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什么?

那么,洞察——到底洞察什么?一句话:消费者的真实需求。

首先理解下需要、欲望、需求,这三个经常混淆的词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什么是“需要”(need)?你是不是听过“我们要创造用户的需要”这句话呢?“需要”能创造吗?不能!“需要”是人与生俱来的,它是人之所以是人的固有部分。马斯洛在其“需要层次理论”(见下图)里罗列了人在特定时期的特定需要:从金字塔最底层的饥饿、干渴等生理需要,到塔尖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需要,这些功能及精神层面的需要都是营销从业者无法创造的。此外,要注意的是,人们在不同的情境和生命阶段里会有不同的优先需要,所以,并不是说要按部就班地来实现从金字塔最底层到塔尖罗列的需要。有的人可能情愿忍饥挨饿,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也要踏上艰难的旅途,去寻找自己的人生价值。

什么是“欲望”(want)?“欲望”指的是满足需要的特定方式。“欲望”和每个人的个性、特殊经历、社会和文化因素息息相关。例如,“饿了要吃”是生物意义上的需要。但是,同样是饿了,陕西人从小养成的饮食习惯是吃碗面条饱腹,南方人则想吃碗白米饭来填肚子。同是南方人的四川人可能想吃回锅肉配白米饭,福建人更想喝汤配白米饭。

什么是“需求”(demand)?“需求”就是满足用户需要、可实现的方式。“需求”和“欲望”的最大区别是:你是否有能力让“需要”实现?例如,你饿了,很想吃一顿佛跳墙,但是你没钱消费如此名贵的大菜(佛跳墙就是欲望);想想还是吃个沙县小吃吧(沙县小吃是需求)。例如,你想通过音乐释放压力,但是你所在的城市从来没有举办过高雅的音乐会(音乐会是欲望);想想还是去KTV里唱首歌吧(唱KTV是需求)。所以,只有当你有能力、有可能实现“欲望”时,它才能转化成“需求”。

由此可见,需要是本来就已经存在的,当它通过欲望转化成需求时,就要得到满足。但是,对营销从业者来说,首当其冲的难题就是:目标用户的真正需求是什么?因为很多时候,用户也表达不清楚自己到底有什么需求?

例如,最典型的一个场景:每次到了中饭时间,写字楼里的白领们饥肠辘辘,但却总说不出来具体想吃什么。对这些白领而言,“午餐吃什么”就是个让人头疼的世纪难题。他们只会笼统地说:“我饿了,我想吃饭。”然而,这不是真需求。真需求也许是:你洞察到一线城市的一些白领渴望健康的生活方式,她们希望午餐美味又不发胖,还能为下午的工作带来饱满的能量。于是,你“对症下药”,开发了以藜麦等粗粮为主食的高蛋白肉类低脂沙拉,进而满足了这部分人群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