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消费内需规模扩容研究结论与建议

3.3.1 研究结论

通过对已有研究和统计数据的总结与归纳,本章就消费内需规模扩容的宏观影响因素形成如下研究结论:

第一,人口因素、居民收入、消费倾向及消费结构四个方面构成了影响消费内需规模的宏观因素,进而衍生出人口结构性因素(年龄、城乡、素质等)、税收政策、社会保障、消费环境、消费信贷等中宏观因素,也对消费内需规模扩容构成了复合型的影响。

第二,宏观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具有滞后性和复杂性。无论是改善人口结构,还是深化城镇化改革,抑或是完善税收制度、改善消费环境,虽然对消费内需规模扩大具有一定的正面影响,但时间上存在滞后性,作用机理存在复杂性,因素控制和调节难度较大。可见,这些因素构成了一国消费内需规模的底层影响因素,是中长期内需潜力的重要决定因素,但无法成为中短期内需扩容政策的着力点。

第三,宏观影响因素之间相互关联,互相作用。例如,城镇化需要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完善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完全释放居民潜在消费。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需要以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作为依托,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需要税收制度与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健全的金融体系。政府作为以消费内需扩容为目标的政策主体,在制定和实施消费内需扩容政策时,一定要注意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的消长影响机制:一方面抓主要影响因素,克服主要矛盾问题;另一方面要避免政策因为不同影响因素而产生抵消效应,导致政策执行事倍功半。

3.3.2 政策建议

鉴于上述研究结论,本书特从宏观层面提出如下消费内需规模扩容的政策取向:

第一,坚持主动调节人口结构的政策。“少子化”和人口老龄化的现象严重制约了我国的消费需求。按照目前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规律,人口老龄化问题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影响我国消费需求的重大难题。坚持并推进“二孩”政策,由原来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政策向允许人口适度增长政策转变是下一个阶段我国的重要战略目标。

第二,发挥收入政策和税收政策的双向调节机制,多管齐下,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缩小城乡间收入差距。

第三,完善市场经济体系与社会保障体系,改善消费环境,提高居民消费倾向。首先,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健全市场法律、法规,创造安全、规范、舒适的消费环境,可以极大地提高居民的消费意愿,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其次,加大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可以减少居民未来支出与收入的风险,使人民敢于消费、放心消费。

第四,发展与当前居民消费结构相匹配的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消除市场分割。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上升,消费能力加强,居民在享受发展型消费品方面的消费所占的比例加大,但是目前我国高端消费品与品牌培养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导致出现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匹配的现象。针对这一政策取向,本书将在第11章、第4章从供(投资)、需(消费)两个角度做专题研究。

第五,考虑到上述宏观影响因素虽然构成一国中长期内需潜力的重要决定因素,但无法成为中短期内需扩容政策的着力因素。因此,本书将在第4章和第5章围绕中观层面约束潜在消费内需短期释放的结构性因素和流动性约束进行专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