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文化:向东走,向西走

郭济修[1]

有人认为,澳门已经回归祖国了,而且实行“一国两制”,因此,澳门也应该建设“一国两制”的文化。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然而,“一国两制”的文化究竟是什么样的文化,至今似乎还没有人提出来讨论,还是停留在“说说而已”的阶段。按照澳门基本法的规定,澳门回归后,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并按照“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针,不在澳门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基本法第5条明确规定:“澳门特别行政区不实行社会主义的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变。”也就是说,澳门回归后不但可“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而且可“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当然也包括保持原有的文化形态,即保持以中华传统文化与澳门化的葡萄牙文化及土生文化这两种文化体系为主体的多元共生的、华洋共处的澳门文化形态。

事实上,文化是一代代累积、承传和发展起来的,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由某些人主观杜撰出来。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虽然有些原来的东西消失了,也吸收了一些外来的文化,有所改造、创新、发展,但总的来说,每个民族或时代的文化主要精神和精华都会得到保存,并传递于后代。文化的保存、承传、创新和发展,其驱动力来自文化本身,不是来自外来强加的力量;文化不会因为政治制度的改变而发生大的改变。比如,中华5000年的文化,尽管经过无数次改朝换代,尽管经过多种社会政治制度的改变,而有所改变,但中华文化基本上还是保留了几千年承传下来的文化传统。另外,缓变是文化发展的常态;文化不能突变,否则会引起文化失调。澳门经过了十多年的政权交接过渡期,回归后也保持不变,因此澳门文化形态没有大的改变,更没有突变的原因。至于澳门文化是否需要因为澳门实行“一国两制”而刻意进行什么建设,我认为没必要,因为基本法已对保持原有的文化作了规定,而且实际上也改变不了。“一国两制”方针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的精神,它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兼顾各方的利益,可以容纳不同思想、不同文化的人,有利于社会和谐,与澳门文化的特点是一致的,这是很有远见的构想。在这里,我认为值得探讨的,反而是澳门文化的方位问题,是应该如何发展澳门文化,使之更好地体现“一国两制”精神的问题。

澳门文化属于区域性文化,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区域性文化。这里的“区域”不纯粹是地理上的区域。由于澳门是一个对外开放的港口,自从葡萄牙人在澳门据居以来,就带来了葡萄牙文化,因此,除了中华传统文化外,澳门文化也包含着外国的文化。这种差异性的、多元共生的区域性文化,不同于中国国内那种同一个文化系统内部不同区域的文化。所以,很多人在谈文化时,都没有把澳门文化归于岭南文化。澳门文化400多年来主要是在中葡两种文化的相互影响、交流、冲突、渗透和融合之中发展的;研究澳门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中葡两种文化。

澳门是东西文化的交汇处,说得狭窄一些,是中葡文化的交汇处,这个说法已成为共识。由于中心是不能重叠的,只有边缘才可以交汇,因此,澳门文化作为“交汇处”的文化,既处于中华文化或东方文化的边缘,也处于葡萄牙文化或西方文化的边缘。虽然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澳门居民绝大部分是中国人,作为区域文化的澳门文化就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中华文化就是澳门文化的根,但是,事实上澳门文化不在中华文化的中心,是边陲文化、非主流文化。而葡萄牙文化的中心是远在欧洲的葡国,澳门文化之所以也处于葡国文化的边缘,全因为400多年前葡人来到澳门,带来了葡国文化,包括宗教信仰,并随着葡人在澳门定居而落地繁衍,更随着澳门被葡萄牙逐步占领而使葡国文化占据了澳门的行政、法律、政治等方面的主导地位。就这样,澳门文化处于中葡两个大文化体系的边缘,处于中葡两个大文化体系的交汇处。

澳门文化既然处于中葡文化的边缘、交汇处,也就是边缘文化,而这种边缘不是固定的,而是动态的、开放的。笔者在一篇文章中说过,澳门文化实际上是“河口”文化。如果把中葡两种文化以海洋和大河来比喻,处在中葡两种文化边缘的澳门文化就如处于海洋与大河交界的河口。中葡文化就像海水和河水那样不断地影响着河口的水,使河口的水有开放性、包容性和灵活性,同时也呈现出模糊性:当潮水大的时候,河口的水含海水就多一些;相反,河水较大时,河口的水含河水就多一些(应景的是,近年影响澳门居民饮用水的所谓“咸潮”问题就是这样形成的)。文化是变动的,文化区域也是变动的:当一种文化的影响较大时,另一种文化的影响就会较小,不交汇的地方就较大。比如,葡萄牙的法律文化在澳门的影响较大,中国的法律文化在澳门的影响就较小。当然,每个文化区域或每个文化系统都有其中心和边缘;文化区域或文化系统的观念是相对的,文化中心和边缘也是相对的。虽然我们把澳门文化定位为“河口”文化,定位为边缘文化,但中华文化仍然是澳门文化的根,只不过澳门文化的一些层面受葡萄牙等西方文化的影响较大。

文化的交流、碰撞、互相影响和融合,会产生文化上的新形态、新方向。长期以来,中葡文化或东西文化在澳门交流、碰撞、互相影响和融合,而生成澳门文化这种新的文化形态,使得澳门文化具有跨文化、跨民族、多元的特征,开放的胸襟,形成了不独尊、不排外、不刻意追求自我中心的、又中又西的澳门文化的特点。生活在澳门的中葡两个民族的居民在中葡双重文化的背景下,生活和思想受到很大的影响,形成了他们独特的文化心理和文化思维模式。

澳门在历史上是中西文化交汇处,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窗口,这话虽然没有错,但其窗口作用正逐渐成为过去。尤其是随着全球化的趋势,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文化交流已变得不分地域,东西方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方便,地缘关系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另外,外来的强势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也日益明显。比如,随着澳门赌权的开放,美国资本大量地进入澳门,除了对澳门的经济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以外,在政治上和文化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在文化上。从现在澳门已经制定或正在制定的多个法律,包括《娱乐场幸运博彩经营法律制度》、《娱乐场博彩或投注信贷法律制度》及其相关的一些行政法规,以及《防止及遏止恐怖主义犯罪》和《防止及遏止清洗黑钱犯罪》等法律,就可以看到美国法律文化对澳门的影响。因此,再把澳门文化定位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窗口,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更主要的是应思考未来如何推动澳门的文化继续发展。如一些学者指出,现在我们关注的澳门文化,并非仅指澳门的文化遗物和历史资料,应该包括中西文化交融而形成的新的思想观念和开放精神,并且将其发扬与发展,这才是属于未来的东西。

澳门回归中国后,原来在澳门落地的葡萄牙文化及土生文化仍然会保留在澳门。从回归后这些年来看,特区政府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也继续努力保留这种文化,继续成为澳门文化中的一大文化体系。然而,由于澳门已脱离了葡萄牙管治,葡萄牙文化的影响相对会逐渐减少,更重要的是上面所说的全球化、互联网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以美国文化为首的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这种趋势不仅在澳门这样开放的地方才有,在其他地方也是一样)。因此,我认为,未来澳门文化仍然会保持其文化边缘的地位,作为东西文化的交汇处,多元文化仍然在这里并存。这种文化一方面仍然会以中华文化为主体,但在另一个文化系统中,葡萄牙文化的比重相对会减少,而其他西方文化的比重会相对增加,使得澳门文化由中葡文化交融更趋向中西文化交融,更具多元文化融合的特征。

任何文化,不论是中心还是边缘,都是相对的,各有各的优势和特点。澳门文化的边缘地位也有其特点和优势。澳门特区政府已成功地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澳门历史城区,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澳门历史城区见证了400多年来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在澳门的碰撞与对话,见证了两种不同文化和平共存的过去与现在,也体现了澳门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以及“和而不同”的价值。这也显示出澳门不只是赌城,更是文化之城。申报世遗的目的在于肯定澳门文化的意义和价值,然而,深入发掘和研究澳门文化的深层次的内涵,赋予其时代精神,并且用来作为澳门的社会和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动力,以及努力维护澳门文化的精神与价值,使它不被日益强大的赌场利益所扭曲,还有待大家努力。

对于澳门文化的精神和价值,我们不单要珍惜、保护,更重要的是发扬、发挥。我们说发扬澳门文化的精神,就是要发扬澳门文化的开放、包容及和谐等优良的文化传统,并将其转化为澳门继续保持稳定、繁荣和发展的优势、动力。在制定文化政策时,要有当代的视野,应清楚定位,才能使澳门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近年特区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如构建内地与葡语系国家的经贸平台,承办中国与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就是利用澳门文化的优势,利用澳门与葡语国家的特殊关系,这也是值得称赞的务实的做法。

澳门文化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融合的、边缘的、共生的,与秉承中华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精神的“一国两制”方针是一致的。我想,全面地继承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吸取西方文化和其他族裔文化的精华,互识互补,把它们作为自己的文化资源,并转化为文化资本,可能是发展多元共存、和谐包容及开放的澳门文化更为现实、积极的一种策略。

(本文为“马礼逊与中西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澳门,澳门基金会,2007年3月18日)


[1] 《九鼎》月刊编辑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