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产业集群发展动力的一般经济学解释

集聚经济和外部正溢出效应是经济学家对集群形成原因的解释。通常有两种基本类型的集聚经济:城市化经济和本地化经济。前者传递的是经济活动聚集的益处,而不管类型、具体城市或区域;后者传递的是定位在一个区域的具体产业或一群相关产业,而集群正是本地化集聚的主要体现形式。广义来说,本地化效应与3类理论领域相关:运输成本、外部经济性和社会认知效应。前两者强调企业的经济益处能够传递为区域的经济益处,而社会认知效应是不能传递的。早期的理论强调了将产业定位于靠近资源的区位来最小化运输成本的重要性(Von Thunnen, 1826;Weber, 1909),现代的研究强调企业从专业化相关的效率收益、产业聚集中获得益处。Marshall(1920)指出了3种机制:产业专业化、劳动力池和知识溢出。交易成本效应可以看作Mashall专业化理论的一个变形,在一个产业集聚中买方和卖方的接近使得彼此的交易和运输货物更容易,从而减少了垂直分工的成本。类似地,更低的搜索成本使得创业者更容易找到买家以及让自己更容易被找到,为具有更高集聚度的区域提供了更大的沟通优势,因为企业间能彼此影响而开发出更好的知识(Saxenian, 1985)。Mashall的第三个机制和企业间的知识流动相关,“贸易的神秘变得不再神秘,弥漫在空气中”(Mashall, 1920),知识溢出在企业间通过社会互动产生,知识更可能在地理接近的企业和工人间溢出,地理接近也促进了社会资本的形成和传递。另外,相邻集聚的企业间增加的竞争度能彼此刺激来达到创新和绩效的更高的水平。本地竞争者创造出的高度竞争的氛围可能引发本地企业对于“吹嘘权利”(Bragging Rights)的争斗(Porter, 1990)。

经济地理学解释产业集聚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视角是组织社会学。随着经济活动范围的扩大,成本、劳动力、市场等与资源相关的因素受地理因素的影响也逐渐扩大,区位优势的消失必须通过其他途径得到弥补,因此企业如果远离上述这些资源,社会认知效应(社会网络)就成为必需的资源,从而增加企业在集群里的参与度,因此本地化带来的进入壁垒的降低和对成功期望的增加也部分地解释了集群的形成(Sorensen and Sorenson, 2003)。

相对于传统的区域经济分析而言,新经济地理学趋向于用纯金钱的外部溢出性来解释地理集聚过程,尤其是那些与劳动力市场和需求方相关的方面(Krugman, 1991;Ottaviano and Thisse, 2004)。这些文献不是聚焦于外部集聚经济性,而是强调企业内部规模经济的递增回报的角色,以及跨区域的运输成本降低和劳动力流动的重要性。集群的发展因此被解释为一个积累和自我强化的过程,新企业所在的区位通过更高的工资从别的地区吸引工人,反过来又刺激了新企业的加入来获得更大的本地市场以节约运输成本。在这个积累过程中,集群的出现完全由创业者的区位选择来决定,其他非市场外部经济(如知识溢出)不在驱动这种区位选择中发挥作用。新经济地理的观点受到传统区域经济学家和经济地理学家的批评,后者通常强调非市场机制的重要性,将社会互动作为集群发展的关键解释要素。