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低龄儿童的指导

在教育领域中,指导往往被理解为一种只适用于高中生和大学生的教育手段,然而,我们认为,指导同样可以适用于初中生,甚至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对这个年龄段的指导过程需要在目标设定和日常目标管理方面做出一些调整,年龄比较小的学生很难将精力集中于长期目标,甚至他们都不清楚什么是长期目标。青少年的目标周期可以长达几个月或一个测试周期,然而低年龄学生的目标周期一般是以分钟或小时为单位。

在用这种方式对低龄儿童进行指导时,老师一定要牢记巴克利(1997)的一个理念,即“依赖于环境的持续注意力”。低龄儿童特别容易被环境中的即时刺激所影响,身边只要发生什么更有趣的事情,他们的注意力立刻就会被吸引,离开学习任务,身边其他孩子的一些行动所带来的正面和负面结果都会对他们的行为举止产生影响。低龄儿童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难以掩饰喜悦之情,既定的任务目标也无法使他们抵制住身边的各种诱惑。举个例子:一个孩子在写课堂作业,但是如果他旁边的两个小孩已经写完作业了,并开始玩玩具,商量下课后玩什么,那么这个写作业的孩子也不可能坐回座位上继续写了。

对低龄儿童的指导应围绕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老师(可能就是孩子的任课教师)与孩子坐在一起讨论一下他们都存在哪些问题。常见的问题包括:不完成课堂作业或家庭作业;作业马虎,粗心大意;上课时说话,扰乱课堂秩序;忘记作业或忘记把完成家庭作业所需的材料带回家。

第二步:确定一个或两个孩子可能会喜欢做的事情,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如果老师认为最重要的那一个没有被孩子选中,可以建议孩子再多选一个,也可以过一段时间再通知孩子的任课老师检验孩子这方面的表现。

第三步:头脑风暴,想一些办法,帮助学生改善一些目标行为。这就要求大家考虑一下如何能够让孩子更容易接受目标行为,或者任课教师应该怎样帮助孩子使用这些目标行为,如:说话之前要举手。

第四步:将目标行为和学生可能会用到的一些方法写下来。具体做法可参考附录10的“儿童指导表”。

第五步:每天早上要检查一下学生,提醒他们设定的目标和他们可以用到的方法。

第六步:每天放学时检查学生任务的执行情况,并使用“等级评定表”进行测评(见附录10)。如果可能的话,孩子和老师应该独立测评,这样有助于了解现实状况,老师要帮助学生学会更准确地监管自己的行为。

我们发现,以下因素能够对低龄儿童的指导起到积极作用。

如果老师是以一个伙伴而不是权威人士的形象与孩子合作,孩子们会更容易接受这种新颖的形式,这样的沟通是基于尊重和平等的理念,所以能有效地让孩子自愿参与到指导中。

让孩子在指导过程中拥有选择权,这样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孩子自己头脑风暴,想出各种解决办法,并且他们可以自由地选择他们想要采用的解决方法,从而增加孩子们在指导过程中的参与度。对很多低龄儿童来说,他们的学业问题通常都与完成作业有关。在这种情况下,指导过程中可以加入不同的任务选择,让他们自己选择想要完成哪一个任务,他们也可以不时的改变任务,他们还可以自由选择完成各项任务的先后顺序。

对于年龄大一点的学生,对计划进行口头承诺有助于指导过程取得成功。

一次解决一个行为问题,这样会使孩子们在成功以后获得成就感,然后再设定新的目标。

如果有些学生对单纯的指导课程态度不积极,我们可以在指导中加入一些激励措施。我们可以把“儿童指导表”中的评分等级转换为积分,孩子可以通过良好的行为获得积分,然后用这些积分在学校里(学校奖励往往是行为奖励)或者家里换取奖励。尽管在指导中加入激励措施非常有效,但我们认为单纯的指导也是非常好的,因为在没有外部奖励的情况下进行的指导,可以培养孩子的自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