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基建大时代:聚焦5G与物联网
- 赵小飞
- 4612字
- 2025-03-31 16:30:28
1.4 切勿夸大甚至神化新基建
中央今年重新提出新基建之后,“新基建投资”迅速爆红成为最热门的词汇。各类行业媒体和投资机构关于新基建的炒作热情非常高,逐渐呈现新基建的作用被远远夸大的趋势,似乎新基建已成为打破疫情影响、保证经济增长的唯一良药。2020 年年初,各省不断爆出万亿级重点项目投资计划,其中就包含新基建的投资,这些投资计划也被一些机构错误解读为“新版4 万亿刺激计划”。
不可否认,新基建在2018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之后,已经成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投资方面对GDP 的贡献率也不断上升。但新基建尚处于发展初期,与近100 万亿元GDP 的总盘子相比,在短时间内还不足以成为整体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基于公开资料和数据,我们需要客观看待投资和新基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1.4.1 探讨问题的基础:宏观经济和统计学基础知识
因为新基建涉及经济增长、投资、基础设施等宏观经济和统计学术语,我们首先需要对这些概念有一个共识。
GDP 是我们每个人都熟悉的一个词,但它对经济生活中各类产出有严格的区分,是指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最终成果”首先是一个增量的概念,它不是所有营业收入的总和,营业收入中因为劳动力、资本、技术等因素创造出来的新增价值部分才能计入GDP 中;其次它是最终值,也就是说中间投入不应该计入。
GDP 有三种计算方法,用支出法计算的话,它包括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政府支出及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总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驾马车”。图1-8 展示了2000—2018 年资本形成总额对GDP 的贡献率,而资本形成总额又是由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两部分组成的。

图1-8 2000—2018 年资本形成总额对GDP 的贡献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其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是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固定资产减处置的固定资产的价值总额,即固定资产净增长部分。在每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中,基础设施投资是核心部分,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定义,基础设施投资包括交通运输、邮政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
我们所说的新基建就属于基础设施投资的部分,它通过固定资产投资传导给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继而对GDP 增长产生影响。但是,新基建及其固定资产投资并非最终值,它需要剔除处置的固定资产等各种核算后才能成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才能对GDP 增长产生直接贡献。
图1-9 中的数据为2008—2018 年资本形成总额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对比,它们有相似的趋势和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以看出,固定资产投资构成了资本形成总额的主要部分。近年来,资本形成总额对GDP 的贡献率保持在40%左右,包括基础设施投资在内的固定资产投资对此贡献起到重要作用。

图1-9 2008—2018 年资本形成总额与固定资产投资对比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1.4.2 多地几十万亿投资实在没有必要惊呼
随着各省陆续公布2020 年重点项目投资计划,一个数十万亿的投资版图正在形成。根据21 世纪经济报道汇总,截至2020 年3 月5 日,全国24 个省市区公布了未来的重点项目投资规划,总投资额达48.6 万亿元,其中2020年度计划投资总规模近8 万亿元。这么天量的投资计划,加上疫情对整体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少人将其解读为新的经济刺激计划,甚至认为是重现2008年经济危机期间“4 万亿”投资的新版本。
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到底是不是新的刺激计划,能不能构成“新版4万亿”,我们还需要对投资的总量和结构进行分析。由于我们无法获得过去多年间全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完整数据,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与固定资产投资有类似的发展趋势,我们从图1-10 所示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数据中可以略见一斑。

图1-10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从图1-10 所示数据中可以看出,过去近20 年中,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经历了倒U 形的发展过程,近年来增速一直下滑,这和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越来越高相关。不过,在经济下行期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会有所增长。根据2019 年国民经济统计公报,2019 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了5.1%。在2020 年疫情的影响下,固定资产投资同比正增长是大概率事件。
但是,是否构成大规模的刺激计划,不在于固定资产投资是否增长,而在于是否有超出预期的大幅增长。虽然24 个省市的重点项目投资规划超过48 万亿元,但我们可以做一个横向的对比。笔者搜集了十几个省市2019 年重点项目投资的数据,虽然未能获取所有省市的历史投资资料,但已有的数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说明问题。
先从总量来看,图1-11 所示是笔者搜集的11 个省级单位2019 年和2020 年重点项目计划投资总额的对比。

图1-11 各省市2019 年与2020 年重点项目计划投资总额对比
(数据来源:各省发展改革委)
从图1-11 所示11 个省级单位重点项目投资计划来看,我们并未看到2020年比2019 年有大幅上升,年度总投资额反而下降了。具体来说,11 个省级单位2020 年重点项目计划投资总额超过34.5 万亿元,相对2019 年下降了1%。其中,5 个省2020 年投资总额高于2019 年,重庆上升幅度最大,超过20%。
从当年投资额来看,图1-12 所示是笔者搜集的11 个省级单位2019 年和2020 年重点项目本年度计划投资额的对比,其中包括广东、江苏、北京、上海等发达省市。
从图1-12 所示数据可以看出,2020 年计划当年完成的投资额略高于2019年。具体来说,11 个省级单位2020 年计划当年完成投资额比2019 年计划当年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长1.9%。其中3 个省份同比下降,若剔除这3 个省份,则2020 年计划当年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长7.5%,这一数字也并不会显示出大规模的投资增长。不过,2020 年计划当年投资完成投资额的增长速度高于总投资额增长速度,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些基础建设项目落地的加速。
虽然以上数据仅包含11 个省级单位,但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反映出2020年整体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动向。当然,2020 年的投资计划是各省近期所发布的,随着形势的变化,后期会不会调整还是未知数。但是,仅从现有各省所发布的重点项目投资计划数据,就得出大规模经济刺激出台,甚至“新版4 万亿”的观点显然是非常武断的。

图1-12 各省市2019 年与2020 年重点项目本年度计划完成投资额对比
(数据来源:各省市发展改革委)
1.4.3 新基建的作用:到底有多大盘子?
新基建到底包括哪些内容,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定义,比较典型的是央视在一期节目中对新基建涉及领域的分类,包括5G 基站、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共7 大领域。
由于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都属于物联网的核心领域,笔者作为物联网的从业者对这些方面更为关心。笔者一直认为,包括5G、工业互联网在内的新基建是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但是,新基建虽然登上了宏观调控的舞台,但在短期内是否能够快速对经济增长形成大规模支撑还需仔细分析。在当前环境下,要保持100 万亿元大盘子的经济总量且仍然持续增长,则所使用工具的盘子也需要足够大,因此我们首先需要考察一下新基建的盘子。
我们以中国最发达的省份广东为例,广东同时也是迄今为止公布的重点项目计划投资最高的省份。根据广东省发布的2020 年重点项目投资列表,表1-1 是梳理出的与新基建相关的项目及可能涉及的金额。
表1-1 广东省新基建相关项目及金额

数据来源:21 世纪经济报道
从表1-1 所示数据可以看出,与新基建相关的项目涉及金额约为1 万亿元,占广东省计划总投资金额近17%,在投资比例上占据一席之地。不过,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涉及城际高铁和城市轨道交通的金额超过90%,而这一领域严格上来说其实并未包含在中央多次提出的新基建的范畴中。若剔除这一项,则剩余新基建项目投资金额仅占计划总投资金额的1.6%。想象一下,仅占1.6%的盘子,虽然其对其他产业的乘数和撬动作用高于其他领域,但根本无法在整体经济增长中形成力挽狂澜的作用。
将广东的数据扩大到全国,虽然目前还没有新基建投资的统计数据,但可以通过一些其他相关数据来考察。由于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大多都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根据国泰君安宏观团队的跟踪,全国PPP 项目中不同类别的占比如图1-13 所示。

图1-13 全国PPP 项目中不同类别的占比
(来源:国泰君安)
目前存量PPP 项目总投资规模大概17.6 万亿元,其中铁公基(铁路、公路、港口、码头、机场、隧道等)规模最大,投资约7.1 万亿元,占比约40.5%;其次是房地产、土储相关,占比19.5%左右;再次是医疗卫生项目,占比1.7%。新基建项目仅不足1000 亿元,占比只有0.5%。
虽然新基建备受关注,但其投资金额在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中占据比例的提升还需很长时间。从这个角度来看,新基建目前在整个国民经济投资盘子中占比还非常小,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夸大甚至神化新基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1.4.4 新基建迎来首次考验,“长跑”特征明显
我们在前文中曾提到,今年将新基建着重提出,不仅在于它在固定资产投资中能够发挥作用,更在于在这次疫情背景下新型基础设施对国民经济作用的初次“大考”的成效。
新基建提出不到2 年的时间,从理论上来研究,它对于国民经济的积极作用远远大于传统基建,但这只是理论上来讲而已,到底最终效果如何,还需要时间的考验。目前,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只是处于部署的初期,对于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及创造就业方面还未形成规模化的影响。
而传统基建则已经历过历史的考验,对使国民经济短时间内保持增长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一考验的历史时期其实非常长,远地来说,几千年前战国时期,秦国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等基础设施投资带来国力兴旺;1929—1933 年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罗斯福新政中推出“以工代赈”和大力兴建公共工程,立即起到了经济复苏的作用,而在此基础上,凯恩斯学派成为经济学的主流学派,而且在后来的几十年中,占据了各国经济政策中理论依据的头把交椅。
知名房地产商曾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房地产就是夜壶,需要的时候拿出来用,不需要的时候就往床底下一踢。话糙理不糙,在过去多年中,房地产在稳增长中的作用确实立竿见影。如今,新基建虽然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但未来一定不是“夜壶”,而是不仅仅能够推动我国经济稳增长,更是高质量增长的利器,是“里子”和“面子”都具备的宏观工具。
对于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很多项目,很多限制条件是技术因素,并不是在政策刺激和投资到位的情况下就能快速上马,而是需要累积的技术研发和科技进步的过程才能承担起基础设施的作用。而其他老基建的限制条件主要是政策和资金,当政策和资金到位后,马上就能启动并发挥作用。这些固有特征,决定了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这些新基建领域发挥作用是一个“长跑”的过程。
比如,“城市大脑”就是人工智能领域非常典型的基础设施,假以时日可能成为与供水、供电、通信等一样的城市基础设施,但城市大脑的成形需要一段时间。诸如城市大脑一样的其他科技型基础设施,在2020 年技术和研发水平没有达到大规模商用的情况下,新基建的作用也无从发挥。
实际上,5G 也是正好赶上了这一重大机遇期,承担起了新基建的重任。在2019 年,5G 不论是标准、技术、产业链、牌照等各方面都准备就绪,才有在2020 年成为新基建的机会。试想一下,若全球5G 标准制定推迟2 年,那么5G 元年可能要推迟到2021 年之后,在2020 年这个非常时期,如果技术、产品、产业链还不成熟,那么5G 也不可能成为投资重点。正如本书开头所述,其实移动通信已经不止一次这么“幸运”了,当年的3G 牌照发放和建设期也与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期重叠,从而使3G 投资成为经济稳增长的一个重点。
2020 年基础建设投资已经开启,国民经济增长涉及面非常广,依赖的是各行各业共同的努力。5G、物联网等新基建业态作为一个新事物,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对国民经济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能够形成支撑,但是作为一个宏观经济工具,其发挥作用应该是一个“长跑”的过程,我们确实没有必要夸大甚至神化新基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