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基建大时代:聚焦5G与物联网
- 赵小飞
- 1914字
- 2025-03-31 16:30:29
1.5 理清新基建的内涵和外延
对一个新事物的探讨,首先要对这个新事物的概念范畴有一个明确的共识。若对概念范畴理解不同,所讨论的内容很有可能不是同一对象。对于新基建,我们首先要确定其内涵和外延,在这个共识的基础上再继续讨论才有意义。
1.5.1 新基建提出的场合
新基建是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来的,在高层的多次会议和文件中也不断强调。表1-2 总结了中央高层会议和文件中对新基建的表述。
表1-2 中央高层会议和文件中对新基建的表述

从中央会议和文件的精神,可以看出中央对新基建的重视。不过,新基建并没有一个权威的概念,从中央多次提及新基建的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ICT 技术基础设施比较明确地提出来,可以说是新基建的核心内容。那么,当前市场上非常热门的七大类别,即5G、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这七大领域,其中多个领域中央在提出新基建的表述中并未提到过,如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
1.5.2 新基建的范畴
新基建不是一个框,不是所有想蹭热点的投资行为都可以装进来。不论是新基建,还是传统基建,首先都属于基础设施投资,基础设施投资是有严格的范畴界定的,符合这些范畴才能成为新基建的备选。
国家统计局对基础设施投资的范畴有明确界定:指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基础性、大众性服务的工程和设施,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包括以下行业投资:铁路运输业、道路运输业、水上运输业、航空运输业、管道运输业、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装卸搬运业、邮政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水利管理业、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公共设施管理业。
第一个关键词是“社会生产和生活”,即这类设施必须面向全社会,全社会企事业单位的生产能用到,或者全社会家庭和个人生活能用到;第二个关键词是“基础性、大众性服务”,即构成企事业单位、家庭、个人不可或缺的服务。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野村证券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陆挺认为基础设施带有规模效应、外部性、网络性和不易收费等部分或全部特征。规模效应在于必须具有一定规模才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提高;外部性是本部门的行为会给他人或社会造成明显的影响;网络性是指产品或服务的价值随着用户人数的增加而更快增长;不易收费主要是对于公共基础设施作为公共产品无法向使用者收费。就ICT 产业这些提供数字化基础设施的业态来说,很多就具有部分或全部以上4 个特征。
2020 年4 月20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首次就新基建的概念和内涵做出解释,认为新基建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三方面。
在笔者看来,对于新基建应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去看。此处可以借鉴中国信通院持续发布的数字经济白皮书对于数字经济的概念界定,数字经济包括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部分,数字产业化即各类ICT 产业为各行各业数字化提供技术、产品和方案;产业数字化即各行各业采用数字化技术、产品和方案进行转型升级。因此,我们可以对新基建的内涵和外延做一下区分:
狭义的新基建可以认为是中央在提出新基建的表述中反复提及的内容,即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ICT 技术基础设施,这些也是为国民经济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数字基础设施的领域。
广义的新基建是指在狭义新基建的赋能下,传统基建形成深度数字化的落地。例如,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不再是以往纯粹的交通设施,这些基础设施中也充分利用了5G、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基础设施的能力,形成数字化、智能化的交通基础设施;又如特高压建设过程中也将各类ICT 基础设施纳入其中,形成转型升级的新电网设施。另外,新兴产业对应的基础设施也可以认为是广义的新基建,如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对应的充电桩;公用基础设施补短板和弱项的领域,如公共卫生、环保体系等,也会充分利用ICT 基础设施能力。
狭义和广义的新基建分类,与国家发展改革委所提出的新基建三方面内容有明显的对应关系。狭义新基建与国家发展改革委所说的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吻合,广义新基建则包含了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
当然,狭义的新基建也有多种分类方式。与国家统计局所定义的有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无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类似,基础设施建设也有有形和无形之分。从这些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信息与通信技术)基础设施来看,5G 铁塔、基站、NB-IoT 基站、数据中心机房等可以说是有形的基础设施,而工业互联网标识、物联网平台、5G 云化核心网、城市大脑等可以说是无形的基础设施,它们和有形基础设施一样,投资后会产生数倍的乘数效应,为大量行业赋能。
本书以狭义的新基建为主,更多聚焦于5G、物联网通信这些基础设施领域,并探讨围绕这些领域的主要技术、产业生态、政策监管等方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