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巴比伦建筑

巴比伦位于两河流域。两河流域指的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的肥沃平原,在历史上称为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这片土地是十分富饶的冲击三角洲,人们曾经以“富饶的新月”来形容。圣经中称其为圣地。据传,《圣经》中《创世纪》中所描绘的伊甸园就在这里。《圣经》中也描述过古代巴比伦塔的故事。罗伯逊指出,在巴比伦和在埃及相同,这个国度经过起初在一个城邦之下统一,后来又在另一个城邦之下统一,便引起祭司们企图把各城市的神排列在一个分别等级的众神殿中。当巴比伦城成了统治的城市之后,它的神马尔杜克便合并了其他诸神的仪式和神话。确实,巴比伦是从苏美尔一阿卡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且经历了两度繁荣后才衰落。

公元前4000年,两河流域建立了许多城市国家(城邦),主要由三种文化组成:第一是苏美尔一阿卡得文化,其主要建筑是在乌鲁克和乌尔城。其次是巴比伦文化,公元前19世纪初,巴比伦王国统一了两河下游,征服了上游并建立了巴比伦城。“巴比伦”按照阿卡得语的意思是“神之门”。公元前16世纪初,巴比伦王国灭亡,巴比伦城被亚述国王所毁。从公元前7世纪后半叶,迦勒底人灭亚述帝国,又建立了统一的新巴比伦王国,重建了巴比伦城,这一时期最著名的建筑有空中花园。第三是亚述古国,其建筑主要是在其首府亚述城,著名的有萨艮王宫。到公元前6世纪中叶,波斯帝国崛起,其建筑有帕赛波里斯宫殿。

英国考古学家柴尔德(V.GordonChilde)说道,在苏美尔和阿卡得,土地被分成了十五个或二十个城市国家,每一个城市国家,在政治上,都是自主的,但大家却又都享有一个共同的物质文化、一个共同的宗教和一种共同的语言,而在经济上,大家也相互依赖得很厉害。每一个城市中心,都有所谓“神堡”,其中包括市神和其他神礻氏的一些庙。我们如果高兴,可以推断得出来,神是一些魔力的人格化;植物的死亡和再生,播种和收获等戏剧化的重演,可能一度被当做为强使农作物成长的魔术礼仪来举行。而古代巴比伦的神话承袭了苏美尔神话的丰厚遗产。在巴比伦的神话里象征有秩序的天神与无规律的神怪之间的对立。从原始观念深处,巴比伦人就对世界做出了二元化的解释,即善的天神和恶的神怪的永恒对立,并相信善的实力必然取得最后的胜利。

在苏美尔以及后来的阿卡得人(闪族人)的世界观中,崇拜自然界的力量——天空、土地及水占有很大的比重。因为这些力量对于两河流域农耕居民的生活意义特别巨大。古代苏美尔人崇拜天体和山岳。他们认为天上的神住在山里,所以称庙宇为“山的住宅”,逐渐形成了宗教性的山岳台。山岳台是一种多层的高台,由于是由砖和粘土建造的,所以与其说是以庙中的神灵保佑信仰天体和山岳的人们,不如说是自身难保的“泥菩萨”(帕瑞克·纽金斯语)。山岳台通过不断地重建形成了坡道或阶梯,有正对着高台正面的,沿正面左右分开上去的,或者螺旋式上升的高台。这种高台最初存在于乌鲁克。

乌鲁克(Uruk),是圣经中提到的埃雷克(Erech)。美国学者B.M.费根说,任何一个走近乌鲁克的人都会在几英里之外就看到巨大的亚述古塔庙和有阶梯的神庙金字塔。亚述古塔及其附属的神庙,一项耗费极大的公共规划,是乌鲁克人生活的中心。他说,乌鲁克人的全部生活及其与城市、村镇、商人以及数百里之外的矿山的联系都是围绕着神庙而进行的。从考古发现来看,这里有两座相当明显的建筑物遗迹,其中一座是位于市中心的“白庙”(TempioBianco)。地基高于地面12米。有些学者认为这种“高台”神庙(templi“alto”)的作用就像是一条走廊,神明在降临地球时就通过这条走廊。也许它和古埃及的台阶形金字塔有内在联系。巴比伦所谓的通天塔可能就是高台,我们如今只有凭想象去完成了,而残留至今的乌尔月神台倒是可以“眼见为实”。

乌尔(Ur)月神台位于乌尔城西北角,建于公元前2200年。高约12米,分三层,第一层的基部呈长方形,顶部为一小神庙,为月神欣(南纳)的寝宫,也是塔庙的中心。塔庙的四周是被称为“圣区”的广场。

在亚述时期。宫殿建筑具有更大的意义。B.M.费根指出:“世俗国王居住的宫殿的外观上看出礼仪中心的世俗化。国王有可能热忱地怀有国家信念,甚至可能会利用宗教来为自己辩护,但他们几乎是起着彻头彻尾的世俗功能。国王甚至有可能扮演着神的角色。”在亚述王国,国王就是如此,其最重要的建筑就是萨艮王宫。

萨艮王宫(ThePalaceofSargonII)建于公元前8世纪初亚述帝国。宫殿是建在18米高的人工砌筑的土台上。当你从南面的装饰着浮雕的大门进入后,可以看见一个宽阔的公共大院,在北边是皇帝的正殿和后宫,东边是行政用房,西边是庙宇和山岳合。陈志华说,台基的四层颜色具有象征性,第一层是黑色,象征阴间;第二层是红色,象征人世;第三层蓝色,象征天堂;第四层白色,象征太阳。在这里,从阴间到天堂乃至太阳是一个逐步的上升的过程。

波斯人最重要的建筑也是王宫。波斯人信奉的是拜火教,拜火教是受巴比伦宗教的影响。在波斯人看来,阿胡拉·玛兹达是光明之神,是善的天神们的集中体现;阿利曼是黑暗之神,是恶的神怪们的集中体现,善神与恶神处在永恒的斗争中。他们认为光明最终将战胜黑暗势力。波斯人在露天设置祭坛,没有建立神庙。而他们的宫殿则穷奢极欲,最著名的是帕赛玻里斯宫殿。

帕赛玻里斯宫殿(Persepolis)建于公元前600年~前450年,是波斯王大流士(Darius)和泽尔士(Xerxes)的宫殿。宫殿建在一座依山的台地上,从一个巨大的台阶,可以一直通向王宫的台基。台阶两侧墙面刻有象征八方来朝行列的浮雕群像。王宫的北面是门楼和通道,西边是泽尔士的接待厅,有36根石柱,柱高18.6米,柱径只有高度的1/12,各柱中心距离都是8.74米,东边是大流士的“百柱大殿”(Saladellecen⁃tocolonne),因100多根断柱而得名,柱高11.3米。南面是内宫。这座宫殿的结构和空间可以列为古代建筑的杰作。

空中花园(HigingGarden)按阿卡德语为“神之门”。巴比伦建筑的最高代表是献给女神伊丝塔尔而建的伊丝塔尔门。南宫是国王的主要宫殿,由5个院落组成,主门开在东侧。南宫东北角即为古代地中海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巴比伦“空中花园”建于公元前6世纪初,是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为他的妃子建造的花园。希腊历史学家斯特拉博和狄奥多罗斯曾经做过记载。日本学者针之谷钟吉说:“巴比伦的‘悬空园’,直译为‘悬挂园’,或依其景观译为‘架空园’或‘空中园’,它依附在‘巴比伦城墙’之上。”其实所谓空中花园只是各层土台屋顶上的屋顶花园。据说整体是金字塔形的台地层(约四层或更多),也有说是建有不同高度的越上越小的台层建筑组合成剧场般的建筑物。其底边长及台高,一般推测为每边120米,呈方形,高约23米。各个台地用墙或拱廊支撑,内部有很多洞窟和浴室。近台地的四边,覆土种植各种树木花草,从整体上看,像是被树林覆盖着,呈小山的景观,高高耸立在巴比伦平原的中央。“空中花园”,同样具有礼仪的作用,它的产生是由于从马尔都克神庙出城到依斯特庙、年节庙举办宗教游行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