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古埃及建筑
- 展现凝固的音乐:世界建筑史(世界历史百科)
- 闻明 彭萍萍主编
- 5389字
- 2021-05-27 09:52:17
古代埃及位于尼罗河的下游,既属于非洲东北部,又和亚洲西南角的西奈半岛相跨,同时隔着地中海和南欧相望。贯穿埃及全境的尼罗河孕育了古代埃及的文明。希罗多德说,埃及人获得的土地乃是“尼罗河的赠赐”。古代埃及分为上、下埃及,孟菲斯以南尼罗河谷地叫做上埃及,孟菲斯至地中海岸的三角洲地带叫做下埃及。
埃及在公元前3500年开始形成国家,约在公元前3100年至公元前2686年为早王朝时期;约在公元前2668年公元前2181年之间是古王国时期,建筑以“金字塔”为主;在公元前2181年至公元前16世纪之间是中王国时期,建筑以石窟陵墓为主;在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是新王国时期,建筑以阿蒙神庙和国王宫殿为主。
建筑是一种宗教观念的体现。希腊历史学家卡洛斯说,埃及人把住宅仅仅看做是“旅舍”,而把坟墓看做是永久的住宅。黑格尔指出,“在埃及,地面上和地下的建筑物都是和死人的国度联系在一起的,因为一般说来,无形可见的事物被人见到而且得到房子居住,首先是在埃及”。因此他们最早的城市,是由坟墓构成街道的“死城”。H.W.米勒说,由于受关于死亡和俄塞里斯(Osiride)神(地狱判官)复活的影响,国王的死成了一件神秘的事。这种“神秘”既表现在君王的葬礼仪式中,也渗透在崇拜实践中,成为墓葬平面格局改变的根本原因。举行崇拜活动所必须的结构分布在相应的仪式路线上:根据仪式程序,要走一条从沙漠的边沿开始,到墓室结束的“路”,根据各自的功能,有关的建筑:一系列的房间、走廊、院子和柱廊就布置在这条路上。这一系列建筑中,最重要的建筑是这条仪式之“路”的尽头——墓室建筑,这种墓室建筑就是为贵族和王族修建的“玛斯塔巴”(mastaba)。它的外形犹如一个巨大的长方形石凳子,后来更向上层层递减成为阶梯形式,直指向天空。它的内部,除了藏棺室之外,入口处还有一个不大的祈祷室。这时期的陵墓建筑当然还不能和后来的金字塔媲美。然而把冥土作为永久乐世的观念,已经显而易见了。
古代建筑不是一个人的创造,而是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象征。金字塔是最典型的例子。金字塔,希腊文称之为“Pyramis”,因其形体呈四角尖锥形,与中文“金”字相似,故中国习惯上称之为“金字塔”。金字塔被称为“光明之丘”,象征着太阳的创世能量,也代表着埋葬其中的太阳的世间代表——法老的永世与不朽。埃及人对于死亡更重于生命,对于来世更重于今世。埃及人对于尼罗河有着一种特殊的崇拜,他们在自然中观察到太阳从东边出来而从西边落下,于是相信日落之处为亡灵之城,所以陵墓都建于尼罗河的西岸。
希罗多德曾提到埃及人是最早宣称灵魂不朽的民族。埃及人迷信死之后灵魂不灭。在古埃及人的观念中,人生在世有两大要素:一是人的肉体,二是灵魂。人死后,灵魂可以自由地飞离尸体,但尸体仍是灵魂存在的基础。因此,要把尸体精心制成不腐烂的木乃伊,才有可能复活,继续在来世生活。三千年后就会在极乐世界里复活永生。因为他们相信,死人须在三千年中遍历陆水空三界的全部动物体系的生活之后才变回人的形体。所以他们特别重视建造陵墓,这种陵墓逐渐演化成金字塔。
尼罗河决定了埃及的建筑艺术的特点,隔着尼罗河,西岸是死人的住处,东岸是活人的城市。而尼罗河则是理想的黄金通道,为了建造神庙与陵墓,可以用驳船或筏子将巨大的花岗岩石块从阿斯旺采石场运往下游。古王国时期的法老陵墓,是以金字塔的形式出现的。在尼罗河下游的吉萨和萨卡拉等地有大小70多座之多(一说80座)。最著名的要算是昭赛尔金字塔和吉萨金字塔。
昭赛尔金字塔(Zoser):位于萨卡拉的昭赛尔,大约建于公元前3000年。它的基底东西长140米,南北长116米,高约60米,这座阶梯形金字塔,四周共有6层阶梯,它是由马斯塔巴自下而上逐层缩小而成,象征着天堂及万物生存的不同层次。通过走廊和墓道,可以进入一个深约28米的墓室。这个建筑处理的用意在于造成从现世走向冥界的假象。金字塔的外面是沙漠中的太阳,而在金字塔里面则是黑暗统治着。
吉萨金字塔(Ciza):建于公元前2700~前2600年左右的第四王朝时期,在尼罗河的三角洲的吉萨造了祖孙三代的三座大金字塔,是古埃及金字塔的典范。它们都是精确的正方锥体,形式极其单纯,比昭赛尔金字塔提高了一大步。其中胡夫(Cheops)金字塔最高。称为大金字塔,被称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观”之一。塔高146米,底边长230米,用大约230万块平均重2.5吨的石材砌筑而成;哈夫拉(Chephren)金字增高143.5米,塔基四边长215.5米,塔的东边有一平面长方形的神庙,通常称上庙,靠近尼罗河谷建有下庙,上庙和下庙之间有一条长约496米的通道,闻名遐迩的狮身人面像即位于下庙的西北方;门卡乌拉(Menkaura)金字塔高66.5米,底边各长108.5米,规模较小。
埃及金字塔体现了埃及墓葬仪式的新观念和君主神圣化的信念。对于这样的金字塔建筑,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它令人赞叹不已,尤其是在不同的光线下,金字塔会显示出它的不同的美。在广阔的沙漠上,只有金字塔这样高大、稳定、沉重、简洁的形象才是永恒的,才有纪念性,它们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里才有表现力。它的特征就是宏大、单纯。谢林说,“埃及建筑中对宏大的追求,体现于另一方面。永恒不易的天宇、大自然中运动的千篇一律,使这一民族追求牢固和永恒;体现于金字塔的格调,犹如他们遗留给我们的其他古建筑物中,这种永恒不易的格调,从不允许埃及人以他物从事建筑,惟有巨石。”巨石是埃及的“永恒之石”,埃及人用这种“永恒之石”创造“来世的艺术”。然而人们还是不会满足于这样的解释。黑格尔说,“我们发现最古的宏伟的坟墓纪念坊是埃及的金字塔。乍看起来这些值得惊奇的工程之所以使人惊赞的地方在于它们的体积大到难以测量。这立刻使人想到要费多久时间和多少人力才能完成这样庞大的一座建筑。如果单从形式方面看,它们并没有引人入胜的地方,只消化几分钟就可以把它们看完和记住。由于在形状上这样简单整齐,它们目的何在的问题是久经争论的。”那么金字塔除了是法老的陵墓之外,其形式究竟还有什么意义呢?
不少学者认为金字塔的形式反映着古埃及人对于太阳神的崇拜。帕瑞克·纽金斯指出:“对于埃及建筑之谜,一个似乎合理的答案是:如此之多的几何形式,决非来自自然的抽象,它们全来自埃及人对太阳神的崇拜,在他们的生活中太阳神占压倒一切的地位而被尊为万神之王。金字塔是通天的阶梯,这是根据金字塔和方尖碑顶部的金属装饰所产生的联想,而且金字塔四面都刻着带双翼的太阳。”这时古埃及人还保留着氏族制时代的原始拜物教,除太阳神崇拜之外,他们相信,高山、大漠、长河都是神圣的。早期的皇帝崇拜利用了原始拜物教,皇帝被宣扬为自然神。于是,就把高山、大漠、长河的形象的典型特征赋予皇权的纪念碑。这样的艺术思维是直觉的、原始的,金宇塔就带有强烈的原始性和永恒性,仿佛是人工堆垒的山岩。它们因此就和尼罗河三角洲的风光十分协调。
公元前2000年左右,由于埃及金字塔屡遭盗墓者的威胁,使得法老的陵墓由金字塔转换为石窟陵墓。但是埃及除了金字塔之外最著名的建筑要算是神庙了。
埃及神庙奉行政教合一系统,法老与国君和祭司是一人。神庙建筑遍布埃及各地,在一个时期内占有全国土地的六分之一。祭司们在宗教区内以祭坛、神像和圣殿为三位一体。每逢祭祀节日,祭司们抬着本庙神像去外庙访问,并在仪典中分别扮演神话角色,唱诵礼神诗篇。在埃及,神庙是神的“城堡”、“宫殿”。神庙中的“门墙”,有着特殊的意义,“门墙”被称做是“地平线上的大山”,太阳就从这两座大山之间升起,两座塔楼分别代表伊西斯(Iside)和娜芙提斯(Nepthys)两位女神,根据神话,这两位女神的臂上托着初升的太阳。门墙强调了神庙的立面和进入大门的作用,增强了神庙的肃穆。对于埃及人来说,神庙中的柱子(Dillar)象征着稳固。杰克·特里锡德说,在古代世界,柱子的象征意义通常极为重要,代表着神的力量与权威,也代表着生命力。埃及的杰得(djed)柱(后来建成的有四个柱顶的柱石)据说代表着奥赛利斯(按:一译俄塞里斯)的脊柱。而由柱子构成的神庙是最重要的宗教空间。
在中王国时期,底比斯曾是阿蒙神的崇拜中心,阿蒙神最初是风神或空气神,随后它与其他神礻氏,如科普托斯的富饶神“敏”,融合在了一起,再往后又与埃利奥波利斯的太阳神“拉”相结合,最后形成了宇宙之神“万神之神”。有这个神保佑,可以打胜仗,在供奉这个神的庙中人们献祭大部分的战利品和被征服民族的贡物。阿蒙—拉成了帝国的保护神:人们把底比斯女神“给”他做了妻子,承认月亮神洪斯(Hons)为他的儿子。这样形成了神的三位一体。而供奉阿蒙神的神庙建筑中最著名的要数卡纳克和卢克索的阿蒙太阳神庙了,这是新王国时最丰厚的给“阿蒙”的献礼。每年尼罗河泛滥季节的第二个月,由国王主持仪式,载着阿蒙神(Amūn)、穆特女神(Mut)和他们孩子洪斯神的神像的船,护送着他们从卡纳克神庙出发到卢克索神庙。这是古埃及人最重大的节日之一。除了水路之外,还有陆路,在两个神庙之间有一条排列着两行圣羊雕像的一公里长的斯芬克斯大道,如果举行宗教仪式的话,也是从卡纳克开始,而到卢克索结束,那将是何等壮观的盛典!
卡纳克阿蒙—拉神庙(KarnakdiTempioAmūn—Rē)始建于公元前1400年,庙内的多柱厅是公元前1000年建造的,六座塔门的最后一座则建于公元前400年,其间相隔居然上千年。“卡纳克”,意为“城寨”。卡纳克阿蒙神庙,位于埃及中王国和新王国时期首都底比斯东城的北半部,即开罗以南约700公里的尼罗河东岸。神庙总长366米,宽110米,以西面的主神殿为中心,大殿南北长103米,东西宽51.8米,大殿密密麻麻排列着134根粗壮的石柱,分16排而立。中央通路两旁有12根带有伞形纸草花的柱头,高达23米,为现存的古代最大的石柱。这个神庙也是当今世界上仅存的规模最大的庙宇。
卢克索阿蒙神庙(Luxor,Tempio)位于底比斯城尼罗河东岸。比卡纳克的阿蒙神庙规模略小,总长约260米,宽60米,14根高达20米粗壮的石柱坐落在两进院子之间,充满了阴暗神秘的感觉。
富有意味的是,卡纳克神庙和卢克索神庙的建筑结构,给人以观察群星与太阳及其相互关系的便利。尤其是在卡纳克神庙柱廊所采取的方向,恰好使祭司在祭台上能够望见春分与秋分的落日。可见这种神庙在当时宗教崇拜中所含有的特殊意义。
黑格尔说道,人们在这些巨大的值得惊赞的人类作品中信步游览,不免要想到这些巨石堆砌成的作品对于什么是神圣的这个问题究竟有什么启示,说出了些什么。因为细看起来,这些建筑一般都有许多象征的意义交织在一起,例如狮身人首像和麦姆嫩像的数目,石坊和通道的位置标志出每年的日数,黄道十二宫,七大行星,十二月的季节之类。有时雕刻还没有脱离建筑而独立,有时真正的建筑因素如尺寸大小、间隔、柱墙和台阶的数目之类的处理方式又显得这些关系的目的并不在它们本身,即不在对称、和谐与优美,而在它们的象征意义。因此,这类作品显得具有独立的目的,它们本身就是一种宗教崇拜,在这种崇拜中君民结合在一起。正因为神庙建筑的象征性,所以黑格尔将其列为象征性的建筑。而美国文化学家伊迪斯·汉密尔顿则赞美道,巨人般的埃及庙宇,惊人的大块花岗岩,看起来似乎只有发生地震的力量才能把它们搬运在一起。埃及的庙宇不像是几何图形与匀称的美的结合的创造,而是某种别的东西。它体现着科学与一种感人的精神,不过最主要的是力量,一种超人的力量,一种坚如磐石、无比强大的力量和压倒一切的气势。相比之下,人所具有的一切都微不足道了,人似乎不复存在了。埃及的建筑家们深深地感到大自然的威力,它所占据的不可抗拒的绝对统治地位。在他们的头脑中一点也没有想到人——这个微不足道的分子。因为在上古时期,人类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确实微不足道,但是人类却创造了可以和自然媲美的建筑。换言之,人类要表达神的威力,必须通过这种巨大、庄严的建筑才能实现。因此,在H.W.米勒看来,作为对整个字宙秩序都有意义的建筑,建造一个神庙,在动工之前需有一个特定的动机,一个详尽的设计和一个专门的奠基仪式。
埃及人不仅建造了神殿同时也在神庙建筑旁建造了神苑。这种神苑又可以说是圣林,是在神庙附近种植树木。日本学者针之谷钟吉指出,古埃及王(法老)们为尊崇众神而频繁地建造神殿,又在神殿的周围布置神苑。据说这种神苑在中王国时代就已出现,但是一般认为是在新王国时代(公元前16~前11世纪)以后,以巴哈利的神殿为最著名。斯芬克斯的两侧,种植有金合欢,形成行道树。在塔门的附近和三个台地上,也都种有树木,这种神苑形式在绘画中可以见到。
早在古王国时期,曾经出现过木结构的阿比多斯宫殿。后来法老开始代行神的权威,他保证土地具有繁荣的魔力,他的神性由金字塔来象征。由于新的礼仪的增加,这种权威不断地被加强,于是法老开始吸取太阳神赐给他的生命力,再后来法老成了“太阳神之子”。中王国时期,第十二朝法老阿美尼姆赫特三世曾建造了被称为“迷宫”的十分浩大的宫殿。这个宫殿据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记载有地上地下两层各1500间房子。地上的一层有12个院子,由朝南6道门和朝北六道门和双排石柱围成的通道相通。而到了新王国时期,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中央集权逐渐巩固,法老也逐渐变为最高的、统治一切的众神之神的化身。于是就不满足于一般的府邸,而建造宫殿,甚至为自己建造神庙,追求庄严宏大的规模。在新王国初期,卡宏城(Kahune)的宫殿已经同太阳神庙相结合,但布局还不够严整。而在新首都阿玛纳(Tel-el-Amarna)建造了几所宫殿。在宫殿中可以举行仪典,对法老的崇拜逐渐达到高潮。而在十九王朝时期,宫殿和神庙成为一体,最典范的就是拉美西斯二世的底比斯的拉美捷斯宫殿——神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