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疫情背景下新基建的作用

在2020 年年初新冠疫情的背景下,党中央进一步加速新基建工作的部署,最为典型的是几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对相关工作的安排:

● 2020 年2 月21 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研究新冠疫情防控工作,部署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会议强调,“发挥好有效投资关键作用,加大新投资项目开工力度,加快在建项目建设进度。加大试剂、药品、疫苗研发支持力度,推动生物医药、医疗设备、5G网络、工业互联网等加快发展”。

● 2020 年3 月4 日,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指出,“要选好投资项目,加强用地、用能、资金等政策配套,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5G 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与本次疫情直接相关的公共卫生服务、生物医药、医疗设备、应急物资是当前经济社会工作的核心领域,在疫情肆虐的背景下这是无可争议的选择,而除此之外,国家将5G、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新基建专门提出来,与卫生医药相关内容并列,在很大程度上凸显了中央对新基建的高度重视和寄予厚望,也凸显了新基建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新基建逐渐成为实现宏观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工具。

1.3.1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投资作用凸显

2020 年2 月21 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新冠疫情虽然给经济运行带来明显影响,但我国经济有巨大的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并且会议再次申明: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完成“十三五”规划。

回顾“十三五”规划,经济增长的总目标是2020 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比2010 年翻一番。2020 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图1-4 所示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1—2019 年中国GDP 增速。但2020 年前几个月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我国经济增速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

img

图1-4 2011—2019 年中国GDP 增速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本次疫情出现之前,市场上一致预测2020 年中国GDP 增速大约为6%左右,在2020 年年底会超额完成“十三五”所确定的经济增长目标。然而,新冠疫情这一“黑天鹅事件”的出现,打乱了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经济增长不会按照原先预计的路径进行。

中央提出“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完成‘十三五’规划”的目标并不是喊口号,需要拿出实质性的措施。众所周知,GDP 核算从支出法的角度来看,主要由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驾马车”组成,非常时期采取的措施就是通过“三驾马车”体现出来的。总体来看,由于消费和投资者这两驾马车的总量占据GDP 的比例超过90%,我们主要考察消费和投资的变动。

回顾历史,与本次疫情非常相似的非典疫情时期的各类举措值得参考。根据公开数据,2003 年,虽然非典疫情对经济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但全年仍实现了10.5%的增速,经济增长之所以未受太大影响,投资的支撑作用不容忽视。

图1-5 是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开数据所列出的非典疫情前后消费和投资增速对比,2003 年消费增速同比下滑,而投资增速却增加了23.7%,相对于2002年的11.7%实现了大幅增长,而且20%以上的高投资增速延续到2004 年,确保了2004 年的GDP 增速,到2005 年才出现回落。可见,在疫情影响下,投资有力支撑了经济增长。

img

图1-5 非典疫情前后消费和投资增速对比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如果以上数据还不够直观,我们可以将时间线拉长,并将消费和投资对GDP 的贡献率对比列在同一张图上,如图1-6 所示。

从图1-6 可以看出,过去十多年中,有两次投资对GDP 的贡献率大幅提升,且远远高于消费对GDP 的贡献率。最为典型的是2008—2010 年期间的增长,当时由于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国内实施大幅度激励政策。第二高贡献率是在非典疫情背景下发生的,2003 年投资对于GDP 的贡献率高达68.8%,同期消费对GDP 的贡献率仅为36.1%。

img

图1-6 消费和投资对GDP 贡献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数据的背后是各类政策和宏观调控工具的使用,在本次新冠疫情背景下,激励性的投资政策和调控工具也必不可少。不过,与传统的“铁公基”及房地产等投资工具不一样,当前的投资重点需要聚焦于高质量发展的领域,“新基建”就是这些领域中的重点之一,这也是中央在疫情背景下提出加快5G、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原因。

1.3.2 新型基础设施迎来初次“大考”

在本次新冠疫情的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新的动力,需要新的工具出来“临危受命”,新基建的投资无疑成为其中的工具之一。同时,接下来的几年也是新基建对国民经济作用的初次“大考”时期。着眼于全球技术竞争和国民经济各产业全面升级,新基建吹响号角。

2018—2019 年做出发展新基建的决策,是在“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形势下提出的。目前来看,这样的形势并没有改观,反而更加严峻,尤其是在今年我国抗击疫情的情形下经济下行压力已是确定的形势,因此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基建依然是投资重点。

以数字经济为例,撬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高度重合,5G、物联网作为数字产业化的核心内容,驱动整个数字经济的快速增长。在数字产业化的驱动下,数字化与国民经济各类行业融合,形成快速增长的产业数字化态势,使数字经济的结构得到优化。正如图1-7 中数字经济结构的变化过程,产业数字化占数字经济的比重已达到79.5%,且这一比重具有不断增长的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的乘数作用和撬动作用越来越明显。

img

图1-7 数字经济结构的变化

(数据来源:中国信通院)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从提出至今已有一年多的时间,业界也给予了高度关注,但目前还未形成新型基础设施的大规模投资。今年为保证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完成“十三五”规划的目标,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需要发挥作用,新基建对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撬动作用到底有多大?笔者认为这既是新基建的机遇,又是新基建对国民经济增长刺激作用的初次“大考”。

1.3.3 从微观领域走向宏观领域

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科技手段在大量工作中发挥了作用,这些可以说是针对具体工作的微观领域发挥作用。而中央政治局所提出的加快新基建发展则是要求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在宏观领域发挥作用,即本节前面所提到的基础设施投资对GDP 增长的作用。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的作用开始从“微观”走向“宏观”。

从公开信息中我们可以看到,疫情期间基于5G 的物联应用在智慧医疗、公共出行、生活娱乐、生产办公等领域已经有了大量应用。如基于5G 的远程医疗、机器人查房等医疗应用大大减少了肺炎感染风险;基于5G 的红外测温应用、远程视频监控可快速筛查公共场所疫情隐患;基于5G 的无人配送物流大大减少了人员接触。因为疫情,这些场景得到快速落地。

工业互联网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基于工业互联网的平台资源、数据资源和开发者生态,在应急响应过程中有效支撑了政府和企业对于应用快速开发部署、供需对接和资源配置的需求;工业互联网数字化协作平台工具,支持企业加快了复工复产速度。

当然,疫情期间是非常时期,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在这些微观领域发挥的作用,更多是一些零散的应用。要形成大规模、普遍化的应用,并带动千行万业的数字化转型,首先还需要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部署。

由于疫情,在短期内基础设施部署将会受到影响。以5G 为例,5G 产业链和5G 网络建设都有所延缓,由于复工困难,各类器件设备生产交货延迟;小区、楼宇封闭管理,加上人员短缺,5G 网络建设施工也有所延缓。当然,5G 部署延缓只是暂时的,业界正在积极推进5G 部署。

就在2020 年2 月21 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之后,工业和信息化部即召开了“加快推进5G 发展、做好信息通信业复工复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上特别强调加快建设进度,提出基础电信企业要及时评估疫情影响,制定和优化5G 网络建设计划,加快5G 特别是独立组网建设步伐,切实发挥5G 建设对“稳投资”、带动产业链发展的积极作用。

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在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驱动下,5G 部署速度估计会加快,投资规模也可能超过年初的计划。5G 可以作为逆周期调控的重要工具,在新基建的驱动下,传统行业和传统基础设施也会向智能化加速转型。

从中央政治局会议决议中可以看出,新基建投资驱动被提上议事日程。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在抗击疫情的各类微观领域虽然发挥着作用,但作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十三五”规划目标的重要手段,这些新基建元素刚开始登上宏观经济调控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