education Economics, 1994, 2(1).

[10]McHugh, R.&Morgan, J., “The Determinants of Interstate Student Migration: A Place-toplace Analysis”,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1984, 3: 269-278; Dotterweich, D.& Baryla, E.,“Regional Dynamics and Student Migrationn”, East Tennessee State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 2000.

[11]Kyung, W., “In-migr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o the State of New York”,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1996, 67: 349-358; Tuckman, H.A.,“Study of College Choice, College Location, and Future Earnings: Two Economic Models of College Choice”, Unpublished Ph.D.dissertation, Wisconsin, 1970.

[12]Tuckman, H., “Determinants of College Student Migration”, 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 1970, 37: 184-189; Kyung, W.,“In-migr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o the State of New York”,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1996, 67: 349-358.

[13]Mixon, F.G., JR.,“Factors Affecting College Student Migration Across Stat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power, 1992, 13(1): 25-32.

[14]Herry W.Herzog, Jr.&Alan M.Schlottmann,“Labor Force Migration and Allocative Efficiency”, Economic Inquiry, 1981: 459-475.

[15]Kyung, W., “In-migr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o the State of New York”,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1996, 67: 349-358.

[16]Christal, M.E.,“The Sweep of the South: Fact or Fallac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Southern Association for Institutional Research, Birmingham, 1982.

[17]卢姗、王琼:《来沪就读本科生地域流动与中国的地区平衡——大学生就业地选择的调查与思考》,《中国青年研究》200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